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游洞 |
释义 | 三游洞摩崖,简称三游洞,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长江边的山崖上,位于西陵峡峡口处。2006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摩崖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游洞简介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2006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秀丽风景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体,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 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周恩来为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旅游指南景区分类: 人文景观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价格:78元 地 址: 湖北省宜昌市夜明珠路三游洞风景区。 最佳时间: 一年四季 交通指南: 宜昌沿江大道上乘10路公共汽车或中巴车可达. 景点介绍碑刻壁刻三游洞内外有很多碑刻与壁刻,具有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唐宋以来,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游览过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过职的官吏,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来并已经发现的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堪称书法上品。 陆游泉出三游洞沿石阶下行到下牢溪畔,悬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这便是“陆游泉”。 据地方志记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路经夷陵游览了三游洞。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之余留下诗词:“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这便是陆游泉的来历。 张飞擂鼓台在三游洞的西陵山顶面临大江处,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便是著名的“张飞擂鼓台”。据地方志记述,三国时期蜀汉猛将张飞在宜都郡(今宜昌)任太守时,曾在此台擂鼓督练兵士。猛将张飞的朔像背依幽深峡谷,下临滚滚长江,环眼圆睁,虎须戟张,巨臂挥捶,似闻隆隆能够战鼓声,再现了这位古代名将的勃勃英姿,游人至此,纷纷摄影留念。擂鼓台是游客最喜爱的景观。 至喜亭三游洞顶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这便是“至喜亭”。 至喜亭始件建于宋朝,由峡州(今宜昌)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大江边,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祐四年(1037年)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专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 巴楚乐宫《巴楚乐宫》展出的巴楚乐器“八音”齐全,乐舞图象婀娜多姿,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身穿古典民族服装的演(奏)员,以复仿制的15类97件巴楚乐器,奏楚曲巴乐,拌巴歌楚舞。您将在悠扬的音乐中,仿佛听到屈子仰天吟《国殇》,昭君离乡琵琶声;在浓郁的民族舞蹈气息里,可以感受到龙舟竞渡的波飞浪溅,桔茶飘香的丰收喜悦。从而更增添了爱宜昌,爱三峡,献身中华的赤子之情。 世界华人印章石刻园1995年3月,国务院三峡办在京召开了“三峡刻石协调会”后,刻石工程正式动工。1996年4月刻石工程第一阶段(组委会将之命名为“三峡刻石第一观”)基本完工。它由印章刻石和摩岩刻石两部分组成。印章和书画的作者为国内外知名华人中国画画家。如叶浅序、关山月、吴作人、启功、沈鹏等144位作品283件,刻于三峡大坝17公里处的天柱山峭壁上,其中又取大坝江心石刻制印章127枚,其风格各异。镌刻精致,依石取势,天然而成,将画家常用章放大成印章石雕,此举乃我国史学上之新举、李鹏同志曾赞誉这批艺术品“内容健康,品格高尚”。为保护好这些艺术珍品,经宜昌市文化局批准,将印章刻石迁于三游洞,键成“世界华人国家印章刻石园”供游人欣赏。 中华震旦角石园中华震旦角石俗称三峡石笋,震旦为中国年代古称,因其化石石形似竹笋,故俗名称之为石笋。该化石仅发现于中国三峡地区。他是一种生活在四亿四千万年前海洋中的凶猛食肉无椎脊动物,由于地壳的运动变化,使其被埋于坚硬的石灰岩之中,而成为一种海生无椎脊软件动物化石,属于头足类鹦鹉超目,是中国古生代奥陶纪的重要化石之一,其数稀少,尤是珍贵。 风土人情“哭嫁”土家族姑娘“哭嫁”,不是出嫁的姑娘一个人伤心的哭,而是内亲外戚“群团性”的哭,按婚姻议点讨数,有二十好几个部分,每哭一项内容,都有人陪哭,对哭,土家族姑娘不但哭的内容浩繁, 而且时间长,程式严,具有“礼仪性”。 “跳丧”“跳丧”是土家族人哀悼死者的独特形式,他们以歌当哭,以乐至哀,以舞寄情,通宵达旦。 宜昌地区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巴楚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流传至今的“哭嫁”及“跳丧”更是其中的两个艺术奇葩,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歌的玉壶冰心。意切情真;土家“迪士科”-跳丧舞的粗犷豪放,清新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效果,巴山舞最终从“跳丧”祭祀舞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群众健身舞,深受人民喜爱。 历史背景唐宪宗元和三年【1】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白居易在任左拾遗(皇帝跟前的谏官)时,因性情耿直得罪当朝太监和权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刘士元鞭打,唐宪宗李纯非但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职通州(今四川达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书为其辩解。元和十年(公元815)因上书朝政,揭发朝廷内部谋杀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职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重庆忠县)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与元稹意外在西陵峡中恰遇,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府,徘徊其间,从未时(下午1时至3时)至戌时(下午7时至9时)“爱不能去”。 由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从唐代诗人白居易三人发现此洞以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叶衡、陆游;明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刘一儒,龚绍仁、鲁先榜和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等接踵而至,留下了丰富的诗文歌赋。摩崖石刻,当年以恺、隶、篆、行、草各种书写的呤咏三游洞诗词歌赋、摩崖石刻和碑刻原有一百多件。后因代远年湮,风雨剥蚀和遭“文革”期间损失,现尚存宋代以来的六十余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史料。 南宋考宗乾道五年【2】南宋考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月八日,陆游随军旅生活,入蜀时道经夷陵,“王鼓尽解船,过下牢关。……系船与诸子及证师登三游洞。蹑石蹬二里,其险处不可着脚。……”在三游洞。陆游见到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的题刻,感慨万千,尽兴之余,取潭中泉水煎茶,水甚奇,茶味美,小潭倚山临溪,陆游流连忘返,题《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之煎茶》待以潭旁岩壁上,从此这眼无名山泉,被世人称为“陆游泉”流传至今。 宋仁宗景祐二年【3】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博学好贤的文人宋庆基调任峡州知州,对夷陵县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栅的修缮,宜昌的草房变瓦屋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庆基在夷陵西塞门外的江津处建了一亭,取名“至喜”,并请这年五月被贬至夷陵任县令的文学家欧阳修,为该亭撰写了一篇《峡州至喜亭记》,由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碑刻,亭以文显,这座小亭借欧阳修之笔,声名大振,后被列为夷陵三大胜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来,经历了二次移迁的兴废历程,1981年,重建于西陵山北峰望乡台。 东汉建安三年【4】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火攻赤壁,大败曹军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打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大约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张飞为扼守三峡关卡,曾在西陵山峰顶擂鼓,日夜操演兵马。 梁元帝承圣年间【5】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3年)梁将陆洪和在峡口筑“七胜城”,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宣帝征江陵,在峡口筑“安陆城”,以备蜀犯,至今在西陵山下牢溪平台上仍留有六朝军垒遗址和城市遗迹。 名人往事综述“巴、蜀、荆、楚之间,奇哉有此!元、白、苏、黄而后,游者为谁?”三游洞外僧舍中的一副楹联,概述了此洞的渊源和由来。 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洞,不过是风景秀丽一些,地势险峻一些,然而,因为有了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驻足和青睐,便成就了数百年来闻名遐迩的三游洞。正所谓“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游最著名,喧传至唐宋。” 究竟是怎样一个去处,能吸引如此众多名人的目光呢?清代诗人鲁先榜这样描绘它,“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形象的描绘使得从未到过三游洞的人,也会顿觉三游洞的雄伟险峻跃然眼前,必先亲临而后快。 三游洞位于宜昌市区西北10公里西陵峡北峰的峭壁上,北靠长江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是三峡中的著名古迹。 前三游唐代元和十四年(819),诗人白居易兄弟一同游历三峡,当他们游历至峡口时,巧遇诗人元稹,于是三人相邀同游此洞,鉴于此洞“斯境胜绝”却“罕有到者”,于是相约各人赋诗20韵一首,寻幽探胜,赋诗抒怀。 “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零落半归泉。未死会应相见在,不知何地复何年”。最后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题于石壁之上说:“以吾三人始游,故曰为三游洞。”此序以纪其事,三游洞因此而得名,因有后来者,故称为“前三游”。 后三游1059年冬,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出川赴京,途经夷陵,亦乘兴游赏此洞,亦各赋诗一首题写于洞中,人称“后三游”。苏辙诗云:“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可见三游洞至宋代已成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游览、怀古的地方,以至摩肩接踵,洞门壅塞。 因为三游洞处于出入四川的舟楫往来要道旁,历来的文人大都来此一游,留下许多诗文,镌刻在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欧阳修题记等各种壁刻和碑文四十余件。 陆游泉陆游游览三游洞后,诗中更是极尽赞美之辞:“意疑天壤间,岂有此峥嵘。 昨日到峡州,所见始可惊。乃知画非妄,却恨笔未精。峨巍冠冕古,阿娜髻髫倾。怪怪与奇奇,万状不可名”。 从前看到人们绘出的三游洞图,他觉得美得不可思议,实际可能未必如此,他怀疑天地间是否真有这样峥嵘的山水景物。直到他亲临峡州,看罢便大吃一惊,才知道昔日所看到的三游洞图,并非凭空臆想所画。于是诗人只恨自己笔法不精,难以形容山势的雄伟巍峨,下牢溪的婀娜多姿,山石的奇特亮丽。三游洞形成于峭壁中部,高岚深谷,山水秀丽。三游洞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洞深30米,宽20米,高6米,3根钟乳石从天而降,将三游洞自然分隔为前后2个石室。前室与后室之间这两根并列垂下的钟乳石,宛如门楹,浑然天成。 前室空旷明敞,后堂清幽深奥,后室之旁有一小洞,扶壁佝偻前行,可至洞外俯瞰大江。洞室内满布历代题刻,或诗或文,有隶有篆,错落有致,满堂生辉。前室人文荟萃,满壁诗文;后室自然古朴,深邃幽静。顶部空圆如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因为奇特瑰丽的景色,三游洞被人们喻为“仙洞”、“幻境”。洞壁上有“灵区”、“鬲凡”、“洞天福地”的巨幅题刻。 三游洞之内别有洞天,洞外亦是风景如画,景点众多。洞顶有三国时蜀汉刘封所筑城垒,据险拒敌。江边一石突兀而前,下临大江,绝壁千寻,这便是“张飞擂鼓台”。台上尚有“至喜亭”,因欧阳修而得名。登亭纵目,群山叠翠,江流浩荡。至喜楼重檐翼舒,耸构巍峨。下临峡中波浪滚滚的长江,远眺南津关外的葛洲坝,气势雄伟。有诗为证:“跋涉临峰顶,攀登上小楼。西陵收眼底,葛坝似云浮。浩浩江中水,悠悠浪里鸥”。面对鬼斧神工的西陵峡和巧夺天工的葛洲坝,诗人的感慨油然而生。 三游洞左侧岩下,石级蜿蜒,峭壁半腰流出一股涓涓细流,潭清而冽,水流澄澈,水珠剔透,嗅之清新,掬之凉爽,饮之甘甜,有“神水”之称。相传南宋大诗人陆游观光至此,口渴难忍,恰在此时,地上突然涌出一股清泉,他捧手而饮,顿觉甘爽如饴,清甜浸透五脏六腑。陆游当时即以囊中的日铸茶,在此取泉水煎泡。神清气爽的陆游欣然提笔写下了七律一首: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润远中含药草香。 吸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这首诗题于三游洞石壁之上,流传至今。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发现甘泉的大诗人,将这眼泉取名为“陆游泉”,游洞之人,无不慕名一顾。 革命意义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年3月1日,周恩来为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三游洞诗文三游洞序[1] [唐] 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4]。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与知退偕行[7]。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8]。翌日[9],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12],策步入缺岸。初见石[13],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次见泉[16],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17],如不绝线[18]。遂相与维舟岩下[19],率仆夫芟芜刈翳[20],梯危缒滑[21],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22]。仰睇俯察[23],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24],磷磷凿凿[25],跳珠溅玉[26],惊动耳目。自未讫戌[27]爱不能去[28]。俄而峡山昏黑[29],云破月出,光气含吐[30],互相明灭[31]。昌荧玲珑[32],象生其中[33]。虽有敏口[34],不能名状[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 “斯境胜绝[37],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39],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40],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41],得无述乎[42]?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43],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44]。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45]。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46]。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47]。 游三游洞记(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1)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2),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3)自江州(4)司马徙为忠州(5)剌史,而元微之(6)适自通州(7)将北还(8),乐天携其弟知退(9),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10)暨黄鲁直(11)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12)之子曰伯思、仲思(13)。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门票预定须知① 景区开放时间:7:00 - 18:00 ②儿童票:身高1.2米以下免票,1.2以上购学生票 门票:48元/人 交通:在宜昌沿江大道上乘10路公共汽车或中巴车可达。 交通线路乘车线路: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广场均瑶大厦正对面坐10路公共汽车终点站下车即到!(温馨提示 大约30分钟车程)2、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广场均瑶大厦正对面坐10-1路公共汽车三游洞下车即到!(温馨提示 大约30分钟车程) 自驾线路: 湖北省宜昌市城区夷陵广场--东山大道--葛洲坝转盘右转--望州岗--夜明珠--虾子沟--22公司三叉口往左拐直走--南津关--过下牢溪大桥--三游洞。(温馨提示:沿途不知道地名请问下当地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