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归依 |
释义 | 三归依(梵triśaraṇa-gamana,巴tisaraṇa-gamana,藏skyabs-gsum-du h!gro-ba)又称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归依’又写作‘皈依’。‘三归依’指归依佛、法、僧三宝。归依三宝,是成为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此三宝有多种尊称,如云︰‘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或‘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磨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 三归依的起源关于三归依的起源,《五分律》卷十五载,世尊成道后七日游化人间,受五百商客中的离谓与波利二人供养,并为彼等授二自归。不久,度五比丘,三宝具足。时,长者子耶舍为比丘,其父先受三自归,次受五戒成优婆塞。由此可知,佛成道之初三宝未具足时,仅授佛、法二归戒;耶舍比丘之父是第一位获授三归五戒的佛教徒。 归依,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有二种,即(1)受戒三归︰为受五戒等而先受三归;(2)翻邪三归︰非为受戒,仅受三归者。《毗尼母经》卷一(大正24·802b)︰‘三归有二种︰一者为受五戒、十戒、八斋故受三归,乃至为受二百五十戒故受三归。二者直受三归。所以尔者,当尔之时,佛未制二百五十戒乃至八斋,以是义故,直说三归得受具也。’ 受三归依时,随戒师三唱‘三归三竟文’,或诵《毗尼讨要》卷五之(卍续70·352下)︰‘我某甲(归依者的姓名)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或诵湛然《授菩萨戒仪》之(卍续105·10下)︰‘弟子某甲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弟子某甲等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归依三宝之旨趣据《俱舍论》卷十四载,以救济为义,归依三宝能永远解脱一切众苦。另据《大乘义章》所载,有三义︰ (1)为远离生死之恶; (2)为求出世涅盘; (3)为利益众生。 又《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下)谓(大正46·670b)︰‘三归之用正破三邪,济三途,接三乘,出三有。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此外,如《大智度论》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乘起信论》、《佛地经论》卷一、《阿毗昙心论》卷一等佛典之卷首,往往先列归敬三宝之文,以表示对三宝之礼敬。 归依与敬礼之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本)载,归依与敬礼之别有七种,即(大正45·316c)︰ (一)归依据重,但唯身语;敬礼通轻,该心及色,通三业故。 (二)归依境广,必具归而成业;敬礼或宽,纵偏依而辩事。具归三宝方是归依,但敬一尊即是敬礼。 (三)归依有其限齐,发愿必终未来;敬礼但约投诚措想。故归依言,愿从今身尽未来际;诸敬礼者,举心虔仰即是敬礼。 (四)归依情恳,带无表以为归依;敬礼心通,或唯表而为体。归依必有表与无表;但有善表即成敬礼故。 (五)归依义重,必合身语;敬礼通轻,唯一即是。 (六)归依带相,唯在欲色;敬礼义通,亦遍无色。 (七)归依义胜,观真理而亦成;敬礼通微重贤善而兼是。 日僧源信在其《选择本愿念佛集》曾谓三归依,有大乘、小乘之别。上列《授菩萨戒仪》之‘三归三竟文’所述,即大乘之三归依,《毗尼讨要》之‘三归三竟文’则为小乘之三归依。 附︰印顺《佛法概论》第十五章(摘录) 归依与佛法佛法的中道行,不论浅深,必以归戒为根基。皈依、受戒,这才成为佛法的信徒---佛弟子。从此投身于佛法,直接间接地开始一种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革新向上的行程。 释尊开始教化时,即教人皈依三宝。皈依,有依托救济的意思。如人落在水中,发现救生艇,即投托该船而得到救济。归依三宝,即在生死大海中的有情,信受佛法僧三宝,依止三宝而得到度脱。归依的心情是内在的,但要有形式的归依,所以学者必自誓说︰‘从今日,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杂含》卷一第三十经)佛是佛法的创觉者,即创立佛教的领导者;法是所行证的常道;僧是如实奉行佛法的大众。如通俗地说,佛即是领袖,法即是主义,僧即是集团。归依于三宝,即立愿参加这觉济人类的宗教运动,或作一般的在家众,或作特殊的出家众,以坚定的信仰来接受、来服从、来拥护,从事佛法的实行与教化。经上说︰佛如医师,法如药方,僧伽如看病者---看护。为了解脱世间的老病死病,贪嗔痴病,非归依三宝不可。归依三宝,即确定我们的信仰对象,从世间的一般宗教中,特别专宗佛法,否定一切神教,认为唯有佛法才能解脱自己,才能救拔有情。所以归依文说︰‘归依佛,永不归依天魔外道’等。归依是纯一的,不能与一般混杂的。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归依,决非无可无不可的,像梵佛同化,或三教同源论者所说的那样。 皈依三宝,不能离却住持三宝,但从皈依的心情说,应把握皈依三宝的深义。皈依本是一般宗教所共同的,佛法却自有独到处。三宝的根本是法,佛与僧是法的创觉者与奉行者,对于佛弟子是模范,是师友,是佛弟子景仰的对象。修学佛法,即为了要实现这样的正觉解脱。所以皈依佛与僧,是希贤希圣的憧憬,与皈依上帝、梵天不同,也与皈依神的使者不同。因为皈依佛与僧,不是想‘因信得救’,只是想从善知识的教导中,增进自己的福德智慧,使自己依人生正道而向上,向解脱。论到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道德的规律,是佛弟子的理想界,也是能切实体现的境地,为佛弟子究竟的归宿。初学者皈依三宝,虽依赖外在的三宝,引导自己,安慰自己,但如到达真---法的体悟,做到了佛与僧那样的正觉,就会明白︰法是遍一切而彻内彻外的缘起性,本无内外差别而无所不在的。皈依法,即是倾向于自己当下的本来如此。佛与僧,虽说是外在的,实在是自己理想的模范。所以归依佛与僧,也即是倾向于自己理想的客观化。从皈依的对象说,法是真理,佛与僧是真理的体现者。但从归依的心情说,只是敬慕于理想的自己,即悲智和谐而实现真理的自在者。所以学者能自觉自证,三实即从自己身心中实现,自己又成为后学者的归依处了。 三归依的利益皈依的利益十分广大,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尽说,故此分八点来略说: (1) 在皈依后,我们正式成为了三宝弟子。 (2) 皈依为受戒之基础,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础。只要我们皈依了,便有资格在以后进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积聚功德。 (3) 因为依止了三宝,尤其是正法,我们便会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恶行善,所以罪障便会自然消退。 (4) 罪障与功德及福报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则彼弱,此弱则彼增。在皈依后,由于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报便会随而增长。 (5)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长了,我们一切所愿便会自然成办。 (6) 我们一生中,常会有地、水、火、风的灾害及野兽、非人、盗贼等之加害,亦会受种种烦恼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宝后,这些违缘皆不能加害我们。 (7) 只要有决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忆及三宝,我们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恶道。 (8) 一旦依止了三宝,我们便踏上了成佛之路,决定最终成佛。 归依学处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各别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各别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各别学处针对三宝中的某一者而讲,共同学处是普遍适用于三宝之总体的教授。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及该奉持的事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象。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给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如今的人,常常会说如“我既皈依三宝,但我亦皈依道教。它们都是同样导人向善的宗教嘛!”一类的话。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可以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依止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 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然少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违犯了这学处。譬如说去餐厅时,我们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而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他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 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罪友来往。这一点在现今社会极难做到,但衲身为师长便有责任这样地教授。甚么是“罪友”呢?“罪友”并非甚么三头六臂、头上长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甚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军人守在门外包围了大学,命学僧一个一个挨著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佛像搁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弥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弥陀真丑!”一类的话。 (2)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象,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在现今年代,很多寺院也以售卖经书作为僧众的生计,这是很大的错误。在西藏曾有一富户延请一僧到家中作法事,并对高僧供养饮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难当,自觉此并非寻常病痛,便以神通观察,竟见无数的经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观音祈请,观音现身向他说:“你今天应供时所吃东西,乃富户卖经所得。幸好你业障轻,此业马上显现为轻微之果报。如果换了是业重者,此不善业不马上轻报,而会在来生招致极重之果!”由此可见,即使无意中犯了这类业之后果亦很严重。此外,有些汉人习惯用经书把佛像把经书放佛像垫高,这也是不正确的。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像,所以它在定义上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违犯学处。 (3) 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除了以上六条不共学处,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共通学处共有六条。 (1) 皈依后,我们应每天想念三宝功德。 (2) 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稀罕我们的讨好。 (3) 在日后,我们应随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人学法。 (4) 皈依后,我们应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宝功德而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 (5)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至心依赖三宝。 (6) 上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至随便开开玩笑的戏言,我们都不能说我们放弃对三宝的皈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