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界说 |
释义 | 三界说一方面是把生物界分成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一方面是佛教的三界说——‘三界’一语或许亦是承袭自吠陀时代的天、空、地‘三界’。 简介三界说 在显微镜发明以后,生物学家发现,有些单细胞生物既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公有制眼;又有鞭毛,能够自由游动和从外界摄取食物,如裸藻(也称眼虫)。因此,分不清它们是属于植物还是动物。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了三界说,将生物界分成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其中的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蓝藻、原生动物和黏菌等。 三界说有多种说法,分别有1.佛教的三界,2.九天三界说 ,3.生物学三界说,4.书法三界说,5.拉康的三界说。 佛教的三界佛教的三界说——‘三界’一语或许亦是承袭自吠陀时代的天、空、地‘三界’——是采用佛教以前已有的观念加以组织而来;这是为说明业力论的具体事相而产生的。释尊时代虽然论及三界;可是,与其说释尊是指具体的事实世界,毋宁说是精神上的世界。所谓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如果感官的欲求杂多,就叫‘欲界’。初禅至四禅的禅定状态叫做‘色界’。进而更为寂静的精神统一状态叫做‘无色界’。原始圣典除了以上的三界说之外,也有称色界、无色界、灭界(nirodhadhatu)为三界的说法。这些所谓的‘界’实在不能视之为现实的世界。又‘出世间’圣者的不共世界,似乎指三界以外的世界;其实不外是指圣者内证的觉悟精神状态。部派佛教为了具体说明业力论,才把三界当成有生物存在的具体世界。 这样所组织而成的世界观,已脱离佛教的本来立场;并具有不合理与矛盾之嫌。如果把三界当成具体的存在世界,则没物质又只精神的世界与只有精神的生物,究竟能否存在?任何现象的存在必须落于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之中;没有物质的世界,即是没有空间延伸的世间,不含空间的存在是无法想像的。因此像无色界的世界及其生物,应是不存在的,遑论其天神的寿命岁数了! 三界,大家很熟悉,像平常人们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说到三界。三界的内容,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认为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围绕着有情的生命层次不同安立了三界。现代人关于须弥山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也有人认为:须弥山是象征着太阳系的核心。关于这些猜测我们不必去管它。总之,佛教所说的一个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还有众多的星球,如水星、火星、金星、木星等。这样的一个世界,在佛教经典里称为一个小世界。每一个小世界,都以有情生命为核心,围绕着有情生命的层次,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什么叫欲界呢?欲,就是欲望,也就是说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特别的强烈。什么叫欲望呢?佛经里对欲望的定义是需求,一方面是生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需求。关于欲望的内容,佛教里面通常说有五欲,就是对财物需求的财欲,对男女房事需求的色欲,对名誉需求的名欲,对饮食需求的食欲,对睡眠需求的睡欲。佛教对五欲的内容,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解释,就是根据人的五种感官需求:色欲,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好听的声音;香欲,鼻子希望嗅到好嗅的气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味道;触欲,身子希望感觉到好的感觉。在欲界里生活的众生,对五欲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所以,这个世界就叫欲界。 在所有的欲望当中,有两种欲望最为强烈,这两种欲望就是饮食、男女。中国古人就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话,但是其它的欲望也很重要。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欲望还是有偏重的:每当人们偏重于哪一方面,哪一方面的欲望就特别的强烈,像有的人偏重于吃,对饮食非常讲究,认为吃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样,他的食欲就很强烈。有的人性欲特别强烈,认为乱搞男女关系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有的人对地位看得很重,认为得到了名誉,有了地位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偏重于睡欲,他觉得只有睡眠才是最开心的时候。所以,欲望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说,人类都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很难摆脱欲望的左右。这是欲界众生的特点。 三界众生有六道差别。六道众生以人道为核心。在人道的上面有天道,天道的特点就是享受快乐,这里的生存环境非常的优越。在人道的下面有地狱道,这里的生存环境极为艰苦。生活在地狱道的众生痛苦不堪,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各种刑罚的折磨,佛教里讲到比较著名的地狱有“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的特点就是寒冷,冷得不得了,冷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根本就找不到如此寒冷的地方。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够冷的了吧,八寒地狱比南极和北极不知要冷多少倍! 生存在八寒地狱里的人,被冻得浑身起泡,这个泡起得很大,就象莲花瓣一样,从外表上看非常的好看,但这是建立在地狱众生极度的痛苦之上。根据冻起泡的形状,分别被命名为:1、额部陀,又叫额浮陀。意思是说受罪的人因严寒所逼,皮肉泡起。2、尼刺部陀,又叫泥赖浮陀。意思是说,受罪的人因寒苦所逼,泡即拆裂。3、额啪吒,又叫阿吒吒。意思是说受罪的人由寒苦增极,唇不能动,唯于舌中作此声。4、嚯嚯婆,又作阿波波。意思是说受罪的人因寒苦增极,舌不能动,唯作此嚯嚯之声。5、虎虎婆。以三者皆为因寒冷而发之异声。6、优钵罗,译为青莲花。意思是说,受罪的人由寒苦增极,冻得皮肉开拆,就象青莲花一样。7、钵特摩,又作波头摩,译为红莲花。就是说受罪的人由寒苦增极,冻得肉色大拆,就象红莲花一样。8、摩诃钵特摩,译为大红莲花,意思是说,受罪的人因寒苦增极,皮肉冻裂,全身变红,就象大红莲花一样。这就是八寒地狱的特点。 八寒地狱以外,还有八热地狱。受罪的人一天到晚生活在高温及各种刑罚之中,千生千死,万生万死,饱尝极度的痛苦。八热地狱是:1、等活狱,众多的地狱中人聚集在一起,各种刑具依次加害,使他们闷绝倒地,然后又跟以前一样活过来,再受同样的痛苦。2、黑绳狱,地狱中的人被狱卒先以黑绳在身上弹划,再以斧等斩锯。3、众合狱,地狱中的人被狱卒逼入两铁山之间,铁山合拢,把受这种刑罚的人撞压得七窍流血。4、号叫狱,地狱中的人寻求房舍,入铁屋中,屋中火起,烧得他们发出号叫。5、大号叫狱,大号叫狱的情况与号叫狱相似,只是在号叫狱中有二层铁屋,有情受苦更惨。6、烧热狱,狱卒把地狱中的人放到烧得极热的大铁板上,好象烤鱼一样,再用大铁钉由下身贯入,从顶击出。这样就使得受刑的人的眼耳孔窍和全身毛孔都起火焰。7、极烧热狱,狱卒用三股叉从地狱中的人下面贯入,从两手胳膊和顶门而出,使得口等出火。再以铁叶将受刑的人包起来丢入烧得翻滚的盛满灰水的热锅中煎煮,等到骨肉分离后,将骨头捞出,放在地上,让皮肉等再长起来,又丢进锅中煎煮。8、无间狱,在无间狱中受刑的人极为悲惨,主要的受三种刑罚的折磨:在铁地上有火焰先从东方扑面而来,烧受刑的人们,就象烧蜡烛一样,其他三方之火依次而来,大火熊熊,只听见受苦的叫声,才知道火中还有人在受刑;另一种刑罚是在铁箕中装满烧热了 的铁炭,把受刑的人放入,一起簸颠,再放到热铁地上,命令他们登大热铁山,反复上下;还有这样一种刑罚,就是从受刑人的口中拔出舌头,以百铁钉钉在铁板上,就象张开一张牛皮一样,使得没有一点皱纹。又用铁钳撬开受刑人的口,把热铁丸放到受刑人的口中,并把熔化了的铁水从口中灌入,烧烂受刑人的口、喉、五脏,然后从下身流出。由此可见,地狱就是受苦。 跟人道住在一起的众生有两类:一是畜生道,就是牛马猪羊之类的动物;二是鬼道。鬼道众生的种类很多,人的种类有多少,鬼的种类就有多少。佛教所讲的鬼道众生,以饿鬼为主,另外还有有钱的富鬼,没钱的穷鬼,有威德很高的鬼,有没有威德的下贱鬼,有的鬼的福报非常大,住的宫殿富丽堂皇,而那些没有福报的鬼,就是孤魂野鬼,他们主要依草附木而生活,就像我们厦门南普陀后山上,到处都有那些孤魂野鬼附在草木上,可见鬼的种类是很多的。 阿修罗道,意译非天,就是说,阿修罗道的众生具备有天人的福报,但没有天人的德行。阿修罗道里的众生的特点就是喜欢打架、好斗。阿修罗经常跟天人打架。阿修罗为什么跟天人老打架呢?原因是天人有好吃的东西,阿修罗有好看的女人,这样一来,阿修罗想天上好吃的东西,天人喜欢阿修罗的美女,这样,阿修罗就跟天人时不时地就会干上一架。 在三界中,欲界就有六道众生的差别。欲界众生的共同特点,就是生活在欲望中。但是,每一道众生的欲望又有所不同,从人间到他化自在天,越往上的层次,欲望的强烈程度也就越来越淡薄。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就以淫欲为例吧!六欲天上的天人和人间的人对性欲的发泄和满足程度是不一样,人世间的人跟四天王天、忉利天上的天人在行淫欲的时候,其形式完全一样;而夜摩天的天人的淫欲就比较淡一些,他们只要拥抱在一起,淫欲就会得到满足了;到了兜率天的天人,在行淫欲的时候,只要拉一拉手,淫欲就会得到满足;化乐天的天人,在行淫欲的时候,就更简单了,彼此见面的时候只要笑一笑,淫欲就得到了满足;在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里最高的一重天,在这重天上的天人,行淫欲的时候连笑都不用笑,彼此只要看一眼,淫欲就会得到满足。从中可以看出,在欲界,层 次越高,所表现出来的欲望程度就越淡薄。所以欲界里的六道众生,就是都没有离开欲望。 什么叫色界呢?色界的色,不是指颜色的色,也不是指女色的色,而是物质的意思。佛教认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显色,即颜色也。一是形色,即形状也。我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颜色(显色)与形状(形色)这样的两个渠道,所以,佛教把物质现象叫做色;佛教所说的色界,指的是色界天,在六欲天的上面。色界天比欲界天的生命层次要高,因为欲界天享受的是物欲的快乐,而色界天享受的是禅悦的快乐。前者是物质的,后者则是精神的。 相应的,升到欲界天和色界天所通过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升到欲界天的方式是持五戒,修十善,还要加上布施,就是把自己拥有的钱财、知道的佛法、掌握的技术以及自己具有的能力施舍给别人,这样将来就能升到欲界天上去享受快乐了;而升到色界天,持五戒、修十善、布施,那是不行的,必须要修禅定,就是通过修禅定,才能升到色界天。 修到色界天的主要内容是修四禅。根据修禅定的境界不同,色界天又分为四禅十七重天,就是初禅天,有三重天;二禅天,又有三重天;三禅天,有三重天;四禅天,一共有八重天。这样加起来色界一共分为四禅十七重天。换句话说,一个人禅定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他将来升到色界天的层次的高低。三界中最高一界就是无色界,无色界是纯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过修四种空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获得的果报。 色界天的四禅加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也叫四禅八定。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当时,在印度有很多外道,他们也修四禅八定。那么,佛教也修四禅八定,这与外道又有什么不同呢?印度的外道认为,一个人修了四禅八定以后,就获得解脱了,就证入涅盘了。所以,在印度的传统观念里,认为一个修行的人要突破三个界限:就是首先要突破欲界天;其次要突破魔的天,就是魔鬼、天魔的世界;最后进入大梵天的境界,就得到解脱了。印度还有一种外道认为,只有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才算是解脱,才算涅盘。据说,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时,就跟外道学过四禅八定。但是,在佛陀看来,四禅八定都不是真正的涅盘,不是真正的解脱,它仅仅是解脱的一个基础。所以佛教有跳出三界的说法。 因为三界之内仍然有生死,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九天三界说早期满族萨满教认为天有多层、有九层,十七层等多种说法,后来多认为自然宇宙分为九层,最上层为天界、火界,又称光明界,可分为三层,为天神阿布卡恩都力和日、月、星辰、风、云、雨、雪、雷、电、冰雹等神祗所居。除此以外,还有众多的动植物神以及诸氏族远古祖先英雄神,高踞于九天"金楼神堂"之中。在许多姓氏绘制的影像图中,可见九天上有神鸟,左日右月,光照寰宇。中层亦分为三层,是人、禽、动物及弱小精灵繁衍的世界,下层为土界,又称地界、暗界,亦分三层,是伟大的巴那吉额姆(地母)、司夜众女神以及恶魔耶鲁里居住与藏身的地方。萨满是"九天"的使者,既可飞升于高天之上与神通,又可伏治中界的精灵,更可以驰降于地下暗界最底层,去铲除殃及人类的诸魔怪,并随时迎请地母神巴那吉额姆给予大地以丰收和富足。 灵魂观萨满教认为万物均有灵魂,而人的灵魂有三个:一是命魂,即满语"发扬阿",人与各种生物都有,与人和生物的生命同始终,人活着主要是靠这个魂生存于世间。二是"浮魂"。浮魂有二种形态,一为"梦魂",它是在人身上和高级禽兽鸟虫中才具有的魂魄。它的特点是可以不完全依主体而生存,可以暂时游离徘徊于主体之外,与其他生物主体相互发生联络关系。梦是这类魂气的作用结果。浮魂的另一重要形态是意念魂。它比梦魂更活跃,是人生活于世间最重要的求知魂,意志、卜择、暗示、潜诱、慧测、灵技等超人特能都源于这个魂魄的潜力。这个魂也受外界的影响。如在某些祭祀中,萨满时常通过神祭引来天光日光进于灵物上面,将灵物挂在或系在族人身上,便认为可以使人由愚变智、由弱变勇。这是七色阳光对意念魂的作用结果。三是真魂,满语称"恩出发扬阿",意思是"神魂",藏于牙齿、骨窍与头发之中,是人与动物最有生命力的本魂,是永生的魂和能够转生的魂。萨满认为人的身体死后很快就腐败了,但藏于牙齿、骨、发中的真魂能永世长存。萨满通过一定神术招魂,仍可见到真魂,或偶然显现甚至可以交流对话。 依据这种真魂不死的观念,通过萨满的神术,去九天寰宇中为人们寻索某人某动物的真魂,要经过若干时间的艰辛跋涉、周旋,才能将其请回人世,并用特定的物质。 石、木草、革、帛、兽骨以及近世的铅、银、铁等物质,制作真魂依附栖居的神偶,能日夜守护与庇佑氏族或部落。 萨满教认为,魂亦属于一种气态物质,又称魂气。民间传说其颜色多为黄褐色雾气或灰黑色雾气,形状变幻莫测,有时像椭圆形气状依附某处,有时像水珠流溢滚动在叶草或湿润器物上,而有时又多变为小黑团如小鸟浮游在空中,有时状如小人形,于地面飞驰。魂气游浮、移动、变幻、轻柔若绵,其形只有萨满或含某些物质的男女,不论大人小孩,可以看到,而且认为人初死或人亡不久,其"浮魂"常可以看到,使人们误认为实见其人,俗称"幻影"。 气运说萨满教认为:在宇宙世界中存在着魂气,满族呼姓大萨满毓昆即言"万物皆有魂气,人有魂气,树有魂气,鸟有魂气,狐兽等有魂气,石有魂气,江有魂气,山有魂气,星月等有魂气,魂气无不有,魂气无不在,魂气无不繁荣昌盛,魂气无不降,魂气无不流,魂气无不游,魂气无不入,魂气无不隐,魂气无可见,魂气却可交,魂气长不灭,魂气永不消,言神不玄秘,魂气侵体谓有神,何魂何气谓属神,魂气常存谓领神。"扈伦七姓光绪十六年萨满神谕则称:"神为气属,萨满得气领气用气为有神。"认为客观世界存在有独立游离于生物之外的魂魄,可以不依生命体而长存长在,是它的形聚显露和力量左右着人而产生神念神感。宇宙中充塞着一种气质气素。气,神秘不可测,能作用于人、作用于物、作用于客观任何现象,这种气质气素就是魂魄的具体形态,它的活动即是神兆、神显、神威、神示。气运说是其神祗原道观念的核心。萨满能模仿、凭借、汲纳、汇粹、运筹、施布这些弥漫之气,而为本氏族祛病除邪、庇佑子嗣、卜其未来。各姓诸耆老长辈们,在测试年景和族事兴衰等都要卜占"气运"、"气候"诸神像。老萨满谢世和族内教"乌云"培训新萨满,测看的兆候主要是其气量程度和得气显现状况。神选萨满或称"神抓萨满",首先要看其气质,喜"静思"、"幽气足"、"颐气养神"的人不分男女均可做萨满。学萨满,俗称"教乌云"(满语)。首先要招神、洗身(洁身),用烧烟火香纸烟等熏烤。相传热烟可以"动气",使学萨满的人被烟火熏蒸得周身热气迥旋,晕转悚栗,眼里可以出现幻影、两耳可以听到异响,或有不知出自何方的嘤嘤耳语声,在晕旋臆念中可悟其语意。这便是成功的得气领神过程。萨满学成后,在为氏族屡次祈神服务中动气功能日深,而神技神语日多,便会逐渐成为独有神路,自成神系,倍受尊崇的氏族大萨满。凡著名大萨满,都在平日积习气功,练嗓气、心气、臂气、腰气、目气、脚气,祭祀时身披数百斤重的上百件神器,唱念纵跃数夜数日而不见衰惫,甚至祭祀间萨满不饮不食,而精气足、目光明、睿志清,尤为族人敬畏。这些现象,萨满们自解为有"气运"、"气度",是在长期磨炼中所获得的气化之功。萨满祈神中的蹈火、潜水、举重、拔树、飞升、纵高、坠谷、穿火靴、过钉毡、滚针路、抚利刃等等,都源于用气化功能。据萨满自述,萨满教气化神功不单来自于体内,而是籍外气引内气产生神气功能,请外气而生神,再完成萨满某种神事职能。如果外气弱或外气消,萨满也便濒临衰老或死亡,便再也起不了人神中介的作用了。 萨满教还认为,萨满外气消失,并不等于外气殒灭,其气仍然留存于世间,待到一定时候这一外气重新依附于另一族人身上。这一族人重新领气后成为本氏族另一代(辈)的氏族萨满,与前代萨满的内气相揉,形成独立的神系神路,为本族服务,成为又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萨满。从萨满自身来看,萨满代代传承,实为萨满的神气世代传承与承继的关系,一代代作为具体人的萨满可以逝去,但作为神气、气化的萨满神气却永远代代相传、世代更替。 神年氏原道观据满族有权威的神授萨满言:神是一般人类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具备万能力量的气雾形幻像实体。它往往依托一种物质而运用其力量和影响。获得某种特质的萨满们,能肯定地承认和自感到宇宙间有着一种幻力,在冲击和寄寓于自身实体中,忽生忽灭,忽来忽逝,影响并左右着自身的活动能量,有时使自身在昏醉中完成许多常人难以承担的超人动作。对于这种现象,萨满教称为"降神"、"有神"、"神附体"。也只有具备这种举动的萨满,才算实有神功,是名副其实的神人中介,他们可通神,也可以洞测神道,对宇宙神域中的幻象所知、所解、所觉、所闻、所见,能随时寻得宇宙寓神之所,能交好宇宙泛神,能造访宇宙神域,进出于神人之间。老萨满将这种功能称谓晓彻神祗原道。萨满教认为,人世间之外包围着的整个宇宙,不分天上地下到处都是神域,不论这些神祗的原道来自何属,统称为神寓之所。宇宙间存在的各种神灵,它们按照自己的观念,爱好、习性、禀赋、好恶、特性等因素在宇宙间生活着;按各自的生成本原与各自的生息生存轨道活动着,自生自存,尊其本原、亘古长存,是谓原道。诸神祗还可以自由存在或穿行于人世间。因此,人自身以外的客观世界都可能有神祗栖居,并可能对人有巨大影响。要认识它,结识它,唯有神的选定代表即萨自身所知、所觉、所悟、所解、所闻、所见,才能体察到神祗的存在与意愿。世间数不清的神祗们,都有按照各自生存之道在神界中生活,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喜怒哀乐,有人的一切意念与个性,而且又有远高于世人的幻术、奇能等超自然力量。这种神力又分类属、区域、性质、谱系、大小、高低、远近、善恶之别,而神力入世或与人发生交往关系主要凭依萨满祈、祭、梦、授等不同途径,按神祗原道原属予以诚请,藉其神威,施展神入中介、沟通祈愿等能力,以实践诸种祈祝意愿与目的。 祭祀诸神时,是根据某种意愿,迎请辖司某一职位的神属临降,绝不是所有的众神都要迎请,而是有什么事请什么事属的神祗。不致于在祭请中请来众多杂神,既亵渎不恭,又达不到祈愿目的。 生物学三界说三界说 在显微镜发明以后,生物学家发现,有些单细胞生物既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公有制眼;又有鞭毛,能够自由游动和从外界摄取食物,如裸藻(也称眼虫)。因此,分不清它们是属于植物还是动物。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了三界说,将生物界分成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其中的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蓝藻、原生动物和黏菌等。 书法三界说常言,“艺无止境”余曾惑之,“境”为何?喻为高,喻为远,喻为……正因其高无止,正因其远无界,后君视而未见,思而未果,若,视境可量化,“境”可言为“边”,“境”可言为“界”,诸界为“境”,“界”为“境”之小合,“境”乃大合也。 界分自然之界,分人为之界,何时入界,何时出界,故,因人而言之,所谓三界说,依书家自觉之轨迹,依书家自为之必然,既知境之高远,也知界,就在身边。 一界为“相同”界,以一帖为限,或临或摹,先求形似之,次而线似之,以“入纸三分”之定力,得“入目三分”之结果,求字同,求意同,此为一界说。 二界为“相通”界,依一帖一法之理,寻众帖众法之源,辩不同,求相同,须知何为得,须知何为舍,有之取之形、有之取之线、有之取之神、有之取之韵、有之须多读、以养眼;有之须多写,以炼心。眼高境必高、眼低手亦低、眼高才知辩、辩多才通,“辩”则“通”“通”则“变”,此为二界说。 三界为“不同”界,相同:如“积沙成塔”,相通:若“滴水穿石”…… 能入三界者,应多修字外之工,修其心、修其性、修其为,礼禅之后的随意涂抹,品茗之中的无意侃谈,皆应“落地有声”,须有自家之言辩,要有自家之书风,游于“空”与“色”之间,知修为,沉于“有”与“无”之间;知修性,既可“心随万象”又知“万象归一”。撷百家而容之,视百惑而笑之,启众悟而觉之,不受“随心所欲”之界定,修得“所欲随心”而玩之,“大家”乃玩者,玩者须一生修之,知“境”无止,修亦无止,初学书者,可以从唐诗、宋词入界,而成“大家”者,需留下“随心墨迹”,读“大家”,应读其诗、读其跋、读其文、品其字外,见字内之工、品其字内,得大觉之气,此理正乎,“墨迹乃心迹也”,此为三界说。 余临池四十载,终不成器,虽闭关十年,远离躁世,也未得真果。常以一联自诩之,“瀚海无涯舟帆沉底,多少骚客问归路”“笔墨生津信手狂喧,有几名篇登大堂”。 余虽不才,知途遥远。然修为不止,余喜八大“随心抹”,更爱弘一“随缘去”。 拉康的三界说拉康学说的要义在于“三界说”,即他关于“想象界”、“符号界”和“真实界”的理论。“符号界”理论是拉康学说中为人们讨论得比较多的一部分,而他关于“想象界”、“真实界”的理论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三者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基于其“三界说”,拉康对精神分析学从性质和内容上进行了划时代的重建。作者进而指出,拉康学说与社会理论的关系在于:一方面,他的“符号界”说与法国的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传统是相联系的,但他的关于“想象界”和“真实界”的理论又使他超越了这个传统;另一方面,拉康的学说在很多方面与批判的社会理论相得益彰,但他又与社会批判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为个人自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总的说来,作者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去掉了拉康学说的神秘色彩;对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其他人物的解释不仅仅分析其学说,而且说明了该学说为什么或在什么意义上与“后现代社会理论”有关。该书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更是中国社会学,尤其是社会理论的学术积累中的一个有益建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