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桑白皮饮
释义

桑白皮饮由桑白皮(锉,炒)1两半,赤芍药1两半,郁李仁(研)1两半,百合1两半,木通(锉)2两,大腹5枚等成分制作而成。处方来源于《圣济总录》卷七十九。主治水气,面目浮肿,胸满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状。

综述

桑白皮饮

【药物组成】桑根白皮(锉)1两半,木通(锉)1两半,紫苏茎叶1两半,桔梗(炒)1两半,大腹皮1两半,款冬花1两,紫菀1两,槟榔1两,旋覆花1两,前胡(去芦头)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方剂主治】肺气壅热,喘息咳嗽,不得安卧,咽嗌干燥。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中盏,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

行水消肿

桑白皮饮成分桑白皮(《药性论》),其异名桑根白皮(《本经》),桑根皮、桑皮(孟诜),白桑皮(《山西中药志》)。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植物形态详桑叶条。 性味:甘,寒。

①《本经》: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苦酸。归经: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功用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④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

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

⑧《纲目》:泻肺,降气,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选方

①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②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二钱。(《经验方》)

③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婪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葶苈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名家论述

①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 泻肺,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②《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

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

消肿止痛

桑白皮饮成分赤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解痉作用

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用压迫小白鼠尾部测定痛阈的方法,芍药甙及FM100(二者分别腹腔注射)镇痛作用不显著,如合并应用则起协同作用,口服给药则无论单独或合并应用均无镇痛效果;用醋酸注射于小鼠腹腔,以扭体运动作为疼痛的指标,芍药甙与FM100分别(腹腔注射)或合并应用均有显著的镇痛效果。芍药甙有镇静作用,与FMl00合用能延长圜己巴比妥钠对小白鼠的睡眠时间,对电惊厥无拮抗作用,但对五甲烯四氮唑引起的惊厥有弱的拮抗作用。芍药浸膏能拮抗士的宁引起的惊厥。

性味:酸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味涩苦。"

归经:入肝、脾经。

①《珍珠囊》:"足太阴脾经。"

②《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③《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④《药品化义》:"入肝、小肠二经。"

⑤《本草经解》:"入心与小肠。"

功效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宜忌:血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须(一作'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②《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③《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泻火行水

桑白皮饮成分木通,茎、枝和树皮类,其别名通草、附支(《本经》)、丁翁(《吴普本草》)、丁父(《广雅》)、葍藤(《本草经集注》)、王翁、万年、万年藤(《药性论》)、燕蕧、乌蕧(《唐本草》)。原植物白木通又名:八月瓜藤、地海参,为双子叶植物药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

性味归经:苦,凉。

①《本经》:“味辛,平。”

②《吴普本草》:“雷公:苦。”

③《别录》:“甘,无毒。”

④《药性论》:“微寒。”

⑤《海药本草》:“温平。”

入心、小肠、膀胱经

①《纲目》:“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太阳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心、小肠、膀胱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⑤《要药分剂》:“入心、肾、膀胱、小肠四经。”

考证:出自《药性论》

①《本草经集注》:“通草,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

②《唐本草》:“通草,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燕覆,或名乌覆,今言葍藤,葍覆声相近尔。”

③《本草图经》:“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正月、二月采枝阴干用。或以为葡萄苗,非也。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通脱稀有使者,近世医家多用利小便。南人或以蜜煎作果,食之甚美,兼解诸药毒。”

④《纲目》:“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神农本草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处方来源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200卷。是宋徽宗仿宋太宗诏编《太平圣惠方》之意的产物,但《圣济总录》在编排上已较《太平圣惠方》有明显进步。如疾病分为66门,每门之下再分若干病证,就较《太平圣惠方》分1000余门清晰明了,许多疾病的归类也比较合理。其所录方剂中,丸、散、膏、丹、酒剂等明显增加,充分反映了宋代重视成药的特点。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政和年间(1111~1118),徽宗赵佶诏令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大量医方,又将内府所藏的秘方合在一起,由圣济殿御医整理汇编而成。全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养生、杂治等,共66门,而把运气内容列于全书之首,这与宋徽宗崇信五运六气学说有关。“运气”之下还有“叙例”、“治法”等篇,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自“诸风”起至“神仙服饵”各门,相当于全书的各论部分。每门之中部有论说,词简义赅,总括本门,其下又分若干病证。凡病因病机、方药、炮制、服法、禁忌等均有说明。全书共收载药方约2万首,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内容极为丰富。在理论方面,除引据《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亦注意结合当时的各家论说,并加以进一步阐述,在方药方面,以选自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为主,疗效比较可靠。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此书镂板后未及刊印即被金兵掠运北方,南宋反未见次书。较早的刊本有金大定年间(1161~1189)和元大德四年(1300)刊本。

政和圣济总录

宋版《政和圣济总录》早已泯没无存。此大德重校本为存世最早版本,惜现存各本皆残。日本文化十三年(1814)东都医学活字印本,即依此本排印。

论曰∶《内经》言,肾者,牝脏也。肾主水,故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既出,复感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其脉自浮,其外证骨节疼痛而恶风,且身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者是也。

《金匮》方云,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者,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二者之证,不可不察。

治风水遍身肿,骨节疼痛,恶风脚弱,汗出不仁。麻黄石膏汤方。

麻黄(去根节六两)石膏(八两)甘草(炙二两)白术(三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枚)

上五味,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大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讫复令汗出愈。

治风水,头重面肿。苍术饮方。

苍术(米泔浸、切、曝干)杏仁(去皮尖、双仁,炒)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各一两半)商陆根(二两半)连皮大腹(四枚)嫩楮枝(切三合)

上七味,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日三。

治风水,身体面目尽浮肿,腰背连引髀股满,不能食。麻黄汤方。

麻黄(去根节三两)桂(去粗皮二两)甘草(炙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二枚)

上四味,咀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治风水举身肿满,短气欲绝。大豆汤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三两)黄(锉一两)防风(去叉)白术(锉各一两半)防己麻黄(去根节)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二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先用水三盏,煮大豆一合取熟,去豆,入酒一合,与药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当下小便愈。

治风水面肿骨痛,恶风咳喘。防己饮方。

防己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羌活(去芦头各一两)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

上六味,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三治风水脉浮,浮为在表,其人或头面汗出,表无他病,但腰以下肿。防己汤方。

防己白术(锉各二两)甘草(炙一两)黄(锉二两半)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 枣二枚劈,同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如喘,加麻黄二两去根节;身重,胃中不和,加桂二两去粗皮;心下久寒,加细辛二两去苗叶。服讫浓衣复取汗则愈。

治风水恶风,举身悉肿,脉浮不渴,自汗而无大热。越婢汤方。

麻黄(去根节三两)甘草(炙一两)石膏(碎二两)白术(四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二枚(劈),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如恶风,加附子一枚;咳嗽肺胀,加半夏一两。

治风水遍身肿。橘皮汤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楮白皮(炙,锉)一两半桑根白皮(锉)二两半紫苏子(炒)二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