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缄其口 |
释义 | 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释:缄: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贴了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典故 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礼仪 制度。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 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大概这给孔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人们常用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示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但他们又会时常安慰自己,说自己的那些儿难以启齿的事儿别人不会知晓,就是知情的人也会三缄其口替她保守秘密。 【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作声、缄口无言、讳莫如深 【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灯谜】三缄其口(打字一)亘 相关人物: 刘向 孔子 相关作品: 说苑 参考资料:取自汉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