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西民间文艺
释义

山西民间文艺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山西锣鼓、山西地方戏、山西剪纸等等。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东方文明,历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山西人民在黄河的熏陶下,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土民情。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在临汾地区流传甚广,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 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山西民间文艺

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万荣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同时万荣花鼓也在晋南地区的河津,浮山,稷山,翼城,闻喜等境内流传。由于涉及地区广,所以被人们称为晋南花鼓。

万荣花鼓相传是在明朝初年由逃荒卖艺的安徽凤阳人传入万荣。万荣花鼓的打鼓动作健美,豪放。"花鼓"的表演分成高鼓(胸鼓)、低鼓(腰鼓)和多鼓(一人身上带六只或七只鼓,一边舞 蹈,一边上下击鼓)。花鼓的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鼓点变化多端,敲鼓动作灵活多变,同时, 舞步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皮影戏

皮影戏在山西民间流传甚广。皮影是一种民间传统的小戏,在表演时,以驴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台,造成影像,便成"皮影戏";加上说唱和灵巧的操纵,使影像产生妙趣横生的戏剧效果。皮影戏的特点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和侧面的,表演也是通过正,侧面的影像活动展开戏剧情节。

皮影戏

皮影富有装饰性,尤其是夸张手法极强,形象生动有趣,因而又成为旅游者选购收藏的艺术品。

炕围画

山西许多地方的人都很重视美化睡炕和居室的墙壁,因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炕围画"。炕围画既有保护墙壁和避免人身靠墙沾上白灰的作用,又有美化室内环境的装饰作用。近年,原平班村挖掘的壁画,这说明炕围画在宋代时就已出现,距今最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炕围画

炕围画题材有山水,花卉,鸟兽;有《三国》,《水浒》,《红楼梦》等历史故事;也有《西游记》,八洞神仙,嫦娥等神话故事。炕围画的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画面艳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刺绣

刺绣在山西农村颇为普遍,各地的绣品风格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有的华丽, 雅致,有的美厚端庄,纯朴秀丽。 山西民间刺绣的种类大致可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祀物品三大类。

刺绣

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妇女儿童穿戴的装饰。上衣的袖口,胸口,领口,鞋子,妇女束发用的"凉冠",儿童的"兜肚",围嘴,冬天护耳的耳套,还有孩子穿 戴的小猪鞋,小狗鞋,虎头帽等等。 生活用品: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虎枕头又分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此外还有鞋垫,荷包,粉线袋,锁匙套,香袋,靠枕,坐垫,轿 ,车衣等日用品刺绣,都做工精细,朴素大方。 祭祀物品这一类绣制品,常常用于祭祀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 ,神龛帷幔等。制品上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是绣制送葬礼仪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

绛州鼓乐

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著称,这种鼓乐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中,曲牌很多,尤以《秦王破阵乐》最为出名。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复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后来,这首民间鼓乐得到整理和发展。到了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经过加工整理并重排练的《秦王破阵乐》。乐队的布局为“左圆右方,先编后伍,鱼丽鹅颧,箕张翼舒,交错曲伸,首尾相互,以象战阵之形”。由唐代初年的音乐家吕戈教练乐工一百二十人,舞者身披银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为四阵,以往来击刺动作为主,歌者相和。后来,《秦王破阵乐》在民间颇为流传,尤其是明、清两代,绛州鼓乐进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绛 州鼓乐更在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绛州鼓乐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参加了山西省的首届艺术节。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年音乐周”中,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上京演出,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称赞。他们演奏的《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以其震动山河的磅礴气势和令人振奋的旋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绛州鼓乐来民间,扎根于民间,在民间这一大舞台上,绛州鼓乐正以特有的旋律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怀仁旺火

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怀仁旺火

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 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可谓规模庞大。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山西剪纸

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凭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山西民间文艺--剪纸

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