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萨菲帝国
释义

萨非王朝(Safavid Empire)又译为萨法维王朝、萨非王朝。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起源

萨非王朝起源于一个于14世纪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名为Safaviyeh的萨非教团,这个教团的创立者是萨非·阿尔-定(Safi Al-Din,1252年-1334年),这个教团就是以他命名的。

萨非来自今天属于伊朗的阿尔达比勒,至今为止在该城里还保留有他的圣陵。由于蒙古的西侵,在今天伊朗西北和安那托利亚东部产生了一个政治真空,当地大乱,萨非所建立的教团的任务在于平息这些混乱。在15世纪里,随着帖木儿帝国的衰落这个教团得以乘机获得政治与军事力量。1447年教团的领袖将教团改变成一个试图获取伊朗统治权的什叶派运动。

王朝历史

建国

15世纪里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占领了整个安那托利亚,通过迫害什叶派他们试图稳定被占领地区。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禁止什叶派。1501年对奥斯曼帝国不满的阿塞拜疆和东安那托利亚民兵(由于他们使用红色的头巾被称为“红头”)与萨非教团联合占领了大不里士,推翻了当地白羊王朝突厥逊尼派君主。

当时的萨非教团主是一个15岁的少年伊斯迈尔一世。从父系来看他是萨非教团创始人萨非·阿尔-定的后代,而从母系来看他是白羊王朝创始人的外孙子。为了稳定政局他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后代。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他自称是萨珊王朝的后裔,称自己为沙阿。

随着大不里士的攻克萨非王朝开始了。1501年5月伊斯迈尔一世立大不里士为其首都,自称为阿塞拜疆沙阿,他继续向伊朗西北扩展他的领域。1502年他自称伊朗沙阿。此后他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消灭了白羊王朝的余党,并继续扩张:1503年他占领哈马丹、1504年设拉子和克尔曼、1507年纳杰夫和卡尔巴拉、1509年巴格达、1510年呼罗珊和希拉特。1511年乌兹别克人被逐到阿姆河以北,他们在那里占领了撒马尔罕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朝。在伊斯迈尔一世统治时期宫廷里使用的是阿塞拜疆语。

与此同时1507年没有海军的萨非王朝将霍尔木兹海峡上的岛屿失给了葡萄牙人。

1514年奥斯曼苏丹萨利姆一世突袭萨非王朝,萨非的军队被迫撤退。当时萨非军队使用刀剑和弓箭作为武器,而奥斯曼军队则装备有火枪和大炮。1514年8月23日在大不里士以西两军交锋,萨非军队大败,他们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虽然奥斯曼军队得以入驻大不里士,但是他们无法继续向波斯高地进兵追逐萨非军队,年冬他们被迫撤军。沙阿太美斯普一世和苏丹苏莱曼一世后来重演次戏。

立什叶派为国教

伊斯迈尔一世本人是什叶派,他下令什叶派为国教,违反者要被处死刑。他强迫所有地方人民转换他们的教派。逊尼派的神学者不是被杀就是逃亡。伊斯迈尔招募什叶派的宗教领袖,使用封地和钱财来收买他们的衷心,实际上是将他们转化为宗教贵族和政府的延伸。虽然萨非王朝本来来自于苏非主义,但是苏非主义也被禁。这是1171年法蒂玛王朝没落后什叶派第一次在伊斯兰国家里获得这样的地位。在此后数世纪中,这个宗教分歧即成为了伊朗内部的团结力量,也成为了逊尼派邻国进攻的借口。

伊朗成为一个封建神权国家:国内没有宗教与国家的区分,沙阿是神授的宗教与国家的领袖。帮助伊斯迈尔建立其王朝的“红头”首领们被立为省长。一开始沙阿对各省的统治是间接的,但是在16世纪里这些红头巩固了他们的力量,开始与沙阿争权。这些红头是伊朗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沙阿软弱的情况下他们就扩展他们的势力,甚至直接在沙阿的宫廷里施展阴谋(比如谋杀伊斯迈尔二世)。

由于大不里士多次被奥斯曼军队占领,伊斯迈尔一世于1548年将首都迁往内地的加兹温。后来阿拔斯一世将首都再次内迁至伊斯法罕,在古代波斯城市边上建造了一座新城。从这个时候开始伊朗开始恢复过去波斯的特色。最后萨非王朝建立了一个古老波斯帝国的继承民族王朝。

萨非王朝时期突厥与波斯人之间的关系

伊斯迈尔一世建立萨非王朝时最大的问题在于统一由突厥人组成的持士兵生活的红头与由主要持官僚和宗教生活的波斯人。在这个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红头不是传统的伊朗人。从1508年到1524年伊斯迈尔一世相继任命了五位波斯人为省长(同时也是该省的军事长官),其中第二位在战场上他的红头士兵不服从他的命令,战败阵亡,第四位和第五位被他的红头下手谋杀。

经济

伊朗位于当时正在发展的欧洲、伊斯兰中亚和印度之间,这个桥梁位置为它的经济带来了发展。16世纪里通向印度的丝绸之路再次复苏,这条路通过伊朗北部。阿拔斯一世还直接支持与欧洲的贸易。尤其英国和荷兰非常喜欢伊朗的地毯、丝绸和纺织品。其它出口品有马、羊毛、珍珠和在印度作为调味品的杏仁。主要进口品有硬币、纺织品、香料、金属、咖啡和糖。

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关系

16世纪在伊朗建立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王朝(1502~1736)。1502年由伊斯玛仪一世(1487~1524)创建,以其先祖、苏菲派萨法维教团谢赫萨菲·丁(1252~1334)的名字命名。15世纪末,南阿塞拜疆阿迪比勒宗教首领伊斯玛仪一世,宣传萨法维教团教义,发展信徒,重建凯兹莱巴什(Kizilbash,即红头巾军)逐渐联合附近7个土库曼部落,组织军事力量,势力日益强大。1500年在古里斯坦打败白羊王朝素丹希尔万沙,后攻占巴库和舍马哈城。1502年,伊斯玛仪一世率军16000人击溃白羊王朝主力部队,占领南阿塞拜疆和大不里士城,宣布自立为沙(Shah,即国王),定都大不里士,建立 萨菲帝国。同时宣布以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命令臣民尊奉什叶派教义和教法。1503~1508年,相继占领伊朗大部、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伊拉克。1510年,伊斯玛仪在木鹿附近击败乌兹别克汗军队,进占呼罗珊,将势力伸展到中亚。1514年,伊斯玛仪向西推进,同奥斯曼帝国素丹赛利姆一世(1512~1520在位)的近卫军在加勒迪兰激战中惨遭失败,丧失库尔德斯坦和亚美尼亚西部,首都大不里士曾一度被奥斯曼人占领。塔赫马斯普(1524~1576在位)继承王位后,于1548年迁都卡兹温。1555年,同奥斯曼帝国缔结和约,并容许和保护两国的穆斯林可相互到对方的圣地朝谒。16世纪70~80年代,因连年战争和横征暴敛,农民破产,各地不断爆发起义,乌兹别克汗又乘机侵入呼罗珊,国势一度衰微。在内外交困中,阿拔斯一世(1588~1629在位)即位。1590年,阿拔斯一世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被迫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包括大不里士)大部割让给奥斯曼帝国。阿拔斯依靠伊朗封建主和大商人的支持,励精图治,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政权,限制和削弱地方封建势力,建立正规军,配备火枪大炮,军队由国王统辖;发展经济,奖掖商贾,修筑道路,促进对外贸易,国力大增。1598年迁都伊斯法罕,并建造宫殿、清真寺、图书馆和宗教学校。1597年在赫拉特战役中,打败乌兹别克人,夺回呼罗珊。1603~1612年,多次与奥斯曼帝国作战,先后收复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库尔德斯坦、摩苏尔和巴格达等地。1622年打败莫卧儿帝国军队,占领坎大哈,并把葡萄牙人逐出霍尔木兹,从而形成了多民族的伊斯兰强国。1629年,阿拔斯一世逝世后,其继任者软弱无能,不理朝政,王室纷争,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吉梁爆发大规模起义,奥斯曼帝国乘机入侵,又占领了哈马丹、大不里士和巴格达,王朝转衰。1722年,阿富汗人攻陷伊斯法罕,国王侯赛因投降,其子塔赫马斯普逃往呼罗珊马赞达兰自立为沙。1729年塔赫马斯普二世联合土库曼人驱逐了阿富汗人,夺回失地。1736年王朝土库曼将领、摄政王纳迪尔·库利汗(Nadir Kuli)夺取政权,萨菲帝国最终灭亡。

政治

萨菲帝国实行王权统治,国王(沙)集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中央设最高会议(埃米尔会议),由7个突厥土库曼部落贵族、高级官吏和伊斯兰教长老组成,作为国王的咨询机关,后改为大臣会议。全国大部分土地归王室所有,将部分没收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分封给文武官吏。农民无土地所有权。16~17世纪,王朝兴修水利,改良耕作技术,减轻捐税,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对工商业采取奖掖政策,修筑驿道,减关税,建置货仓,招揽四方商旅。首都伊斯法罕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达50万,与东、西方各国贸易频繁,来自中国、印度及欧洲的商人云集到此。蚕丝、挂毯、纺织品、陶器、玻璃制品为主要外贸商品,由王室垄断。

萨菲帝国实行政教合一制,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行什叶派教义,实行伊斯兰教法,确立了什叶派在伊朗的统治地位。伊斯玛仪执政时,向全国派出传教师(即达伊)传播什叶派教义,并派什叶派教法官主持各地教务和司法。明令各地清真寺在聚礼日(即主麻日)为阿里和国王祈祷,对逊尼派的学者和毛拉进行迫害。阿拔斯一世统治时,什叶派长老在朝廷参与国事,创制教法,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各清真寺举办的宗教学校以传播什叶派圣训和教义为主。正式确定纳贾夫和马什哈德为什叶派圣地,并下令全国纪念什叶派的节日。什叶派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伊玛目敦义和马赫迪学说形成理论体系,出现了阿卜杜勒·阿里、巴哈丁·阿米里、萨德尔丁·设拉齐、米尔·达马德、马吉里西等著名的什叶派学者,被国王赐予“伊断兰长老”称号。王朝在各地修建了大量清真寺和什叶派宗教学校,首都伊斯法罕成为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有清真寺160多座,宗教学校40多所,尤以皇家清真大寺最为著名。王朝十分重视发展学术文化,宫廷学者云集,在文学、语言学、绘画、手工工艺、建筑等领域部取得重大成就。波斯语逐渐代替阿拉伯语,学者多以波斯语从事创作,出现了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复兴。

文化

在萨非王朝的保护下文化得到发展。伊斯迈尔一世本人使用阿塞拜疆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写诗,太美斯普一世是一位画家,阿拔斯一世则认识到促进艺术对商业的好处——工艺品占伊朗出口的很大部分。

在这段时间里手工业如制瓦、陶瓷和纺织业得到发展,袖珍画、编书、装饰和书法获得巨大发展。16世纪里编织地毯从一个游牧民族和农民的副工业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工业,包括设计和生产的专业化。大不里士是这个工业的中心。

书法家和画家瑞沙·阿巴西(Reza Abbasi,1565年-1635年)使用传统的形式和材料,但将新的素材引入波斯绘画——半裸的妇女、青年、爱人。他的绘画和书法对萨非时期的艺术家有深刻的影响,这些艺术家被统称为“伊斯法罕学校”。17世纪与其它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接触为伊朗艺术家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接受了新的手法、透视和油画。太美斯普一世时期制作的史诗《列王纪》是绘画和书法的典范。

伊斯法罕是萨非王朝时期建筑的典范。阿拔斯一世1598年迁都后在这里建立了大量建筑物:帝国清真寺、王宫等等。

由于诗歌没有获得萨非王朝的支持,卡扎尔体逐渐演化为一种华躁的格式,在这段时间里诗歌的发展停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