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途二首 |
释义 | 作品名称:山途二首 创作年代:明朝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王守仁 作品原文山途二首 (一) 上山见日下山阴①,阴欲开时日欲沉。 晚景无多伤远道②,朝阳莫更沮云岑③。 人归暝市分渔火④,客舍空林依暮禽。 世事验来还自颔⑤,古人先已得吾心。 (二) 南北驱驰任板舆⑥,谪乡何处是安居? 家家细雨残灯后,处处荒原野烧余。 江树欲迷游子望,朔云长断故人书⑦。 茂陵多病终萧散⑧,何事相如赋子虚⑨。 作品注释①见日:看见太阳。 ②伤远道:忧虑路途还远。 ③沮(jǔ):阻止。 ④暝市:傍晚的市集。 ⑤自颔:自己摸着下巴。 ⑥板舆:古时的车辆。 ⑦朔云:北方的云。 ⑧茂陵:地名,汉代司马相如曾住在此地,故以地名指代司马相如。 ⑨赋子虚:作《子虚赋》。司马相如曾作《子虚赋》。 作品译文(一) 上山时有太阳下山时却阴沉沉的,阴云散去时太阳也要落山了。 天时已晚路途还远令人忧虑,朝阳可不要被那些小山挡住了。 游人回到傍晚的集市,分散到灯火的地方,旅社挨着空旷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晚归的禽鸟。 我自己摸着下巴思考反省世间的事,才知道古人早就知道了我这种心思。 (二) 任凭车儿载我南北驱驰,贬谪到这里何处才是我安居的地方? 蒙蒙细雨后家家点亮昏暗的油灯,到处原野荒芜留下野火烧过的痕迹。 江边的树影迷蒙了游子远望的眼睛,北方的层云长期隔断故人的书信。 多病的司马相如最终悄然离开人世,是什么事情启发他写出《子虚赋》这样的名作。 作品简析这组诗写景抒情,怀古讽今,意境深远。诗人以在山途中所见的景色起兴,结合自己的遭遇以“世事”的思考检验来证明作者的追求与古人是相通的,由此唤起人们在纷繁的俗事中去探索人生的真谛,接着,作者又以司马相如为什么能写出子虚赋这样的名作来设问,一是对古人的缅怀,二是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司马相如作子虚赋见汉武帝而得官,而王守仁却因进谏丢官,作者用这个典故借古讽今,自然妥帖,不留痕迹。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