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线
释义

三线,指我国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内陆地区。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提出“三线”问题。三线建设客观上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给西部以后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但是,在三线建设中也遗留一些问题。

基本信息

三线是指六十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从战略需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的不同,将我国各地区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线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为支援前线的战略基地。“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三线”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提出“三线”问题: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要搞三线建设,要准备打仗。当时,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出现了严峻的局势。在东面和南面,被美国军事势力重重地包围住,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他又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1964年8月5日,美国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将战火引近了我国南大门。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北部和西部,我国又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1956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引起了苏联的极大不满,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且苏联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在苏、美二国的唆使下,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

当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形势十分紧迫。

“三线”建设的主要成就

1、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交通落后、基础工业薄弱和资源开发程度低下的历史状况。

2、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生产和科技相结合的三线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3、三线地区的机械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优势产业,三线地区机械工业的建设,是按照与军事工业配套、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装备的原则进行规划的。

4、给内地的一些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内地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等,以前是荒山野地,如今成了钢铁、煤炭、汽车和有色金属的工业城市。

“三线”建设的一些失误

1、对国际形势,尤其是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估计和判断有失误。

2、对三线建设的进程要求过快、过急,造成了盲目上马、建设工程缺乏科学论证、事故多等严重后果。

3、对备战强调过了头,而忽视了客观经济建设规律。

4、为了突出战备,一大批现代化工业远离城市、远离交通要道、分散地建在深山沟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5、由于过分强调隐蔽,不少建设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到了开山、筑路、打洞等设施上,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影响了建设进程。

虽然,三线建设出现了一些主观上的失误,但它的成就与历史意义是主要的,它紧密把握住了我国当时的国内、国际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为我国西部地区、内陆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与保障。

历史背景

1960年代以来根据战备需要,把全国按地理位置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三线”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内陆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广大地区。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制造北部湾事件在越南战争升级,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中共中央中止原来“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设想,1964年毛泽东提出存在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在原子战争时代要有后方;据此制定了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首先把攀枝花钢铁基地以及相关的交通(成昆、川黔、滇黔铁路)、煤、电建设起来,把东部沿海的重工业基地向内地转移,实行“分散、靠山、隐蔽”的布局、选址方针。

当国家计委汇报说缺乏资金,筹措三线建设的投资计划需要开会研究。毛泽东当即说:没有钱用我的工资。其中也隐含、夹带了“大跃进”失败后对中央一线(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在经济形势、调整步骤的认识分歧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不满。

1969年,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因此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三线”的成就

从1965年中国开始进行了长达15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大批沿海企业和技术管理人员迁移到了山沟里,[注2]其中进川的就有40万人。通过新建扩建、迁建、改建,先后建成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修筑了10条总长8000公里铁路干线。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工为先导,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

其中包括: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川黔、阳安、青藏(西格段)等10条铁路干线,贵州、汉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川、江汉、长庆、中原等油气田,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湖北中国第二汽车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等制造基地,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

三线建设也培养了一批干部: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曾在甘肃刘家峡工地工作13年,温家宝曾在甘肃酒泉工作14年,李岚清、王兆国也曾在湖北十堰中国第二汽车厂工作。

改造方案

1983年,针对三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策,对三线建设中企业布局、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造;共规划安排三线建设调整项目201项,到2003年年底,完成190项调整改造,剩余11个项目将于2005年全部完成。

社会评价

近年来,当代史学家对此评论说,三线建设客观上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给西部以后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但是,建设规模铺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超过了国家的承受能力;进程过快、过急,有些项目未进行资源环境的调查和论证,就匆忙动工(甚至边勘探、边施工、边投产),造成了严重后果。忽视经济效益和长期生产要求;不惜代价地片面追求政治目标,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管理制度,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忽视经济规律的政治推动决策模式也是论证缺乏科学性、造成盲目和浪费的原因。人民和国民经济为此也付出了不能提高生活水平的牺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