词条 | 花山岩画 |
释义 | 位于宁明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明江河畔,有一座断岩山,临江断面,形成一个明显内凹的岩壁。岩壁上留存有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花山岩画。 岩画简介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25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现存的花山岩画长约172米,高约50米,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可辨认的图像有111组1800多个,内容主要以人像为主。人像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约0.3米。岩画虽然线条粗犷却又栩栩如生。有的人像双手向上,双腿马步而立,型如青蛙;有的头扎发饰,腰挂环首刀,像英勇的武士;有的则侧身,作捧物状,如在欢歌起舞。在这些人像之间,还穿插画有一些动物、兵器、乐器等图像。整幅岩画气势恢弘,热情奔放,内容丰富且带有神秘色彩,构成了一幅史诗般壮丽雄浑的壮民族历史画卷。 地形地貌中国战国至东汉绘制在崖壁上的图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东南14.5公里花山屯北明江东岸(见图)。花山,壮语名为“岜来”,汉译为“有画的石山”。宋、明时代已有记录。50年代初期调查发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画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画面长约 172米,距江面最高约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离山脚一级阶地 3~10米不等。绘画颜料是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风格古朴,笔调粗犷,场面十分壮观。现存图像1900多个,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 3类,以人物为主。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像形体高大,最大的高达 2米以上,皆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一侧,作跳跃状。 图像内容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向,作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羊角钮钟。刀、剑一般佩带在正身人腰部。铜鼓数量多, 只画出鼓面, 有的鼓面中心有芒,个别鼓面侧边有耳。这些图像在画面上交错并存,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排满整幅画面。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伟、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岩画由于长期暴露,许多画像颜色逐渐减褪,模糊不清,有的画壁已崩落,现正在研究保护措施。 发掘地区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凭祥等县市的沿江地区都分布有崖壁画,共79处,这些崖壁画多集中在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壁上,陆地石壁和洞穴也有少量分布,花山崖壁画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全幅画长135米,高44米,分布在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的花山崖壁上,画有朱红色人物13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仅0.3米,间有少量兽类和器具,规模宏大,内容十分丰富。所画人物有双脚“八字”蹲、两手上举和双脚下弯、两臂前撑等姿态。每组画中,常见一高大的人位于人群中央,腰佩刀剑,旁边有铜鼓、狗和马等形象,似是作战会师、庆祝大会或集体娱乐等场面。据专家考证,这些崖壁画绘制于战国早期至东汉之间,是壮族先民通过图腾崇拜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其线条粗扩,造型古朴,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见,不仅在广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地理环境花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温暖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高温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9℃~22℃,平均降雨量1242.2毫米,且多集中于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3.3%。 发源于十万大山的明江自南而北流经本区,花山以上流域面积约418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83.9立方米/秒。据历史记录花山地区最大洪水位为116.407米。 花山地区处于弄岗自然保护区西南端,属峰丛洼地地貌区。区内由基座相连的山峰簇拥。山峰主要由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山峰之间大小不等的封闭性溶蚀洼地十分发育。洼地规模一般直径为几十至数百米不等,最大者可达千米以上,洼地内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并发育有一至数个溶斗、落水洞或消溢洪洞。 考古记载花山岩画就像是一本还没有被破译的天书,至今还有许多令人无法解开的谜:花山岩画所传达的内容是什么?在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在这高耸陡峭的岩壁上,这些图像是怎么画上去的?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画?有何目的和意义?岩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何色彩如今还能如此鲜艳?古人用的是什么颜料?等等一系列的疑问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 而关于岩画的内容,又是另外一个不解之谜,是专家们研究的又一个重点。由于花山岩画历史久远,又缺少相关文献记载。专家们只能就岩画的画面和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们有的认为这是描述骆越人抗击外敌入侵战争胜利的庆祝场面;有的认为是骆越人祈求上天保佑其兵强马壮、社会繁荣的愿望;有的则认为岩画是骆越人用来镇河妖,祈求风调雨顺的意愿......各种观点说法不一,至今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岩画长廊,以其岩画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都是国内外所罕见,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从岩画中,我们不仅看到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绘画艺术成就,同时还感受到了古代壮族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勤劳、勇敢、奋斗的民族精神。 相关传说关于花山壁画的传说也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个奇人叫蒙大,他十来岁就食量惊人,且力大无比。那年兵荒马乱,官刮民财,老百姓苦不堪言。蒙大忍受不了压迫,决心起来造反,但苦于没有兵马刀枪,怎么办?他每天上山砍柴,总是呆呆地坐在石头上一筹莫展。一天,来了一位银须白发的老人,送给蒙大一叠纸和一支笔,老人吩附道:“你在这纸上面画兵马刀枪,等到满一百天,纸上的兵马就会变成真人真马了,但千万不要让任何人知道”。老人说完便飘然而去。从此,蒙大每天干活回来,就关在屋里写写画画,废寝忘食。他母亲觉得奇怪,追问他,他总是说:“一百天后你就知道。”谁知在第99天时,母亲实在耐不住了,心想:只差一天不要紧吧,待我看看他画的是什么。于是,趁蒙大不在家,便推门进去打开画箱。刹那间,只见那些尚未成真人真马的纸片哗啦啦飞出屋外,粘在村前的崖壁上,变成了壁画。 传说太过神奇,除了为花山岩画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之外,并不能解释岩画的真正源起。关于这些画的来历,也是众多学者力图解开的一个谜。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几代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 理论依据有一种理论认为,岩画是骆越民族首领用以显示统治力量,宣扬自己文治武功的。据考证,两汉时期,今崇左、宁明、龙州、扶绥等地分散着骆越民族的多个部落,其中宁明当地这个部落势力较为庞大。专家认为,当时花山部落大首领联合其他小部落结成联盟,而岩画就是记录当时部落会盟的绘画。左江流域上百公里的石山壁都发现了零星的岩画,跟花山岩画相比,其他岩画规模较小,但画中的人形大同小异,由此可以推测,岩画的分布显示了这个部落联盟的范围,同时也象征了各个大小部落头人的权力。 另外有一种说法也比较靠谱,认为骆越人绘制花山岩画是为了祭祀神明。古时人们的原始宗教崇拜非常虔诚,对祭祀活动尤为重视,每逢祭祀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觉得不足以表达对神明的供奉,于是把祭祀的场景描绘在岩壁上,用岩画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祭礼。 除此之外,专家们还提出了“誓师”、“庆功”、“镇水”等多种理论,尽管每一种理论都能自圆其说,但因为没有任何确切史料加以佐证,只能认为是一种假说。 主题内容相比对“为何作画”漫无边际的猜测,对于绘画内容的研究,因为有着直观的画面作为依据,就显得有的放矢得多。 专家考证据专家考证,这些战国至东汉时期绘制在天然崖壁上的图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花山岩画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张穆的《异闻录》中,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执刀杖,或有无首者”。光绪年间的《宁明州志》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 明江东岸的花山岩画绘制在临江绝壁上,整个画面长200多米,高约40米,有画像1800多个,包括人、马、狗、刀、剑、铜鼓和羊角钮钟等,以人像居多,共有1300多个。岩画人像有正面和侧面之分,正面人像高大,皆双腿叉开弯膝而立,双臂高举,神情潇洒。岩画中的中心人物居于画的中央,身材魁梧,头戴虎冠,身佩长剑,威风凛凛,是队伍中的首领。一般的头领也是体魄健壮,骠悍异常,与众不同,突出于群体之中。侧身人像数量众多,有的头戴饰物,有的赤身裸体,有男有女,动作刚健有力。众多的体形较小的人物簇拥在身形高大的“首领”周围,形成众星捧月的构图。远看,岩壁上一片赤红如血,近看画像密密麻麻,整幅画面把许多元素混杂在一起,喧闹而热烈。 主题形式虽然画面上只有一种颜色,人物也仅仅是用线条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但浩大的场面形成奔放、豪迈的气氛,令观者产生热烈、宏大、庄严的观感。在画面之中,人物或手执刀剑,皆蹲身曲臂,作蛙形起舞,铜鼓、钟、太阳、船、狗等形象穿插其间。仰视岩画,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眼前:铜鼓声声,人欢马跳,群情激奋,欢声雷动。一个个赭红色人像组成的画面,既像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还像钢筋铁骨的兵马阵,又像先民们狩猎归来的丰收欢乐图…… 主题研究这些画面在表达着怎样的主题?错综复杂的符号代表了什么意思?人物为何整齐划一地跳起舞来?目前专家学者们也是各有各的见解,没有形成共识。 从众多人物的姿态上看,画面更像是一场盛大的祭祀或节日庆典。画中人物大多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分开成屈蹲,明显是模仿青蛙的姿态,而蛙神崇拜正是壮族的古老传统,青蛙舞至今仍在民间有所流传;其次,画面中出现很多铜鼓,这种重要的礼器也多用于祭祀场合;另外,一些人物形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画面出现了身怀六甲的妇女、成群结队的小人,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古骆越人的生殖崇拜。据这些内容可以推断,画面表达了一种欢乐、庄严、神圣的场面,如果不是祭祀,也是某种庆祝仪式。而在古代骆越人的生活当中,盛大的节日庆典,往往是和祭祀同时进行的,在举行仪式的过程当中,当然也少不了敲铜鼓、跳蛙舞。 不管画面具体描述了哪一个场景,它都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古骆越人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力量的歌颂,以及祈望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 绘画之谜根据花山岩画上的羊角钮钟、环手刀、铜鼓等器具的形制,并与出土文物进行对比,专家基本可以确定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令人称奇的是,经历了如此久远年代的风吹日晒雨淋,壁画的颜色仍然非常鲜艳,不知先民们是用什么颜料作画的?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耸险峻的崖壁上,这些图像又是怎么画上去的?“是谁挥得笔如椽,乾坤写此大诗篇”;“鬼斧神工输技巧,风吹雨打犹鲜妍”——这是古人对花山岩画的感叹,也提出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两个疑问。 花山岩画绘在裸露的悬崖峭壁上,最高处距地面40米左右,现代考古学家想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对崖壁画进行准确的拍照和完整的临摹都感到一筹莫展,古代壮族先民在崖上作画的艰险就可想而知了。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这几乎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耗费巨大努力完成这样的巨作,显然不是漫不经心随意而为,而是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让岩画千古流传,让观者心生敬畏”。当他们在悬崖上描上第一笔的时候,他们绝对已经猜到了数千年之后人们看到这伟大杰作时脸上的表情,心中感受到的惊讶和震撼。 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是古骆越人的巫师真有通神的灵感,从中得到某种神秘的启示?还是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高超的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似乎哪一种猜测都令人难以置信。 奇迹“初识壁画认前朝,色自丹丹迹未凋。”千年的时光,也打磨不去花山岩画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关于绘画的颜料,目前已有定论。据介绍,历年来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有关专家,先后用科技手段对花山岩画的作画颜料进行过检测,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天然矿物质原料——赤铁矿。然而只有这天然赤矿粉,无法在坚硬、光滑而且直立的崖壁上作画,必须配以粘剂调合。经过进一步检验,发现颜料里的确包含有胶着剂成分,但是检测出来的胶类,到底是植物胶还是动物胶?以当时较为原始提炼工艺,古骆越人又是如何获取这些成分的?胶与赤铁矿又是如何配制的?这又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谜团。 数千年不变色的颜料配方,或许可以理解为古人偶然得到的,毕竟这还在经验和常识的范畴内。而他们如何“飞上”半空,在高达40多米的岩壁上画下岩画,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发出“悬崖峭壁费登攀,泼墨涂朱更觉难”的感叹。 总结绘画方式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专家学者们反复观察壁画周围的地形,大致总结出了几种可能的作画方式,但这些猜想无一例外地有着重大的缺陷,无法完美地解决登高绘画的问题。 其一,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画上部或下部的树枝、树根、或岩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达到作画地点的方法。然而,在崖壁上有许多倒石锥坡、错落体、台地或石坎,这些画面位置有一定的高度,根本没有支撑点,而且崖壁陡峭光滑,无法攀登,站立尚且艰难,作画更不可能; 其二,自上而下悬吊法,此方法是以绳索、藤条之类为辅助工具,利用树根、岩缝等地物,从崖壁顶部悬吊攀援而下以达到作画地点。因为整座花山崖壁呈向外倾斜姿势,底陷上突,从崖顶到地面的垂直点与岩壁的距离达二十多米。如从崖顶往下吊人,无论如何也难于贴近崖壁; 其三,高水位浮船法,这是在山洪暴发、江水上涨之时,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画壁下作画的方法。然而画像最高处距地面40多米,如果江水真的涨到这一高度,明江流域早已一片江洋,在这种情况下画师还有闲情逸致作画,那他们的心理素质恐怕非比寻常,强大得不可思议。 其四,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构搭一定高度的木架,画者攀在木架上作画。这种方法看似比较合理,但细究起来也有缺陷。从崖底至河边的平台最窄处仅3米宽,要搭架子,必须得从河里搭起,其难度可想而知。 文物保护宁明花山岩画,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680年至4200年。花山岩画在几千年的自然地质营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严重的病害。近年来,花山岩画的保护受到了社会的关注。2004年4月,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加强对花山岩画保护的指导。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吴恒进行现场调研,对花山岩画的保护与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12月,花山岩画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1988年,花山岩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花山风景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11月,花山岩画以 文化、自然“双遗产”的形式,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6年12月,花山岩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