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苦荬 |
释义 | 山苦荬别名:苦菜、节托莲、小苦麦菜、苦叶苗、败酱、苦麻菜、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荬、苦丁菜、苦碟子、光叶苦荬菜、燕儿衣、败酱草。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早春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生于山地及荒野,为田间杂草。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 基本介绍学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英文名:China Ixeris 分类:菊科(Compositae),苦荬菜属 别名:苦菜、兔儿菜、兔仔菜、小金英、鹅仔菜、燕儿尾、陶来音—伊达日阿(蒙古族名) 胭脂麻,白花败酱,苦猪菜,苦斋,苦斋婆,苦斋麻。 药用价值性味:味辛、苦,微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主治:用于肠痈,肺痈高热,咳吐脓血,热毒疮疔,胸腹疼痛,产后腹痛,痛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者60-120g);外用捣敷。脾胃虚弱者慎用。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体无毛 。茎少数或多数簇生,直立或斜生。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长7—20厘米,宽0.5—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疏具小牙齿,或呈不规则分裂,灰绿色。 花茎直立,高20—40厘米,上有1—3叶,无柄抱茎,全缘或有稀疏浅齿,与基生叶形似而较短。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圆筒状或长卵形,长7—9mm,宽2—3mm,外层的总苞片小,6-8,内层的较长,7—8,全为舌状花,黄色、淡黄色、白色或变淡紫色。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稍扁,长4—6mm,有长约3毫米的喙,具10条等形的纵肋,冠毛白色。 苦菜新鲜的时候没其他怪味,晒干后有强烈味道,如脚臭。但是效果非凡。 分布与生态地理分布:山苦荬分布于我国北部、东部、南部及西南部,原苏联、朝鲜、日本、越南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 山苦荬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 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荬为根蘖型草本。以种子和根蘖进行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 化学成份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类化合物,还含苦苣菜苷(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羟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还阳参甙(crepidiaside)A及毛连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种子油中含玟鸠菊酸(vernolicacid)13.7%。叶中还含维生素(vitamin)C。 各家论述1.《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2.《名医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 3.《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4.《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5.《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6.《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7.《本草纲目》:治血淋痔瘘。 8.《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繁殖栽培栽培季节山苦荬耐热、耐寒、适应性强,可春种夏收、夏种秋收,早秋种植元旦前收获,以及冬季大棚生产等。一股大棚生产,在寒冬到来之前育成壮苗为宜.即苗期避开1月份寒冬季节。早春播1~3月中棚内播种育苗,标准棚筑2畦,中间开1条沟,深翻筑畦,浇足底水,种子撒播畦内,覆盖籽泥,以盖没种子为度,平铺塑料薄膜(2层薄膜l层地膜),一般10~15天出苗,逢阴雨低温时间出苗更长些。齐苗后揭除地膜,通风换气,白天要防高温伤苗,晚上防冻害;夏播4~6月露地育苗,选择高势地,2米连沟,深翻施腐熟厩肥,筑畦整平。浸种3小时,待种子晾干后播种。育苗床浇足底水,将种子散播在畦面上,并盖好籽泥,浇足水,如遇高温干旱,畦上覆盖遮阳网,齐苗后早晚揭网,苗床肥水要适中,不宜过干;秋播7~9月,山苦荬育苗要浸种催芽。方法是将种子用纱布包好后浸水3~4小时,然后取出放入冰箱冷藏室内10~15小时,有75%出芽即可播种。秋播育苗最好用小拱棚或大棚,出苗后注意土壤墒情,不宜过干过湿,并及时拔除杂草,确保排水通畅;冬季栽培可于11-12月播种育苗,前提是大棚要施好基肥,翻耕作畦,6米宽的大棚作2畦或3畦,播种田床土要削细,隔天浇足底水,然后撒播,每分地播籽150克左右,可供种植大田3亩左右,播后撒一层营养土盖没种子,再平盖一层塑料薄膜或地膜。出苗后及时揭去平盖的薄膜,加强管理,做好通风换气和保暖工作。 育苗技术山苦荬夏秋栽培,必须催芽播种,否则难以保证育苗成功。因山苦荬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超过25℃或低于8℃不出芽。简单易行的发芽方式是: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4—6h,然后捞起沥干,装入丝袜内可选择以下3种方法催芽。 山苦荬河沙催芽法即在阴凉处铺上湿润的河沙20—30Cm厚,然后将浸泡过的种子撤在河沙表面,再铺1—2cm厚湿河沙,并用新鲜菜叶盖上。 保温瓶冰块催芽法将浸泡好的种子,吊在瓶内,在瓶内加上清水、冰块,并达到15—20,每隔1天冲洗1遍并坚持换水和加冰块。 冰箱低温催芽法把浸泡好的种子用纱布包好,放入15—20℃的冰箱内、并坚持每天冲洗1遍。上述催芽约经2—4天,有60%—70%出芽即可播种。适宜季节可直播育苗、冬春可在拱棚内保温育苗,夏秋季节育苗和生产最好采用遮阳网遮光降温生产。 合理密植:季节不同,苗龄差异较大,夏秋需20—30天,冬春需50—70天,一般4—6片真叶即可定植。株行距要求15cm*20cm。 田间管理山苦荬一般采取平畦栽培,山苦荬有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行株距20厘米左右。定植前深翻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厩肥3000公斤,碳酸氢铵80~100公斤,2米连沟,深沟高畦。苗龄4~5叶定植,秧苗健壮,株行距10~15厘米,平畦栽培。春播露地移栽,施足腐熟厩肥,每亩施碳酸氢铵80公斤。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如遇干旱,以肥水促进,25~30天即可上市,亩产量1800~2000公斤。秋播7~9月正遇高温干旱季节,且常暴雨,移栽后应浇足活棵水,用遮阳网覆盖5~7天,活棵后如遇阴雨天可解除遮阳网,肥水适中,有利于山苦荬正常生长,20~30天即可上市,一般亩产量1600~1800公斤。秋冬播10~11月在露地移栽,12月份遇寒潮侵袭,需移栽在大棚内,25~30天即可上市,亩产量1500公斤左右。定植前施足基肥,每667mz施优质厩肥5000kg,二铵40kg,尿素20kg,硫酸钾20kg或草木灰200—300kg,作成1.5米连沟的畦。定植时浇好定植水,1周后浇足缓苗水、缓苗后配合浇水冲施提苗肥(尿素15kg),后期重施促棵肥(尿素30kg),定植缓苗后及时中耕、深锄以利于蹲苗,促进根系发育。整个生长发育期,保持田间湿润,土壤疏松。定植的管理方法同莴笋基本相同,须加强肥水管理,既要保持充足水分,又要防止过湿而造成水渍为害,同时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防治山苦荬的病害主要是霜霉病,可用多菌灵、克露等防治,虫害主要是蚜虫,可用吡虫啉等防治,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8%瑞霉—锰锌50g对水20kg和70%乙锰(己磷锰锌)50g对水15kg交替使用、预防效果更佳:灰霉病、菌核病、用50%速克灵粉剂50g兑水40-50kg喷雾,病害严重时,可酌情加大药量。喷药时间应选晴天午后3时或雨后转晴叶面不带露水时较好。 收获:定植后根据各种条件不同,约30~50天即可收获,亩产量约1000-1500公斤,冬季要长一些。收获时夏季在早上进行,冬季温室内应在晚上进行,可用刀子在植株近地面处割收,掰掉黄叶、病叶,捆把或装筐即可销售。如果进行长途运输,还要进行预冷,或在包装箱内放入冰决(冰块周围容易发生冻害)。 鉴别全草长20-40cm。茎多数,光滑无毛,基部簇状分枝。叶多皱缩,完整基生叶展平后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cm,宽1-4cm,先端尖锐,基部下延成窄叶柄,边缘具疏小齿或不规则羽裂,有时全缘;茎生叶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疏伞房状聚伞花序,未开放的总苞呈圆筒状,长7-9mm,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卵形,内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薄膜质;瘦果狭披钳形,稍扁平,红棕色,具长喙,冠毛白色。气微,味苦。 以色绿者为佳。 采制:秋季采收,洗净,阴干,切段生用。 用途嫩根和叶可食用,也可作饲料。全草入药。 饲用价值:山苦荬属中等牧草。茎叶柔嫩多汁,在青鲜时绵羊、山羊喜食。据牧民反映,它于春季对小畜有抓膘作用。牛、马也少量采食,但干枯后不能利用。此外,它还是养猪、养兔、养禽的良好饲料。它的营养价值也较高,据分析,在花果期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较低量的粗纤维。在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中,以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的含量较高。100克全草中含维生素C7018毫克。 药用价值: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排脓。主治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疖痛肿等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