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庲降都督 |
释义 | 汉末刘备入蜀后,按照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方针在益州南部、南中地区设置的戍卫重镇,是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统治长官也叫庲降都督。 概况“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 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县”(常璩《华阳国志》)。“庲降” 乃招徕、降服之意。南中指今大渡河以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的广大地区。巴蜀和南中地区声息相闻, 物产相资, 经济文化联系相当密切, 蜀汉统治者深知:“定南中, 然后可以图巴蜀, 固巴蜀, 然后可以图关中”。由于当时南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尚未附汉, 夷、汉冲突时常爆发, 而南中对于蜀汉政府而言又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 蜀汉便在南中“ 立此职以总摄之”。 职能庲降都督又与江州都督、永安都守、汉中都督同为蜀汉政府常置的四个镇戍都督之一,同其他三个都督一样,庲降都督承担着防御敌人入侵的重要任务。但是因为南中是一块特殊的区域, 这里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人错处杂居,庲降都督还负有治理南中、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职责, 因此蜀汉政府派出的庲降都督不仅注重军事才能, 而且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因此“都督常用重人”。然而由于蜀汉统治者的执政重点在于北伐而不在南中,他们只希望南中维持一个“纲纪粗定, 夷、汉粗安”的局面,是故庲降都督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维护南中地区的政治稳定, 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组织各郡,将南中地区的兵员及其他军国所需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蜀地, 以助北伐;推行绥抚措施, 安定南中各族人民的生活。 都督1.邓方(任期:215-221年) 邓方,字孔山,南郡(今湖北荆州)人。“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选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时在公元215年),住南昌县(今云南镇雄)。章武二年卒于任。为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史评其“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夷汉敬其威信”。 2.李恢(任期:221-231年)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今云南澄江)人。南中大姓(南中大姓都是指汉族)。刘璋时为郡督邮,后投刘备。“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邓方卒……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住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建兴七年……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九年卒于任。李恢任内,“军功居多”,建兴三年,与诸葛亮分道南征建宁郡,以计破反者,乱平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又扑灭南夷复叛。史评其“公亮志业”。 3.张翼(任期:231-233年)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 “建兴九年,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接李恢为第三任都督。由于“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致使南夷豪帅刘胄反。翼举兵讨胄未果,被召回成都问责,以马忠代之,时在建兴十一年 (公元233年)。? 4.马忠(任期:233-249年) 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初为郡吏,因举孝廉至汉昌长,刘备败于吴后得显识。建兴三年任牂牁太守,随之平息朱褒叛乱。建兴十一年,临危受命,代张翼出任庲降都督。履新伊始,“遂斩胄,平南土”。功劳至大,“加忠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为加强对南中的统治,将都督治所从“故都督常驻平夷县……移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处民夷之间”。马忠都督南中,由于其“宽济有度量”、“处事能断”,“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人心之深得可见一斑。由于功勋卓著,以致后继者“皆不及忠”。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马忠卒于任,在任十七年。史评其“扰而能毅”。 5.张表(任期:249-?) 张表,蜀郡人。督庲降前即“时名士”。马忠卒,“以蜀郡张表为代,加安南将军”。由于史料缺乏,其卒年不详。 6.阎宇(任期:?-258年) 阎宇,字文平,南郡人。“表后,以南郡阎宇为都督”。蜀汉最后一任庲降都督。景耀元年(公元258年),拜右大将军,都督巴东,庲降都督止于此。史论其“宿有功干,于事精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