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萨哈廉 |
释义 | 萨哈廉,又作萨哈连,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礼亲王代善的第三子。《清史稿》等书都载有他的传记。说他“天资聪敏,通满汉蒙古文义”,“礼部典文制度,多所裁夺”。因他“屡从征战,所向有功”,天命十一年(1625年)封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拟封多罗郡王,而这年五月二十七日他便病死了,时年33岁。死后追封和硕颖亲王。 个人履历萨哈廉是代善第三子、岳托之弟。天命末年他驰援科尔沁和征代喀尔喀巴林部连续立功,封为贝勒。太宗继位后,他随从伐明,表现极为英勇果敢。天聪三年,太宗率伐明大军至菠罗河屯,代善等密请班师,太宗不高兴,萨哈廉与岳托力主进取,从而攻克遵化,迫近北京。第二年后金兵攻下永平,萨哈廉与济尔哈朗驻守这里。杀了一个散布谣言说后金兵要屠城的李春旺,招降了迁安、滦州、建昌、台头营、鞍山堡等地。 一代忠臣天命十一年(1628)八月,后金汗努尔哈赤去世。萨哈廉与父兄相商,主张并最终促成由皇太极继承汗位。其后的岁月里,萨哈廉始终保持着对皇太极的忠诚,在清初开拓疆域的军事和政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皇太极即位之初,喀尔喀蒙古扎鲁特部背盟,劫杀后金派往科尔沁部的使臣。萨哈廉与其父奉命率兵征伐,擒获扎鲁特十四贝勒,又“杀其贝勒鄂尔寨图,尽俘其子女人民牲畜而还”。皇太极亲自到沈阳铁岭界,迎接凯旋而回的萨哈廉等贝勒。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大军攻明,攻占永平府,并命令萨哈廉与济尔哈朗统兵万人镇守永平城,从而在关内打进一颗钉子,由此向西可以随时攻略北京,向东则可夹击山海关、宁远和锦州等八城。在镇守永平期间,萨哈廉首先查清城中府库明细,任用降官降将,放还降兵回籍,处死造谣生事之徒;其次,招降永平府所属各州县,安抚汉人,严禁掠夺,并请皇太极严令禁止蒙古喀喇沁部攻掠归顺人民。同时,不降者杀无赦;再次,安抚明将族属。萨哈廉为使明将祖大寿归降,善待祖大寿的永平亲属,其未剃发的,非但不杀,反而更加优待。对那些明朝高官的永平府亲属,也善待有加,意在招降。这些措施,取得一系列成效,稳固了永平城这个前沿基地,为后金统一中原的大业做出卓越贡献,也表现出了萨哈廉非凡的政治才干。天聪五年(1631)十一月,皇太极亲征一直与后金为敌的察哈尔蒙古林丹汗,萨哈廉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为前锋。次年,后金军将林丹汗逼至青海,萨哈廉与济尔哈朗等率右翼兵2万,攻占归化城。其后,萨哈廉按照皇太极德部署,整顿归附后金的蒙古诸部,重建蒙古秩序,从而达到了削弱蒙古势力的目的。萨哈廉在其政治生涯中,曾上书三次,为后金政权的建设和完善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眼光独到,见识敏锐。第一次上书,萨哈廉直言不讳地指出,满洲贵族中有许多无能之辈身居高位,且八旗旗主分权,与君权矛盾,主张改变所用大臣“未必尽得其人”和八旗各行其政的局面。第二次上书,是针对皇太极关于察哈尔、朝鲜和明三者首先征伐哪一个为宜的问题做出回答。萨哈廉明确指出“征明实不可缓”,积极主张“宽朝鲜、拒察哈尔,而专征明国”,并提出具体的对明作战指导方针。皇太极采纳了萨哈廉的意见。第三次上书,萨哈廉促成了皇太极称帝之事。萨哈廉三次上书,均关乎后金重要国是,他的许多见解和方针政策对后金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萨哈廉忠言直谏,一心谋国,正如他自己所说:“夫忠臣者,鬼神且不惧,何惧于人!是以忠臣无所忌讳,尽言之于上。”皇太极称帝之时,萨哈廉已经病重卧床。萨哈廉遗憾地表示,大金功业将成,自己却不能为国尽力,只能躺在床上,实在可恨!皇太极知道后,沉痛地说:一个国家哪有专靠坚甲利兵进行治理的?一旦疆土越来越大,直至统一中国,而萨哈廉这位懂得治理国家的才能之士已死,谁又能帮助我治理国家?皇太极屡次探视萨哈廉,每次都不禁流泪。崇德三年(1636)五月初九日,萨哈廉病故,年仅33岁。皇太极深为悲痛,为萨哈廉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并追封萨哈廉为颖亲王。 家人嫡福晋乌喇纳喇氏济海尔布占泰贝勒之女,崇德八年八月十八日,因罪与其子阿达里一同被处死。三子三女。 第一女县主,母为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天聪六年八月选鄂董佳氏和尔本公为额附,天聪七年正月成婚;额附于崇德四年己卯二月卒,县主于康熙六年丁未三月卒,年四十七岁。 第一子已革多罗郡王阿达里,母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原封多罗郡王,崇德八年八月十八日,因罪与母被处死,黜宗室:嫡妻姓氏未祥,一子:杜尔浑 第二女县主,母为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与第一女同母;崇德五年正月,选苏尼特博尔济吉特氏多罗郡王腾吉思为额附,本年七月成婚;额附于顺治四年丁亥六月卒,县主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三月卒,年七十五岁。 第三女,母为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与第二女同母;崇德七年壬戌九月卒,年十六岁。 第二子多罗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诨,母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与第一子同母;崇德八年,因伊兄罪黜宗室;顺治元年十一月,复入宗室,封多罗贝勒;五年九月,以功进封多罗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壬辰三月二十七日戌时薨,年三十四岁;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公伊尔图齐董果罗之女(为科尔沁左后旗洪果尔之女,崇德七年九月嫁娶),继福晋他塔喇氏,头等侍卫岱恭之女,侧福晋噶尔扎氏,公钴里泰之女(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追封侧福晋),妾刘氏,刘久武之女;四子:长子哈尔哈,次子萨喇,三子多罗顺承忠郡王诺罗布,四子已革顺承郡王勒尔锦 镇国公杜兰第三子奉恩镇国公杜兰,母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与第二子同母;顺治六年十月,封多罗贝勒;康熙七年正月,缘事降为镇国公;十四年乙卯五月十六日寅时卒,年四十三岁;嫡妻博尔济吉特氏,内大臣伯巴特马之女,妾卢氏,卢绍之女;四子:长子奉恩辅国公讷默孙,次子奉恩辅国公弼礼克,三子常洛,四子赐德。 萨哈廉碑本溪市区太子河南岸明山附近,旧称东坟,现改东芬。清末民初,这里还是松柏苍翠,林木茂密,树阴下掩映着一座孤兀的高坟,坟前赑屃的背上,立着高大的石碑。碑高3. 94米,宽1.15米,厚0. 4米,碑头雕刻四龙,碑周浮雕云龙图案,满汉文文字刊,碑文 如下: “自古帝王创业垂统,必懋建本枝以作藩屏,故生隆显爵,殁锡丰碑,典甚重也。尔萨哈廉贝勒负姿忠亮,中外所推,肤功屡建,甲胃躬擐,努力行间,职司邦礼,尽心典则,益著寅清,洵百代所当瞻仰者也。拟封多罗郡王,忽焉长逝。太宗文皇帝眷尔 勋劳,追封为和硕颖亲王,以示隆眷。于康熙二年特赐恤典,敕建丰碑。肤今追念前徽,另谥曰‘毅’,重勒贞珉,用传不朽,以示敦睦懿亲之意云尔。康熙十一年八月初一日。” 根据碑文考知,葬者是清代和硕颖亲王萨哈廉。 萨哈廉,又作萨哈连,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礼亲王代善的第三子。《清史稿》等书都载有他的传记。说他“天资聪敏,通满汉蒙古文义”,“礼部典文制度,多所 裁夺”。因他“屡从征战,所向有功”,天命十一年(1625年)封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拟封多罗郡王,而这年五月二十七日他便病死了,时年33岁。死后追封和硕颖亲王。 萨哈廉生前深得其叔父清太宗皇太极的赏识,皇太极曾说:清朝贵族子弟中,“启我所不及,助我所不能,唯有萨哈廉一人而已”。传说萨哈廉死后,.皇太极昼寝凤凰楼,忽做一梦,梦见有人对他说萨哈廉请赐一牛。因此,祭奠萨哈廉时,多以牛为祭物。 萨哈廉的原葬处在新宾。据《兴京县志》记载:“颖亲王墓初在兴京(今新宾)城东南五里,后迁至太子河南,平顶山卜。”迁葬缘由,是因“卜吉此地”。迁葬时间,当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八月立碑之前。光绪三于年(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双方在本溪展开激战,砍尽萨哈廉墓周围的林木,仅余下光秃秃的孤坟。后修筑太子河大桥时,因该坟妨碍施工,遂被迁徙,墓碑被迁立于今本溪市明山区群建街的一座小山坡,处于居民区中。由于东芬地区城市改造,萨哈廉碑正式迁移至平顶山碑林,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供游人观瞻。萨哈廉墓为什么称作东坟呢?原来,在它西部的山岗上,过去有一片古老的荒坟,两地相对,人们便习惯地称它为“东坟”。如今,这座坟墓虽然不在了,然而“东坟”这个名字,却一直传了下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