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沙洲坝镇
释义

中国瑞金市辖镇。市甘蔗生产基地。1950年为沙洲乡,1958年设沙洲坝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设镇。位于市境西中部,距市府4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2.5万。323国道穿越镇境。另有公路至九堡和市区。辖沙洲坝、七堡、洁源、河坑、莲江、杉山、群峰、梅岗、金龙、大埠、清水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甘蔗、烟叶为主。兼产红薯、大豆、油菜。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此召开第二次中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旧址。

基本简介

沙洲坝镇素有“瑞金红色旅游”之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地方。“红色中华”峥嵘岁月留下的革命旧址21处遍布全境,“中央临时政府”“红井”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沙洲坝镇总面积9.24万亩,其中冲击小平原近3.28万亩,平均气温18.9℃,年日照时数平均1838小时,年无霜期268天,是一片充满蓬勃生机和极具发展潜力的热土。2000年来,沙洲坝镇党委、政府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强镇作为第一目标,按照“工业富镇、三产活镇、农业稳镇,把沙洲坝建成瑞金西北部周边城镇和红色之旅明星乡镇”的发展思路,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定位发展,在全方位对接中阔步先行,沙洲坝镇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5实现生产总值4.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415元,综合实力名列全市前沿,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实现新跨越。自然资源质优量丰。境内拥有继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喀斯特地貌分布群,石灰石储量达8.8亿吨,金属镁、锰矿、铁矿品高量大,极具开采价值。境内有一地下暗流经过,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山地面积11万亩,其中适宜采割松脂的湿地松面积达2万亩。

历史简介

沙洲坝镇沙洲坝村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当年毛主席亲自带领群众在这里挖了一口闻名遐迩的“红井”。该村辖7个村民小组,427户农户,人口1385人,耕地面积742.8亩,现有党员49名,党小组4个。2005年村级集体纯收入52.6万元,比上年增长32%,农民人均收入4360元,比上年增长18%。沙洲坝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员检验先进性、体现先进性的平台,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的互动互促,走出了一条欠发达村镇建设新农村的好路子。1989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续三届被江西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3年被全国妇联评为“美德在农家先进示范点”;2004年被江西省委评为全省“三培两带”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贺国强同志实地调研,对该村做好新农村建设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文章作了充分肯定。贺部长在座谈会上说:“瑞金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开展‘三评促和谐活动’,实行‘好班子’公示牌制度,推出‘党员红本子’,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历史沿革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此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1950年为沙洲乡,1958年设沙洲坝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设镇。1997年,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沙洲坝、七堡、洁源、河坑、莲江、杉山、群峰、梅岗、金龙、大埠、清水11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2008年代码]360781104:~200沙洲坝村 ~201官山村 ~202金龙村 ~203清水村 ~204大布村 ~205梅岗村 ~206杉山村 ~207河坑村 ~208洁源村 ~209莲江村 ~210七堡村 ~211群峰村

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境内有3.5万伏变电站一座,完成了农网改造、实现了同网同价。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万余门,移动、联通、小灵通通信实现无缝覆盖,因特网、宽带网、有线电视已进村入户。城镇功能逐步齐全,设施日趋完善,沙洲坝镇有2所初中、1所高中,市一中分部,8所小学。沙洲坝镇新农村建设做到“四个避免”一是群众主体,避免大包大揽。沙洲坝镇找准政府主导位置,突出指导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多次召开沙洲坝镇新农村建设工作会及调度会,激发村、组两级新农村建设积极性,避免了“政府当演员,群众做观众”的被动局面。二是因地制宜,避免不切实际。由于各村基础不一,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沙洲坝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尽量征求群众意见并达成共识后,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对条件好的村要求更高,功能更为完善,并为其它村做示范;对基础相对弱的村先进行“三清、三改、一拆、一分”,有条件时再推进其他工作。三是注重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高处着眼,细处着手,注重村庄建设的长远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完善,避免重复建设。如连江柯达新村,规划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以上,该村建成后,将成为瑞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四是建管并重,避免流于形式。实施建管并重方针,建成一个,管好一个,使新农村建设常建常新,让百姓真正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如洁源小区,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赣南地调队干部也常年驻扎在梅岗村新农村点,帮助完善设施,开展管理维护。

产业发展

个私经济蓬勃发展。共引进35余家外来投资企业,引进资金15.3亿元,带动了该乡商业、运输、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发展。2005年底,沙洲坝镇共有私营企业近百家,个体工商户500余户,从业人员近万人。水泥、石灰、石灰粉、石灰钙化砖、标石等建材产品远销广东、福建。昔日的革命圣地正逐步打造成赣南东部的建材“航母”。 农业产业强力推进。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经营做活农村经济,依托现有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营销网络,采取规模种养的方式,初步建立起农业基地。烟叶、脐橙、养鳗为沙洲坝镇的主导产业,葡萄、花卉、肉牛、生猪为优势产业,基本上做到了一村一品,形成了农业支柱产业并驾齐驱的新格局。

人文环境和谐优越。秉承光荣革命传统的沙洲人民,民风淳朴,勤劳务实,开明开放,惜誉如珍。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廉洁高效、优质服务、依法行政”的理念,狠抓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总体素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多方并举努力营造了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团结鼓励的舆论环境,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气兴旺的良好发展氛围。

红井

它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元太屋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小吴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1933年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带着小吴拿着锄头、铁锹来到池塘边找水源,被一早起来的老表看见了,于是毛主席领头挖井的事,立即传遍了沙洲坝。只一会儿功夫,一大伙群众来到了挖井现场,在主席的带领下,没几天功夫,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挖好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又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卷土重来,为了阻止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掉这口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又把井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1950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将主席带领军民开挖的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把这口井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以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