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散文与人 |
释义 | 《散文与人》记录了那些已离我们远去的事情,美好的,凄凉的,悲壮的,平淡的。对于曾经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本书将成为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唤起他们心底的回忆;对于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新新人类来说。 作者:编辑、剪辑:邵燕祥林贤治 ISBN:10位[7536021380]13位[9787536021389]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12 定价:¥11.50元 编辑推荐此书将让他们领略到那陌生年代人们的激情与梦想。 目录萧军七年忌……………………………耿庸 齐越和他的声音……………………………牛汉 我所认识的王道乾…………………………熊秉明 时间断片……………………………………筱敏 空间……………………………………中茂 北门街上的死者…………………………庞培 …… 书摘后来,我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注意到一段有趣的文字。他说:“我也曾感到我的这样小的房间不大方便,当客人和我用深奥字眼谈着大问题的时候,我就难于和客人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了。……谈话之电当调子更崇高,更庄重时,我们就得渐渐地把椅子往后拖,越拖越后,直到我们碰到了两个角落上的墙壁,通常就要觉得房间不够大了。”在这里,我好像得到了一种证实,思想是需要足够的空间的。而且空间不仅是一种固定的距离,它还是有感情、有弹性的,可以随气氛的不同而伸缩变化。还好,那天朋友在我那里谈的是地震,要是谈起思想来,我那儿的椅子连个退路也没有。我想,梭罗所指的该是一种思想的交锋,就如决斗需保蜂距离一样。照此说来,我那个角落倒是挺适合谈地震的,情感的认同使人忽略了距离。当然,就如谈论与思考不同,在夜深入静时,我一个人坐在那里时,它又是另一个空间了。 在离开那里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常常在想着那个小小的角落给我带来的种种好处。其实,思想的空间并不需要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真如一句老话说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梭罗也承认,一座林间的木屋比在大学里更适于思想和严肃的阅读。 冬夜里并没有飞雪,却有朋友来访。各捧热茶一杯在手,在新搬的书房相对闲谈。忽然却停电丁。新买的一对烛台正好派上了用场。望着红色烛台上跳动的火苗儿,朋友说起某个诗人写诗时从来不用台灯,只用蜡烛,只有在烛光下他才能写出好诗,而在明亮的灯光下却没有了感觉。 这话又使我想起那个不到三个平方米的角落。我想,创作的过程有一种隐秘的冲动,它是极其脆弱而易于流失的,相对幽暗的环境正是它最好的保护色。没有什么比冬夜里一朵温暖的烛光更能令人进入沉思的了。那不仅是一种光线,而是一个空间。一朵烛光或一只压低了灯罩的小台灯,会同时起着强调和淡化的作用,客观的环境被缩小了,思想的空间却被张大了。 一个人对着一盏暗淡的灯光是很容易进入沉思的。我更愿意相信,沉思就是需要有一个比较小的空间,昏暗的光线,和一个亮点。如果完全是自然光的昏暗,那是涣散和游移不定的,没有凝聚力而使人感到郁闷和厌倦。而在宽敞明亮的久厅里,一个人会感到空洞和茫然。只有对着一颗属于你自己的光亮时,才能凝神静气地进入沉思。新的空间就是困光线氛围的变化而被创造出来的。而在黑暗中,所有的限制都消失了,于此达到变化之极,人们拥有了无限的空间,如逸马行在荒原。 就在冬夜的烛光里,那位平日不擅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