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日支
释义

用天干地支纪年的时候,年,月,日,时都是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来表示,比如我们熟悉的甲午战争就是这个方法,甲是天干,就是我们说的甲乙丙丁,午是地支,就是子丑寅卯那些,日支就是用干支纪年法表示日的地支,例如甲子日,日支是“子”,用这种方法表示年,两个字,月,两个字,日,两个字,时,两个字,一共就是八个字,这就是人们说的八字,这个八个字又叫四柱,分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甲午年,年柱就是甲午。

月支和时支都是有天文依据的,可以用来衡量地球表面物质的阴阳能量。即可以确定五行的旺衰。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年支则是人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占星家制定的,这一点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 木星行度》及《刑德》甲 乙篇中可以看出,所以从汉朝起沿用至今的干支纪年是没有与天象对应的,毫无科学依据,带有迷信色彩,应该废除。本人建议今后最好还是用木星公转轨迹11.86年为周期来纪年,并象闰月一样,合理安排闰岁。这样才有科学依据。

另外,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先是人为的用十干来纪日,来区别每一天。后来发现每月还是有三天是相同的,难以区分。就又把十二地支又人为的给加进去,这样一来,每六十天才会重复,在一月之内就可以区分了。所以,干支纪日也是没有天象对应的,同样没有科学依据。

因此,在实际预测时,只能考虑年支和日支与其他支的生克合冲等组合关系构成的表象,不能把年支和日支对其他支的旺衰能量考虑进去。而月支和时支(还有某些重要星体的宫位)对其他支的旺衰能量及生克组合两者都要考虑进去才能有效准确的实施预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