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会说法
释义

弥勒菩萨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时,初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二会说法,度九十四亿人,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弥勒下生经》是弥勒三经之一,也是阐释弥勒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经典。本经主要讲述了弥勒人间净土的依正庄严,弥勒菩萨在人间降生成佛的因缘,弥勒菩萨在人间成佛后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度众生的经过。本经更主要侧重在阐释弥勒佛的“龙华三会”说法教化众弟子的说法内容,要求弟子们一定要认真按照弥勒所讲的内容行持,以期得到大解脱,永脱轮回之苦。现就本经的思想主旨具体阐释如下。

一、 阐释弥勒净土的依正庄严

《弥勒下生经》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具体阐释了弥勒人间净土的依正庄严。在本经中,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与五百弟子聚会时,针对阿难尊者询问弥勒菩萨成佛之后国土庄严、人民富足的情况,向阿难详细介绍了弥勒人间净土的依正庄严以及弥勒成佛度众生的经过。对于弥勒人间净土的依正庄严,佛陀《弥勒下生经》中是这样描述的:

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翅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是时翅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阿难!当知尔时,阎浮提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

佛陀告诉阿难,将来在这个国界会有一个城郭名叫翅头,此国土宽广无垠,土地丰熟,人民众多,街道整齐。城中的龙王顺应人心而降雨;城中的罗刹鬼也在不影响人民正常休息的情况下除去城中污秽,以香汁洒地。在那个时候,阎浮地面平整如镜,地内粮食丰足,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多众珍宝。在此国土之中,各种有害的果树自然消失,所留在世间的都是味道甘美,清香扑鼻的新鲜水果。这种清净庄严、人民富足的国土就为将来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成佛埋下了伏笔。

佛陀还告诉阿难,久远以后,此国土的气候适宜,人民身无病苦,意合同悦、见和同解、相互关心爱护,没有各种人世的纷争。此国人民生活和乐幸福,所求如愿。在土地之中各种珍宝随处可见,人民的思想境界十分高尚——没有贪欲、嗔恚等习气毛病。他们深知金银珠宝带给人类的祸患,因此,他们见到各种珍宝皆视同瓦砾木石。对于将来此国土的和谐状况,经中是这样描述的:

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嗔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优单越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便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从以上佛陀预言将来弥勒净土的山河、土地、人民、气候的描述中可以想见,弥勒佛的人间净土的殊胜庄严,胜似现在我们所居住的娑婆国土。

二、讲述弥勒下生人间成佛的因缘

佛陀在本经中还向阿难讲述了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成佛的因缘:在将来之世,在阎浮国土有大法王蠰佉出现,其法王国土拥有珍宝无数,其国土之中,没有战争,不用兵器。其珍宝分藏四国,守藏之人请求法王蠰佉以宝藏之物,救济贫穷。守藏人以珍宝给大王看,蠰佉王见诸财物没有财物之想。当时大地树上自然生出柔软细滑之衣,供人穿着。对此,《弥勒下生经》中如是描述: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镇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干陀越国伊罗宝藏,多诸珍宝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绸罗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咤大国有大宝藏,亦多珍宝。第四波罗国蠰佉大宝藏,亦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物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着之;如今优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

当时在法王国中有一大臣名叫修梵摩,是法王小时候的伙伴,法王很尊重他。修梵摩相貌庄严,身材适中,是标准的美男子。修梵摩有一妻子叫梵摩越,长相端庄秀丽,身出旃檀之香,而且没有疾病捣乱之想。当时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将神下,从梵摩越夫人右肋下出生,弥勒降生有诸种端严相好之相。如《弥勒下生经》中所云:

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嫡。

可是,弥勒并不喜欢世间的各种娱乐,而是一心想出家修道。当时在城郭不远,有道树名叫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弥勒菩萨就是在此树下而成就无上道果的。在其成道之时,有瑞相出现于世间,如经中所云:

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六返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时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声闻展转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

当此之时,四天王宫,三十三天及诸梵天都知道弥勒菩萨于人间而成佛,诸天人民为此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共庆弥勒成佛。弥勒下生人间成佛,开创了人间佛教的新纪元,世间众生的信仰也会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三、详述弥勒三会说法的内容

弥勒成佛之后,于龙华树下,举行三会说法,度化众生数百亿计。为世间众生修行成佛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在他成佛之初,阎浮国土有众多信徒皈依弥勒,请求教化。首先有一叫大将的魔王,闻听弥勒佛之音声,欢喜踊跃,七日夜不眠,他带领无数天人,到弥勒佛住所恭敬礼拜,请佛说法。弥勒佛便为他们讲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这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说:“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在这里,大将魔王深信弥勒佛度化众生的愿力,并号召本国人民跟随弥勒佛出家修行。

与此同时,在翅头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弥勒佛为这诸多天人说法,人民心开意解,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全部得法眼净(能辨别善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当时请求弥勒佛,要求出家修梵行,弥勒应允,他们在弥勒佛的指引下如法修行,都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弥勒初会说法度众生。

在此会中,弥勒菩萨还分别接受了蠰佉王、修梵摩大长者所带领的各八万四千人出家请求,他们按照弥勒的要求去修证,都证得了罗汉果位。当时,弥勒佛母修摩越也带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也得到阿罗汉果。

佛陀在讲《弥勒下生经》时还告诉迦叶尊者,在弥勒成佛之前,不应当入灭,以辅佐弥勒。当弥勒佛在人间弘法之时,迦叶尊者方能够入灭。到那时,大迦叶尊者住在摩竭国界毗提村中,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这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当时有很多人见到这种情况,赞叹不已,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

弥勒佛在第二会说法之时,有九十四亿人都证得阿罗汉,这些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而证得的果报。

在弥勒第三会说法时,有释迦佛的遗教弟子九十二亿人因为听弥勒佛说法,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弥勒第三会说法是三会说法中最重要,也是说法内容最详细的一会。在此会中,我们可以看出弥勒菩萨对弟子们精进修行、严持戒律的殷切希望。弥勒佛希望通过第三会说法,能够度化更多的人远离轮回,得大解脱。弥勒佛在这一会中主要劝告弟子们要修“十想”观,认为这十种观想是去除有漏之烦恼,得到大解脱的有效途径。对于这十种观想,经云:

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膨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为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

弥勒佛提出的这“十想”,是在告诉弟子们不应当贪图世间的五欲之乐,要知道这些世间的一切娱乐都是无常的。弥勒佛认为,人世万物都是苦空无常的,没有一个永恒真实的存在。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只不过是假名的存在,最终都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有人认为,人间还是有许多的快乐之事,值得令人留恋的。对此,弥勒佛提出了“乐有苦想”的说法来祛除他们对世间娱乐的贪爱。弥勒佛认为,世间的确有一些令人难舍的短暂快乐,但这种快乐也是不真实的。要知道快乐之后便是痛苦。我们都知道高朋满座、盛宴酬宾的欢乐,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待到杯盘狼藉,人去楼空之时,留下的更是冷清凄凉的景致。更何况,我们俗话还有乐极生悲的案例呢。

为了消除弟子对人生的眷恋之想,弥勒佛还告诉弟子们在修心的过程中应当作以下观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膨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这几种观想就是让我们常作病死之想。这样,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欲望,但一想到病死临头,便会万念俱灰。因为人世间没有比活着更值得令人珍惜了。一个人,当他处于病重或面临死亡之时,他唯一的愿望是,只要我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只要有生命的存在,现在没有的东西,将来都可以依靠劳动能够拥有的。

弥勒佛的本意是让人时常想到每个人不管你活到多大的年龄,最终都免不了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无论你如何保养爱护你的色身,最后也一定要在人间消失,弥勒佛要人常想那些被病痛和死亡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人的惨状,比如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膨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你就会感觉到人生的痛苦。从而减少了许多对人生的贪恋。以便更精进用功修行,得到彻底的解脱。弥勒佛在最后一想中认为,人世间的一切,说到底还是苦多乐少,因此,他要人常作世间一切不可乐想,就能够生起远离俗世的心。

弥勒佛之所以要弟子们生起十种观想,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虚假不实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达到一种彻底解脱人世轮回的痛苦,才会得到永恒的欢乐。

在劝告弟子们作十种观想的同时,弥勒佛还向弟子们讲说了如下偈语:

增益戒闻德,禅及思惟业,

善修于梵行,而来至我所。

劝施发欢心,修行心原本,

意无若干想,皆来至我所。

欲发平等心,承事于诸佛,

饭食于圣众,皆来至我所。

或诵戒契经,善习与人说,

炽然于法本,今来至我所。

释种善能化,供养诸舍利,

承事法供养,今来至我所。

若有书写经,班宣于素上,

其有供养经,皆来至我所。

缯彩及诸物,供养于塔等,

自称南无佛,皆来至我所。

供养于现在,诸佛过去者,

禅定正平等,亦无有增减。

是故于佛法,承事于圣众,

专心事三宝,必至无为处。

弥勒佛让弟子们在作十种观想的同时,还应该按照偈语所说来行持。弥勒佛在这一偈语中苦口婆心地劝告大众要严持戒律、精修梵行、读诵书写经典、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持诵佛名、供养三宝,认为只有做好这几方面的修行,就一定能够得到不生不灭的彻底解脱。

弥勒佛在第三会说法中还特别提到了戒律的重要意义,他劝人一定要从身口意几方面来要求自己,慎勿毁犯这些戒条。认为只有持戒清净的人,最后才有可能了生脱死,得到彻底解脱。如经中云:“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关。”

综上所述,《弥勒下生经》具体阐述了弥勒人间净土的庄严殊胜,简略介绍了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出家成佛经过,详细讲解了弥勒佛劝导弟子如法修行的具体内容。《弥勒下生经》不仅是我们了解弥勒人间佛教思想的可靠资料,也是我们修行成佛的行动指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