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林原白蚁
释义

生物简介

山林原白蚁(Hodotermopsis sjostedti Holmgren),属原白蚁科(Termopsidae)。建巢于树木内,危害活树和伐倒木。危害的树种,主要有槠、栎、松、楠、桤及中华五加、紫荆、狭叶泡花树、杨桐、乌饭树、冬青、金叶白兰、长苞铁杉。

外形特征

兵蚁

头后部赤褐色,前部黑色。上颚及触角黄褐色。胸、足黄,节间杂有褐色;腹部黄白,隐约透出腹内黑褐色物质。头部扁,近似卵形,最宽处在头的中段,往前逐渐狭窄。头后缘向后方作弧形突出,头顶扁,中央有一微凹坑。无自、无单眼。上唇两侧圆,前缘平直。复眼明显,肾状。上颚粗壮,左右对称,前端尖锐并弯向中线。左上颚有4校形状不规则的大齿,各齿的根都互相并连。第一齿较尖锐,第二齿端部小而锐,基部膨大,两边略呈弧状。右上颚有齿2枚,第一齿分为两叶,中间形成一叉,朝向中前方。触角22-25节,除第一、二节外,皆呈念珠状;第三至第六节大致相等,以后各节稍增大,最末4.5节逐渐缩小。前胸背板略狭于头,前部不隆起,由上方看呈半月形,前缘略向后方凹入,侧缘与后方连成半圆形,在半圆形后瑞中央无缺刻。中胸背板与后胸背板的宽度约相等,皆比前胸背板狭,二者的侧缘与后线也都连成圆形。前足胜节具端刺3枚;中足胶节具端刺3-4枚,侧刺1-2枚;后足腔节具端刺3枚;侧刺3枚,第三刺约在胚节前端1/3处。附节由背面观为4节,腹面观为5节。尾须4-5节。腹刺较细长。

有翅成虫

头赤褐色,胸、腹黄褐色。触角及腿节、附节暗黄色。胜节黄褐色。全身披有稀疏毛。头近似圆形,前缘稍平,后线及两侧圆。复眼大而圆,无单眼。上唇褐色,唇基灰黄色,微隆起,呈横条状,长度约等于宽度的1/4。触角22-24节,除第一节外,皆呈念珠状,第三至第五节较短并大致相等,以后各节稍增大,最末2、3节逐渐细小。前胸背板前宽后狭,前缘平直,后缘较圆,前、后线中央具不明显的缺刻。刚羽化的成虫的翅呈灰白色,后来颜色逐渐变深,最后翅呈黄褐色。前翅鳞显著大于后翅鳞。当翅合拢时,前翅的肩缝可达于后翅鳞前端。

前翅翅脉:S脉伸达翅长的1/4;R脉靠近Sc脉,约达翅长的2/5;Rs脉伸达翅尖,由基都至末端约有3根翅脉与前线相连,2根翅脉与后缘相连;M脉在肩缝处独立伸出,在翅长的1/4至2/5区间有4根翅脉伸向前方与Rs脉相连;Cu脉有5个分支向后缘伸出。支脉有2个分支;翅鳞极短;A脉有3条,由肩缝独立伸出。后翅翅脉与前翅翅脉基本相似,区别是M脉不在肩缝处独立伸出,而是与Rs脉共柄,分叉点约在翅长的1/4处。

蚁王、蚁后

原始型以王、以后:即有翅繁殖蚁经群飞脱翅配对后进行繁殖的个体,其体色较深,体壁较硬,与有翅成虫体色相似。复眼发达,中胸和后胸有残存的翅鳞。蚁王体长12.5-13.5mm,蚁后体长14-15.5mm,腹部膨大,宽度可达6-7mm。

无翅补充型蚁王、蚁后这一类可能是当原始蚁王和蚁后衰亡时由幼蚁转化而来的。蚁王体长13-15mm,蚁后体长14-16mm,腹部膨大,最宽处达5-6mm。体色较浅,体壁较软,往往体背呈暗黄或黄与灰白色相间的颜色;复眼椭圆形,较小;中胸和后胸背板上无翅芽。足的基节、腿节黄白,股节和附节浅黄褐色。蚁王腹部末端具有一对腹刺,蚁后无腹刺。

蚁卵

长椭圆形,米黄色,大小是1.70-1.73mm×1.15-1.20mm。

幼蚁和若蚁

1、2龄幼蚁体白色,无显著翅芽,由此脱皮出现翅芽的老龄若虫称为若蚁。若蚁的头部和背板黄褐色,腹部黄白色,接近羽化时体色变深。

工蚁

一般体黄褐色,腹部色较淡。体长10-14mm。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浙江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日本、越南等国。

生活习性

山林原白蚁是一种筑巢于朽树或活树内群居为生的昆虫。多发生于海拔700m以上的原始林区。

有的虽有明显蚁道与地下相通,但没有巢是建在泥土里的。活树从根部或根茎部侵入,逐渐向内向上蛀蚀;伐倒木从两头截面伤痕处或靠地面处侵入。蚁王、蚁后、蚁卵和幼蚁都是在树内生活。属木栖性白蚁。

在幼龄巢中一般是一王一后,但也有二王二后,或二王三后的,都为原始蚁王、蚁后,其卵量一般几十粒,多者100-200粒堆集一处;在成年巢中未见原始以王、蚁后,只有无翅补充蚁王、蚁后,其数量较多,少则3-5对居住一起,多者达30对以上,多栖居在营巢木内的硬木部分或靠近节疮的宽敞空腔内。卵粒集中,一般有200-300粒,多者7000-8000粒至数万粒堆放在一起。

喜在蔽荫潮湿的环境里营巢危害。山林原白蚁比较害怕阳光,所以常在阴暗潮湿的溪边、山沟或林内建巢危害,很少在山顶建巢危害。有时除少数工、兵以出巢活动外,一般都是躲在树木内取食,就是迁巢他处,也往往是通过蛀空的朽树根或地下蚁道。

当建巢树受到震动或被破坏时,一部分兵蚁立即赶到出事地点进行警卫并不断发出“咋啦、咋啦”的响声以示御敌,工蚁则迅速逃到王室周围潜伏不动,而另一部分。兵蚁则在王室四周通道进行守卫。其建巢之木如果震动过大,则全巢白蚁可迅速从地下蚁道逃遁他处,并在几十天内不再返回原处危害。

当两个蚁巢破坏,异群白蚁相遇时,兵蚁会发生搏斗,有时工蚁也勇跃参战,互相攻击。

当山林原白蚁扩展到一定程度后,群体内就开始产生大量的有翅繁殖蚁进行群飞,脱翅配对,扩建新巢。

有翅成虫有下列特点:(1)未接近分群时间剖巢后,有翅成虫总是往树洞内钻躲并不起飞;如接近分群时间剖蚁巢则立即起飞逃逸而不躲藏。(2)分群前有所准备:有翅繁殖蚁羽化后多集中在树干或树茂上部较宽阔的空腔(候飞室)。在分飞前10-15天,工蚁在候飞室的上部咬出或筑成口径为0.8-1.1cm的圆形或椭圆形分群孔3-10多个,筑好后仍旧用排泄物和朽碎木封闭。约在分群前一小时左右,工蚁将分群孔启开。分飞完毕后,大部分分飞孔仍旧用排泄物封闭。(3)分飞时间及状况:分飞时间是5时到5时30分。工蚁把分群孔启开后,一些兵蚁爬出洞外在分群孔周围警卫,然后有翅蚁从孔口一只接一只迅速飞出来。有翅蚁飞翔力较强,在无风情况下有的能飞10-20m高,200-300m远。(4)分飞次数:一般一个群体1次飞完,但也有分2、3次飞完的,往往是一天未飞完的第二天5点再接着群飞。(5)脱翅配对:有翅蚁分飞后很快坠落于地上,借地面物折断翅膀然后爬行10-20分钟。往往雌蚁在前走,雄蚁在后紧追。有时候多雄尾随一雌往前爬。一对一对配好后,双双在地面或树洞寻找适宜隐居之地,钻入其内,准备建巢繁殖。(6)交尾时间:一般在当天晚上或第二天进行,但有的2、3天也不见交尾。

生长繁殖

山林原白蚁的卵约经一个月左右孵化出助蚁,2龄以后幼蚁开始品级分化,一部分变为工蚁和兵蚁,一部分变为若蚁。若蚁经8个月后变为老熟若蚁,当年11-12月开始产生翅芽,于次年7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下旬群飞进行繁殖。

防治方法

山林原白蚁的防治应以处理蚁巢为主。可采用灭蚁灵粉剂喷杀、烟雾剂熏杀、化学农药灌巢毒杀,并加强木材检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