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汝州张绍文故居 |
释义 | 张绍文故居位于汝州市区中大街中段路南。张绍文故居为三进四方院,分前院、二院和后花园,有东西厢房、客厅、后楼等建筑。 张绍文故居位于汝州市区中大街中段路南,据当地人介绍,中大街明清时期是汝州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解放后虽渐衰落,但仍是商贾云集之地,临街的一排门面房全都租了出去。笔者到时,眼前只有林立的商铺,张绍文故居似无迹可循,经当地人指引,推开一鞋店后的小门,古砖红木现于眼前,才进入这座古老的院落。 张绍文故居一角 张绍文故居为三进四方院,进门后是东西厢房,中间一狭长过道,经过道,到客厅,这算前院。过客厅,进二院,也有东西厢房,还有后楼,也称绣楼,是家眷居住的地方。绕过绣楼,即是张绍文故居的后花园。记者参观时,从张绍文故居客厅可直通二院,不过据当地人介绍,旧时大户人家的家眷一般不轻易见外人,故当初这类建筑的前院为半封闭型,客厅与二院之间没有正门相通,主人出入可在客厅东侧一便道绕行,平时,这个便道也落锁。 张绍文故居前院有两处与张绍文有关。一是客厅西侧用木板隔开形成一个小房间,张绍文退休回汝州后在此起居作画,室内有清代家具方桌等物,房内目前尚存有张绍文墨迹,是一句话:“依枕竹风清”,有乐得清静之意。房间北窗外是前院内一处空地,临墙上有“清境”二字,为张绍文题。二院的绣楼保存较为完好,楼分两层,中间有木梯相连。据说旧时女孩儿进入青春期后便不得随便下楼,在楼上专门学做针线活儿,待嫁闺中,故称绣楼,期间饮食由佣人传送,为方便起见,还在两层楼中间的隔板上打一方孔,小东西就从孔中传递。张绍文故居绣楼前至今仍保存一棵老年黄杨,黄杨树的旁边有一地道,与后花园水井相连。1984年修缮时张绍文在树下题字,对此作了简要说明:此宅为张父张友仁于1939年购得,当年就修筑了地道,并从西门里老宅移来这棵黄杨。从时间推断,地道可能是防日军轰炸时躲避所备,黄杨既作标记,也可作掩饰。后花园有一水井,现在已经不用。还有一杂货间,东西不多,地上只有一块方形石头,约30厘米见方,没有雕刻,中间有一孔,不知做何使用。当地人推断,可能是一特大号秤砣。出后花园,就到了汝州南后街。 张绍文其人其事 张绍文,字郁岑,笔名潇文,书画篆刻家。 张绍文先生书法作品 张绍文1933年出生于汝州老城,自幼酷爱书画,曾受教于毛培之、马子贞、雷育斋等名家。12岁参加全县学生书画比赛获一等奖,1949年参加工作,第二年以考学名义离开家乡,到杞县农村执教,体验当地的艰苦生活。在此期间,所作国画《向日葵》参加河南省首届美展,《抗美援朝》长卷在《奔流》杂志发表。为了继续深造,张绍文1956年考入郑州市艺专学习,1958年毕业后到郑州市委《支部生活》杂志任美编。此后,他陆续创作出大量艺术质量较高的书画篆刻作品:1960年先后四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有《太行秋色》等;国画《春晖》1965年参加全国第五届美展;《华山图》1979年由国家选送美国参加建交书画展;《雪芹造像》1980年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1986年又在国际红学文物博览会展出;隶书《蓬岛烟霞》1988年获日本“神社”展头奖;篆书联1984年参加全国第二届书展;五绝诗《游风穴山》1990年由纽约四海诗社选入《全球当代诗词选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绍文还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的设计者之一,这是他作为书画家的一次偶然“越轨”。 张绍文1980年后曾任郑州市文联委员、书协美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郑州嵩山书画院、宁夏鱼得水书画院名誉院长,桂林中日书法会顾问,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书协理事,全国红楼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协、美国纽约四海诗社会员。1993年,张绍文退休后回老家汝州居住,直至1999年去世。他的故居为祖传宅院,清代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和主人张绍文交映生辉,去年底入选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 生前身后 张绍文故居现由张绍文之侄张应喜等人居住,张应喜现已年近六旬。据其介绍,张家原住在汝州老城西门里,祖父张友仁年轻时没有职业,张友仁的一个兄弟吸食鸦片,钱不够花,就想独占家产,几次谋害张友仁,但均未得逞。张友仁不敢在家居住,遂离家闯荡,最后做生意发了家。1939年,张友仁以4000块大洋的价钱从一王姓商人手中买下此宅,之后张友仁的后人便在此定居。张友仁曾记录了当时买房的经过,现存于张绍文之侄孙张师子手中,记者采访时得以看到。这份记录很详细,不仅有价钱、地产的方位和面积,甚至中间人的姓名、洽谈时吃饭的经过、在座的人都说了什么话均记录在案,可见考虑得很周全,很长远。 解放前夕,张家出现经济困难,就将临中大街的五间门面房和临南后街的三间后房当掉以解困。解放后,这几间房屋被收归国有,从此不再属于张家。张友仁不仅经商,据张绍文生前自述,张友仁生意闲暇还喜欢读书,好收藏字画,颇有儒商之风。受其影响,张绍文之兄成年后未从事传统行业,而以开照相馆为生,这在当时很新潮,张绍文则酷爱书画,有强烈的文人情结。据张绍文之侄孙、现汝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师子介绍,张绍文在汝州生活期间,曾教其作画多年,性格温和,对后辈从不疾言厉色,很受晚辈爱戴。但在临终前当家长的张绍文“专断”了一回,他在给后人的遗言中明确要求,张绍文故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要善加保护,传承下去。谁若变卖此宅,死后不得入祖坟。张绍文不希望这所有价值的建筑被损毁和糟蹋。 痴心文物 张绍文在汝州期间,利用其影响和声望,致力于汝州市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极富成效。比如风穴寺的保护,就是他较早发起呼吁的。1999年,他还以自己珍藏的宋代原刻汝帖为底本,将汝州三宝之一的“汝帖”整理出版,使散轶多年的一代名帖再度面世。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公社阎村生产队的苹果园内,有几个社员正在翻土。这个果园紧临着黄涧河,该河流域面积不大但很有名,《水经注》曾有记载。几个社员说笑中翻着黄土,却做梦也没有想到几镢头下去竟然掘出了一件国宝。那是仰韶时期的一批陶器,不过当时那件最完整的陶缸并没有引起社员们的注意。引起他们兴趣的是彩陶缸内的骨殖。在一个体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6个对称鼻钮的彩陶缸内,装着一具骨殖。几个社员为此很纳闷:身材高大的古人,如何装进这么小的瓮葬棺内?谁也没有对陶缸腹部一侧的那幅高37厘米、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说些什么。 汝州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把这批彩陶运回了县(当时为临汝县)里。1980年春节期间,张绍文从郑州回到汝州。他在汝州文化馆参观那批刚出土的仰韶陶器时,突然发现了这件陶缸上那幅罕见的原始绘画。当他长时间观察后,内心是一阵狂喜,他有相当的把握可以确定,这幅图可能是我国目前为止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张绍文非常激动,他连忙吩咐弟子去拿笔墨纸砚和相机,把这幅绘画认真地临摹下来:彩陶画约占陶缸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一鸟叨着一尾鱼,虔诚地朝拜着一把大柄石斧……张绍文喃喃自语:“鹳、鱼、石斧,干脆叫它‘鹳鱼石斧图’好了!”为彩陶和绘画拍了照,又和彩陶合影后,张绍文立即赶回郑州,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之后,《鹳鱼石斧图》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7月被国务院定为67件重点国宝文物之一,成为我国最顶级的文物。 生活中的张绍文 张绍文为人称道不仅因为他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更兼其为人善良厚道,这让他在非常时期常常有惊无险。据有关回忆文章记载,张绍文在任《支部生活》美编期间,犯过一次很严重的“政治错误”,由他负责的一期杂志,其扉页上竟然出现了“无寿无疆”的字样。被人揭发后,张绍文被送到牛棚“改造”,但仅过了半年,就有很多人为他说情,他又回到原单位工作。上世纪80年代张绍文任郑州市书协副主席期间,名声很大。一日,忽然有四个素不相识的男青年找上门来,原来这四位是刚毕业的学生,喜欢书法,专门找他来请教。张绍文立即放下其他事情,和他们探讨起来,偏偏这四个青年人分习四种字体,挺麻烦的。张绍文耐心指教,一个一个来,整整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让四青年感到满意。多年以后,其中一位鲁姓青年成为全国知名书法家。 红学专家、张绍文生前好友林冠夫回忆张绍文时讲了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张绍文和几个文友到山区采风,途中在饭馆遇到一个小男孩乞讨。张绍文见其聪明伶俐,又很听话,担心他当乞丐学坏了,就在临走时将小男孩带回到家中,抚养了起来。其后数年间,张绍文不断打听小男孩的亲生父母,终于使得母子团圆。十多年后,张绍文将过55岁生日时,这个叫小宇的男孩突然出现在张绍文家中,张绍文竟然没认出来。原来,小宇和母亲团聚后,即赴广西当兵,一别十余年。那天,他特意赶在张绍文生日前来看望,要给他一个惊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