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桑村镇
释义

桑村镇地处枣庄市山亭区西部,为山东省中心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境内有山东磐基管桩有限公司、山东亿丰源科技有限公司、枣庄亨元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枣庄诚信食品有限公司和中国北方最大的塑编基地、鲁南地区最大的红椒基地,林果、畜禽、石灰石、水等资源十分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店韩路、北留路两条省道在镇内经过,紧靠京杭大运河和京沪、京福高速公路及京沪铁路、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临近徐州、临沂、济宁、济南四个机场。

镇情概况

桑村镇地处山亭区西部,与滕州市接壤,是山亭区的西大门。全镇总面积78平方公里,为全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乡镇、全国500处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十大和谐乡镇、省级中心镇、省级文明乡镇和省级环境优美镇,辖6个办事处,22个行政村,8.1万人。 地理位置优越便利。省道北留公路从境内穿越,西距京沪铁路、104国道5到10公里,东距京沪高速公路40公里,距青岛港300公里、日照110公里、连云港120公里,距京杭大运河40公里。周边200公里半径有徐州、临沂、济宁、济南、连云港五个机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使桑村成为山亭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了一个基地(鲁南机械制造基地)、两个市场(鲁南金属交易市场、鲁南家居建材广场)、三大园区(鲁南高铁工业园、鲁南生物科技产业园、鲁南奇石园林产业园)、四大长廊(北留路、木楼路、店韩路、桑黄路工业长廊)十大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十大产业发展平台已发展到10000亩,新落地企业80多家、工商户300多家,吸引2000多农民在城镇就业创业,为桑村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做城镇化文章,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了城镇道路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建设了全区唯一的乡镇二环路。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6大超市、1个便民市场。一个路平、灯亮、草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蓬勃发展的新城镇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更多方便。在全镇规划了9大千户社区,努力践行“让山里人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执政理念,建设中的两个千户社区进一步提升了省级中心镇的承载能力。

现代农业独具特色。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投资5亿元,建设了诚信食品、绿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聚源进出口有限公司、聚福源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9家。深入开展了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公司(外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成立了8家以土地为纽带的农业合作社,入社土地达9783亩,入社农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大力发展基地农业,仅红椒合作社就发展大棚红椒1.2万亩,成为鲁南地区最大的红椒种植基地,红椒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十佳订单销售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旅游资源潜力无限。镇内存有鲁南地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山坡千亩梨园,正积极将梨园申报为AAA级旅游景区。春暖花开之时,千树竞春,迎风吐蕊,使前来赏梨花的区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建设中的鲁南奇石园林产业园将让游客感受到别样的休闲、娱乐、购物一体的农家乐风情。

优越的地理位置、宽松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桑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全新的发展机遇和背景下,桑村镇党委、政府正带领全镇8.1万人民,大力弘扬“敢为天下人不敢为之为,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的山亭精神,创造桑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沿革

桑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村落,明正统年间,为安乐乡,清初称乾镇集。清末, 此地大兴养蚕,遍植桑树,被人称桑村,沿用至今。1949年10月至1958年3月属滕县三区(即桑村区) ,辖七个乡。1958年10月建桑村人民公社,1966年5月建桑村区,1967年建革命委员会。1968年属济宁地委滕县桑村人民公社,1983年11月划归新设立的山亭区,1984年5月建乡,1992年3月撤乡建镇。全镇辖53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人。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壮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数为64人。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7°16′至117°23′,北纬35°03′至35°06′之间。面积7800公顷,地处沂蒙山区西南部,属淮河流域,位于山亭区、滕州市接壤处。

自然状况

桑村镇处江淮平原,东部沂蒙崇山峻岭,青山绿水,北、南部郭河环绕,西与微山湖贯通,“一面青山三面水,一袭杨柳一畦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黄烟和蔬菜。

发展历程

1977年全镇集体分配口粮为人均200斤,工业总产值为32.2万元。2000年,人均粮食1352斤,工业总产值为29143万元。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05.5万元, 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0.8亿元。该镇立足资源优势、传统优势,逐步发展了农村工业。1978年镇内除石料厂、化工厂、农具厂外,基本上没有其它工业。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镇办企业,1984年,镇党委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将工交办更名为经委,同年建设了桑村镇砖厂。农机修造厂的轧钢车间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桑村镇轧钢厂,成为全镇企业发展的龙头。1988年,成立了庄裕羊皮制革有限公司; 1989年,成立羊皮服装制革厂;1993年成立了华兴羊毛衫厂;1995年成立了枣庄泰昌玉米淀粉厂。 镇办企业的带动作用大为增强,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

强镇由来

该镇科技农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特别发达。为枣庄市“小麦千斤市” 整建制镇,每年5000万斤反季节蔬菜远销全国各地。年产编织袋5亿条,为全国江北最大的塑编基地,中央电视台专门作过报道。乡镇企业49个,其中枣庄市亨元公司年生产变性淀粉3万吨,普通淀粉1万吨,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变性淀粉生产厂家。全镇获得的荣誉主要有: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新型乡镇、省级文明乡镇示范镇、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先进乡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文明乡镇、突出贡献单位。200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按照稳粮扩菜大上畜禽的思路, 用宣传、 示范引导、服务的方法促进农民自觉调整。200 0年, 种植业内部粮经比为6∶4, 冬暖大棚菜为6400亩, 其中冬暖大棚红椒为5000亩;在低山丘陵区,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在平原地,进行林、田、路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名优稀特林果,提高林业的产值比重,大棚果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畜牧业发展迅速,2000年生猪存栏1.9万头,羊7.4万只,兔9.2万只,家禽130万只,养殖大棚553个, 养殖专业户531个,肉鸡孵化厂2处,肉鸭孵化厂2处,肉鸡屠宰厂1处,初步形成畜牧业的产业化。

2000年,全镇粮食亩产676公斤,总产达到3650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7900万元。其中种植业5785万元,林业32万元,畜牧业2083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仅有少数红炉作坊等零星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分停办。1978年,镇主要有石料厂、化工厂、农具厂、砖厂等社办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大上乡镇企业,先后建起庄裕制革集团公司、保温瓶厂、羊绒衫厂、泰昌玉米淀粉厂,上述企业对推进农村工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庄裕制革集团公司是1988年与台湾华裕有限公司合资的外向型企业,以生产羊、猪皮革为主,1995年公司承担省科委下达的洗涤型山羊绒面服装革研制技术,取得成功,被国家科委等五部委列为“星火计划”扶持项目,产品有服装革、鞋面革、绒面革、烫化革、 水洗革, 年产系列羊皮革300万平方尺, 产品远销俄国、韩国、意大利等地,1998年销售收入6500万元,获省政府颁发的“先进三资企业”称号。依托原料和劳动力等优势,1995年镇集资1248万,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建泰昌玉米淀粉厂,主导产品为玉米淀粉,建厂后,受市场影响,效益没有充分发挥。2000年,企业进行改制,泰昌玉米淀粉厂被亨元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买断,投入技改资金,年产酸化、氧化系列变性淀粉3万吨、普通玉米淀粉1万吨,产品涉及造纸、纺织、食品、制药、钻井、粘合剂、日用化工等领域,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2000年实现利税667万元,获利314万元。 最近几年,立足山区实际,发动千家万户,靠优势项目牵动,靠城镇建设拉动,靠产业推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2000年,全镇个体业户达到5600家,私营企业387家,注册资金1.1亿元,营业收入3.16亿元。全镇初步形成了塑编、淀粉、皮革、劳保用品、建材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格局。

第三产业

依托小城镇,发挥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镇区内第三产业获得较快发展。 镇区内实现社会化供水,建立了自来水服务中心,3万多人吃上自来水。2001年,又打深井1眼,可解决1万多人的饮水问题。辖区内修建公路67公里,其中北留线(桑村段)、冯木线硬化公路26公里,桑黄线、蒋黄线油化公路41公里,形成了“两纵两横”的运输干线格局,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运输业有了快速发展,辖区内有各类运营车辆700多辆,总吨位600吨。1984年4月9日,桑村邮电局成立, 主要经营函件、包裹、汇兑等邮政业务。当年底,出口信函3万多件,出口包裹580多件,出口汇票825张,报刊发行量51万份。1988年5月1日,开设邮政储蓄业务,1998年邮电分营时达到400多万元。 1998年10月以后,邮电实现分营,业务量不断上升。 至2000年底,全镇邮政业务总量完成38万元,信函4.2万件,包裹720件,汇票2760张,揽收特快专递200件,邮政储蓄余额首次实现了千万元。发挥了为山区发展提供信息流通、商品流通、货币流通服务的功能。

塑料编织产业

1994年,位于镇东部山区的玉子山村,利用能人振兴经济,从温州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建起塑料编织袋厂。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帮助打井、修路、整改电路,使其迅速膨胀。2000年塑料颗粒加工厂达到201家,塑料编袋厂达到46家,年产编织袋5亿条, 形成废旧塑料编织袋回收、颗粒加工、编织袋生产、印刷封口、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年吃掉“白色垃圾”12万吨,安置农村劳力6000人,年销售额近3亿元。

辣椒种植

辣椒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又一强项。通过宣传、示范引导、服务,发动农民进行连片规模种植,镇里在全国媒体上宣传其特有的品质,设立了专门批发市场,现在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为使农民增收,又与台商达成建天然色素厂的意向,年生产10吨辣椒红色素,50公斤辣椒碱,消化鲜辣椒2700吨,将促进万亩红椒基地的形成。

淀粉及粉条

淀粉及粉条是桑村镇的又一特产。由于桑村镇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区,地瓜栽培历史悠久, 每年100万吨的地瓜淀粉和30多万斤粉条、粉皮销往全国各地。近年,又引进高淀粉玉米,依托亨元精细化工公司,发展订单农业,公司与农户互惠互利,桑村镇已成为全国性的玉米淀粉产地。

社会事业

文教科技

解放初期,全镇只有一处完全小学,其余则为1~4年级初级小学,教学班89个,在校生2897人,入学率达60%。到1991年,全镇教育进行调整,村小合并到附近完小, 合并后的完小仍为22处,中学合并为2处,教学班203个,在校生11400人, 教职工4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到2000年,全镇中小学共有203个教学班, 在校生11206人,教职工5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师资力量也不断扩大增强,学历达标率100%,教学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卫生医疗

全镇现有行政村卫生室63个,其中甲级卫生室25个;乡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3人,其中乡村主治医师45人, 医师15人,医士7人,卫生员16人。桑村镇中心卫生院坐落于桑村镇驻地, 始建于50年代后期, 几经变革,1986年划归桑村镇人民政府管理。1988年卫生院进行了扩建,建门诊楼一幢,面积达3000平方米,业务用房300平方米。现医院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 有职工94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3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0人,初级71人。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妇产科、放射科、 化验室、治疗室、中西药房、B超室、心电图室、防疫股等20多个科室。病房里设有50张病床, 卫生院年门诊量25000人次,年业务收入90万元左右。积极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小学学生健康教育和居民健康教育得到普及,95%的居民饮用自来水,实行卫生厕所的改造与家庭住宅同步规划,儿童的“四苗”接种率达到85%,传染病发病率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广播电视

桑村镇农村有线广播,开始于1958年,1964年滕县广播站开始实验“远距离送电”,在桑村搞试点。 到1968年底桑村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有线广播, 广播喇叭也发展到3000多只。1999年6月1日停止播音。

1998年4月, 桑村镇有线电视开始建设,开辟了16个电视频道,到2000年底共接通了13个自然村,电视用户1100多户,总投资已达到40多万元。

镇村建设

1994年, 桑村聘请了冶金测绘局实施1∶2000的地形图测量,1995年请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和市、区建委专家学者编制了1995-2010年桑村镇小城镇近远期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规划了五大区域,即工业小区、商贸区、行政文教区、居住小区、游乐区。《规划》经镇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形成了决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通过。 全镇多方筹资,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集中力量建设小城镇。驻地拓宽道路4条, 总长4000余米,把原有主线由9米加宽到44米,硬化路面17万平方米,架设路灯13 8盏。加快电力通讯建设,小城镇通电率达100%,4层电信大楼实现了通讯数字光缆传输,建起了两座移动通讯基站铁塔,消灭了移动通讯盲区。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4 000吨,小城镇内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铺设排水管道500米,高标准砌垒排水渠5000米。 驻地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成教中心共7处,学生不出镇可完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部学业。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卫生院,现有医务人员102人, 病床50张。投资40万元建成了文化中心站,20万元建成了汽车站。栽植花草树木3万株, 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建设市场三处,改善了交易环境,扩大了交易市场,拆掉旧房2100间,建起上宅下店、经商居住为一体的楼房3800间。目前城区规模已发展到2平方公里,完成城镇各类建设总投资0.8亿元,小城镇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秩序安定,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桑村镇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示范点,被列为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育新工程”示范镇,2 00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西坦村程子显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桑村镇最早的党员。1943年5月,中共滕东县委辖三区委员会(桑村) 。至解放时,全镇共有共产党员64名。1996年6月,党委书记王桂河被评为省级优秀乡镇党委书记。1998年8月,贾庄村党支部在农村基层组织三年集中整顿建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山东省委表彰。2000年底,全镇农村党支部53个,企事业党支部25个,其中民营企业党支部4个。党员1350人。2000年度,镇党委被枣庄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政权建设 建国后,桑村属滕县人民政府管辖。1950年12月,改为第三区,1 955年9月又改称为桑村区。1958年10月,由桑村、城头、岗上等乡合并成立桑村人民公社,又称先锋人民公社。1962年6月,从中分出城头人民公社。1963年6月,桑村公社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桑村召开,选出了社长、副社长。1966年5月至1969年2月设桑村区,1969年至1981年11月,设立桑村公社革委会。1983年11月15日,划为枣庄市山亭区。 1984年4月,进行机构改革,桑村公社管委会改称桑村乡人民政府。1984年4月, 桑村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桑村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乡政府成员,乡长王桂河。自1984年以来,分别于1984年、1987年、1990年、1993年、1996年和1999年举行了6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1992年3月撤乡建镇。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50年12月,桑村区团工委和民主妇联改称为第三区工委和民主妇联。 1955年5月改称第三区团委和桑村妇联。1997年,桑村镇团委被团省委授予“全省五四红旗团委”。1999年,桑村镇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现任领导

现任镇党委书记:张壮伟

现任镇长:张成国

现任镇党委副书记:吕 蒙

大事记

1953年11月5日,为落实山东分局关于粮食计划供应的指示,滕县县委研究决定,从8日开始在城区执行粮食计划供应。翌年1月扩大供应范围,以桑村等集镇为重点,实行细粮30%的计划供应,供应手续简化易行、方便。

1956年3月15日,滕县县委决定,进行区划调整,调整后,城头并入桑村。

1958年10月,桑村人民公社成立。

1968年11月,区内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桑村等公社插队落户。

1983年11月15日,为了加强对山、老、边、穷地区的领导和扶持,经山东省政府批准,中共枣庄市委决定,将齐村区改为山亭区。滕县的桑村等八处公社的行政区域组建为山亭区。

1992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带领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韩喜凯和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一行12人来山亭视察工作。姜春云视察了桑村镇庄裕皮革公司。

1993年4月20日至22日, 国家计生协考察组由国内工作部部长李宝忠和经济项目处处长徐幼军带领,对桑村镇计生工作进行考察。

1995年,桑村镇被省政府定为“百新工程”试点镇。

1995年12月,桑村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单位”、“文明单位”称号。

1996年6月28日, 镇党委书记王桂河出席全省优秀党委书记命名表彰会,受到省委表彰。

1996年12月,桑村镇被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1997年1月,桑村镇被枣庄市建委表彰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1999年,桑村镇蔬菜批发市场建成,面积6000平方米。

2000年1月,山亭区桑村镇塑编行业商会成立,会员企业达到246家。

2000年年初,桑村镇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

2000年9月13日, 桑村镇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作了“立足山区实际,发动千家万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典型发言。

桑村名人

程子显(1907~1945) 桑村镇西坦村人,1907年生于贫苦农家,幼年胸怀读书报国之志,1938年组建联庄会抗击日军。是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三区办事处成立,任山亭乡乡长,翌年秋被叛徒告密,身陷囹圄,受尽酷刑,但坚贞不屈,被押送鞍山服苦役,旋经党的营救,1943年秋逃脱,重返故里。党又设法命程子显以伪三乡办事处主任职,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屡建奇功。

程子亮(1911~1945) 程子显之胞弟,生于1911年,与其兄程子显志同道合,矢志报国。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常入敌巢,散传单贴标语,搞地下联络,历尽艰险。1945年夏历五月八日,由于奸细告密,兄弟俩被日伪逮捕,敌人先用严刑,后施软计,二人坚贞不渝,视死如归,始终未泄露党的机密,壮烈牺牲。

张岳琦 1938年3月生, 大专文化, 中共党员,吉林省政协主席。1955年8月~195 8年9月在铁道部济南铁路运输机械学校学习;1958年9月~1966年5月任牡丹江机车厂技术员、 党委干事;1966年5月~1967年4月任牡丹江市委工业部干事;1967年4月~1969年8月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革委会、地区革委会干事;1969年8月~1979年10月任黑龙江省革委会、省委办公室干事、秘书;1979年10月~1980年11月任辽宁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1980年11月~1982年10月任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1982年10月~1985年6月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 1985年6月~1986年5月任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1987年11月~1989年7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1990年8月~1993年10月任吉林省副省长;1993年10月~1994年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1994年2月~1997年1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1998年1月以后任吉林省政协主席、中共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党组书记。

李朝忠 1943年1月出生于桑村镇任庄村。 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从事计算机研究,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到国防科工委从事计算测量,再到通讯总体研究所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参与计算机航天卫星的应用, 为研究员。 现为总装备部计算机软件专家组成员,曾被国防科工委荣记“三等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