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堰塘遗址 |
释义 | 双堰塘遗址 1998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又名西坝遗址,或称大昌坝遗址,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流域的大昌盆地。具体位置在大宁河与磨刀溪交汇处的南岸阶地上,为巫山县大昌镇龙兴村所辖,海拔140——153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5米。 双堰塘遗址最初发现于1957年,由四川省博物馆川东调查组发现。1958年重庆市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博物馆联合调查确认为是一处商周遗址,当时称之为“大昌西坝遗址”。1987年和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组对该遗址进行复查和小规模发掘。历次调查采集有石罄、石范、商代铜尊、战国铜钟等标本。1994年,社科院考古所为制定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巫山县的文物保护规划,对包括大昌遗址在内的整个巫山县的文物古迹进行了调查、复查,确定将“大昌西坝遗址”定名为“双堰塘遗址”,列入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方案。1995年至2002年,社科院考古所对双堰塘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2.3万多平方米。 经过数年的大面积发掘,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遗迹主要有房址、陶窑、墓葬、居住面烧土、火灶、灰坑、石砌围堰、土坑墓、砖室墓和石室墓等。房址有两连间式的,系长方形地面式建筑,面阔5米,进深8米多,以河卵石作墙基,墙基宽03.——0.5米,泥墙经过火烤,尚存红烧土残墙,房屋呈东北——西南走向。遗址内发现5座陶窑,对于了解当地古代制陶技术和工艺具有重要意义。陶窑平面为椭圆形,分别由窑室、窑箅、火道、火塘、火门和操作间组成。窑的长度在1.8米左右,宽度约1.2米。窑室中部是窑床,火道绕窑室一周。双堰塘遗址墓葬较少,仅有一些零星小墓,单人仰身直肢葬,没有发现随葬品。 双堰塘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夹砂陶用以制作炊器,泥质陶制作盛器。陶器纹饰有绳纹、网格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鬲、罐、花边口罐、豆、盘、碗、尖底杯、尖底盏、鼎、器盖、瓮、缸、灯形器、网坠、纺轮、弹丸等。玉器有璜、玦、坠、珠、管等。石器有刀、斧、锛、凿、管、杵、磨石等。青铜器有笄、管、镞、鱼钩、器足、饰件等。此外,还发现卜甲残片。 双堰塘遗址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上周时期文化遗址,遗存兼容本地巴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西周文化特征,与其相类似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在湖北宜昌至重庆万州一带都有发现,故有学者建议将此类遗存命名为“双堰塘文化类型”。 除西周遗存外,双堰塘遗址还出土东汉陶罐、盆、魁、灶、釜、甑、俑、猪、鸡、楼房、釉陶钟、双唇罐、青铜簋、镯、五铢钱、琉璃耳珰、银指环等遗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