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日本须鲨
释义

学名: Orectolobus japonicus Regan 中文名: 日本须鲨。活动力差,常蛰伏在海床上。游动比较慢,既不会追,也逃不快,给人一副和善感,但其实却暗藏杀机,平常喜欢暗藏在近海沙泥底质的海区,特别是各种海藻茂盛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躲避敌害,同时也可经常冷不丁地逮住一些粗心大意的小虾之类。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行动缓慢。夜行性。

中文学名:日本须鲨

别称:豆腐鲨、虎鲨

目:须鲨目

科:须鲛科

分布区域: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和东海

简介

日本须鲨

学名: Orectolobus japonicus Regan

命名者: Regan

发现年代 :1906年

科属:须鲨目、须鲛科(Orectolobidae)

栖息环境: 礁区、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 5 - 55 公尺

是否可食用:

是否为有毒鱼类:

是否为观赏鱼类:

最大体长:200 cm

经济性:较小

英文俗名:Japanese wobbegong, Fringe shark, Japanese carpet shark

袭击人类记录: 尚无记载。

形态特征

鱼体平扁且延长。眼小。吻部具皮质状突起,口下位。体呈黄棕色,具数块褐色不规则大斑,并散布许多淡色的虫状斑纹。

日本须鲨为暖温性中小型鲨鱼,体长1米左右,大者达2米。体延长,前部宽扁,后部细小。头相当宽扁,眼前方及下方具5-6枚肉垂或皮瓣。上颌平滑不具肉垂。头侧具很多皮须,但颈部无须。鼻瓣分枝简单。吻宽短,前缘圆形,背面平坦。眼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眼上方无乳突。鼻孔下侧位,鼻孔缘具长而尖凸分枝之须;具鼻褶;具口鼻沟。喷水孔较大,大于眼径。鳃裂小,第四及第五鳃裂不重叠,内鳃不具滤器。口裂中大,近于前位;齿侧扁而尖锐,前部较大,单齿类;后部渐小,三齿尖。上颌前部具犬齿3列,下颌则为2列,具中央齿尖,侧边小齿尖或有或无。背鳍2个,颇高,位于腹鳍后方。第一背鳍起点在腹鳍基底之中部后;第二背鳍起点在腹鳍与臀鳍间;胸鳍与腹鳍略小,彼此远隔;臀鳍小,起于尾鳍之前;尾鳍前体修长。狭小,尾椎骨不上扬,上叶略发达;尾鳍下叶低平而延长,但前部不突出,后部具缺刻。体呈锈褐色,体背具宽而明显之深色鞍状斑,斑之边缘呈锯齿,中间具淡色点,各鞍状斑间具浅色宽网状线。各鳍亦具深浅交错之斑纹,遍布暗色和浅白色云石状花纹及斑点,有10条以上不规则的暗色横带。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於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行动缓慢,常停栖于海底不动。肉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为胎生鱼类,怀孕期约一年,一次可产下30尾幼鲨。

日本须鲨活动力差,常蛰伏在海床上。日本须鲨游动比较慢,既不会追,也逃不快,给人一副和善感,但其实却暗藏杀机,它的嘴巴特馋,平常喜欢暗藏在近海沙泥底质的海区,特别是各种海藻茂盛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躲避敌害,同时也可经常冷不丁地逮住一些粗心大意的小虾之类。有时它能悄悄地改变自己的体色,在生物学上称拟态,这样,它生存和捕食的水平就提高多了。

栖息地生态

日本须鲨属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近海海藻多及有珊瑚礁的海洋底层。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行动缓慢。夜行性。令人畏惧的尖牙,使其存着潜在性的危险。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越南及菲律宾。

渔业利用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偶尔有日本须鲨被渔民以延绳钩捕获,为不常见之鱼种,可食用,但产量较少,不具有太大的经济价值,而在日本则被大量食用。大型水族馆偶有展示。

繁殖

日本须鲨体内受精,卵胎生,一次可产下约20尾仔鱼。它不是产卵而是直接产仔。但是,它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时,不靠母体供给养分,而是靠自身的卵黄供给予养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