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
释义 |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是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的一首词,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 作品名称: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轼 原文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释: 东坡:指黄州东坡。 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作者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所作。 释义题考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此调复加一叠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见毛氏 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作法本调三十三字。通体以六言句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声为佳,第五字则以用平为宜。本词“绿”字,盖以入声作平声也。且此二句例用对偶,故于平仄尤不宜假借,最好以一三五字平仄相对,则更工矣。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之五言句,不用韵。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一字宜用平声耳。第五、六为两字叠句,协韵;通篇扼要之句,最宜注意。 词牌如梦令 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单调正体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为向东坡传语, ⊙●⊙○○▲(仄韵) 人在玉堂深处。 ⊙●⊙○⊙▲(协仄韵) 别后有谁来? ⊙●●○○(句) 雪压小桥无路。 ⊙●⊙○○▲(协仄韵) 归去, (协仄韵) 归去, (叠句) 江上一犁春雨。 ⊙●●○◎▲(协仄韵) 作者苏轼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文与欧阳修齐名;诗与黄庭坚齐名;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此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祐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