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日本白鹳
释义

日本白鹳,东方白鹳,鹳形目、鹳科鸟类。身长112公分,翼展200公分。通常单独出现于沼泽、河口、湖沼及湿原地带在台湾地区为稀有之迷鸟。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中文学名:日本白鹳

别称:东方白鹳,老鹳

二名法:Ciconiaboycian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鹳科

属:鹳属

分布区域:台湾

英文名:OrientalWhiteStork

简介

又成为白头鹳

日本白鹳

分 类:鹳形目鹳科

形态特征:身长112公分,翼展200公分。嘴黑色,外形粗厚,既长且尖,似一大型尖嘴钳;脚红色,眼睛周围也是红色。停栖时,身体前半部及腹下均为白色,前颈下部有膨松饰羽;后半部则为黑色。飞行时,身体部分除飞羽为黑色,及飞羽内侧杂有银白色边缘外,其余部份皆为白色。生态习性:通常单独出现于沼泽、河口、湖沼及湿原地带在台湾地区为稀有之迷鸟。

形态特征

身长112公分,翼展200公分。嘴黑色,外形粗厚,既长且尖,似一大型尖嘴钳;脚红色,眼睛周围也

是红色。停栖时,身体前半部及腹下均为白色,前颈下部有膨松饰羽;后半部则为黑色。飞行时,身体部分除飞羽为黑色,及飞羽内侧杂有银白色边缘外,其余部份皆为白色。

生态习性

通常单独出现于沼泽、河口、湖沼及湿原地带,在台湾地区为稀有之迷鸟

历史文化

东方白鹳从前在东亚地区是常见的鸟类,甚至在日本东京市的教堂屋顶上也曾有营巢繁殖的,但在1868—1895年间,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现在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总数有3000只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汉沉湖发现的越冬群体达900多只,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东方白鹳群体。

天台籍著名散文家陆蠢写了一篇《鹤》,文中叙述他十七八岁时,邻哥儿在平头潭边捉到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开始,以为是一只鹤,抢回家里养,只见这只鸟“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象个“宰相步”、“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老是缩着头颈,有时站在左脚上,有时站在右脚上,有时站在两只脚上,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他们将这只鸟养了相当时日,有一天,他的舅父来了,才知道这是一只“长脚鹭鸶”。陆蠢所描述的这只漂亮的鸟,实际上应叫“东方白鹳”,在始丰溪两岸的树林中,芦苇丛里栖居。《辞海》载:“鹳,乌纲……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于溪流近旁,夜宿高树。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在中国分布较广的种类如黑鹳……另种白鹳较前种为大,头颈和背部均白色。都在中国北方繁殖,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由此可见,《辞海》上说的白鹳是一种候鸟。而天台特有的东方白鹳却是在当地繁殖,当地越冬的,因此是鹳类中一个珍稀的品种。

科目简介

鹳科(Ciconiidae)

是鹳形目的一科。鹳科都是大型水鸟,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以鱼为主食,也捕

食其它小动物。鹳科遍布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有11属17种,其中非洲和亚洲南部种类最多,中国有3属4~5种,即鹳属的黑鹳、白鹳和东方白鹳,鹮鹳属的白头鹮鹳(彩鹳)以及秃鹳属的秃鹳。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在传说中,白鹳会将婴儿送到家中。中国东部的白鹳与中国西部以及欧洲的有所不同,嘴黑色而非红色,被称为东方白鹳。秃鹳是鹳类中体型最大,肉食性最强的成员,有3种,亚洲两种非洲一种,其中是非洲秃鹳非洲常见的鸟类,常和兀鹫争食腐肉,有时还会捕食红鹳等鸟类。非洲秃鹳的翼展是陆地鸟类中最大的。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鸟纲的1目,为中型涉禽。颈和脚均长,脚适于步行;嘴形侧扁而直;眼先裸出;胫的下部裸出;后趾发达,与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栖于水边或近水地方。觅吃小鱼、虫类及其他小型动物。在高树或岩崖上营巢。雏鸟为晚成性。本目共有6科,中国有3科:①鹭科(Ardeidae),如白鹭;②鹳科(Ciconiidae),如白鹳;③鹮科(Threskior-nithidae),如朱鹮。

鹳形目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Sibley和Monroe根据基因测序的结果提出了鸟类DNA分类系统,对传统的鸟类分类作出重大调整。在新系统中,将传统分类系统中独立存在的潜鸟目、鸊鷉目、隼形目、鸥形目以及鸻形目合并到一个巨大的鹳形目名下,从而形成了一个堪与雀形目比肩的大目。

鹳科都是大型水鸟,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鹳科遍布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有11属17种,其中非洲和亚洲南部种类最多,中国有3属4~5种,即鹳属的黑鹳、白鹳和东方白鹳,鹮鹳属的白头鹮鹳(彩鹳)以及秃鹳属的秃鹳。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在传说中,白鹳会将婴儿送到家中。中国东部的白鹳与中国西部以及欧洲的有所不同,嘴黑色而非红色,被称为东方白鹳。秃鹳是鹳类中体型最大,肉食性最强的成员,有3种,亚洲两种非洲一种,其中是非洲秃鹳非洲常见的鸟类,常和兀鹫争食腐肉,有时还会捕食红鹳等鸟类。非洲秃鹳的翼展是陆地鸟类中最大的。

日本白鹳-相关新闻

野生东方白鹳重现日本

日本最后一只东方白鹳1971年死亡后,野生东方白鹳在日本灭绝。随后几十年间,日本科研人员着手还原生态环境,并引进东方白鹳人工养殖。

2005年,科研人员将第一批引进的东方白鹳在野外放生。2007年,这批白鹳开始筑巢产卵。时隔30多年后,日本重现野生东方白鹳的身影。

白鹳灭绝

野生东方白鹳栖息于潮湿草地或沼泽地带。但由于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革新,野生东方白鹳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恶劣的生态环境使野生东方白鹳在日本濒临灭绝。

日本兵库县曾是野生东方白鹳的聚集地。但过去几十年间,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根本改变。受污染的地区用来发展现代工业,未被污染的土地则成为现代农业灌溉技术的试验田。

野生东方白鹳主要以鱼类为食,而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水稻田不复存在,鱼类、青蛙和蛇等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逐渐枯竭。兵库县的土地也大多受农药污染。

1971年,日本最后一只野生东方白鹳死亡,标志着这一物种在日本灭绝。目前,世界上仅存不到2500只东方白鹳,大多栖息于中国、韩国和俄罗斯。

生态还原

面对野生东方白鹳灭绝事实,日本科研人员决定引进东方白鹳。在近几十年人工养殖白鹳的同时,科研人员还在为放生这些东方白鹳作准备。而为它们重建适宜野外生长的栖息地则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要重建栖息地,科研人员不得不及时还原生态系统,使兵库县重现1971年前的面貌。他们抛弃了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开始使用传统灌溉方式。小溪和水道重新流入水稻田地,为野生东方白鹳提供了不流动的浅水栖息地。

英国《独立报》24日援引负责白鹳哺育工作的尾峪义人(译音)教授的话说:“稻田中的小溪、河流等已经消失,我们的工作就是让小溪重新流入土地,帮助鱼类在浅水中生存。”

限制农药使用和传统灌溉技术同样降低了这一地区土壤的毒性。科研人员还专门把电缆线埋入地下,使野生白鹳免遭触电危险。

野外重现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员2005年将引进的第一批东方白鹳在野外放生。2007年,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批白鹳开始筑巢产卵。随后不久,第一只幼鹳孵出。今年又相继有9只幼鹳出世。时隔30多年

后,日本重现野生东方白鹳的身影。

尾峪义人说:“我们发现这些鸟巢时很高兴。在把白鹳放生不久后就能有这样的成绩的确是很大的进步。起初许多人都认为我们不可能成功。”

野生白鹳重现日本,使生物多样性问题再度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在日前于日本神户举行的八国集团(G8)环境部长会议上,生物多样性问题被列为主要议题。

环保组织“大地之友社”成员大野寺由利(译音)坦言,虽然日本这次再引进白鹳计划值得称赞,但各界还应为国际生态多样性作出更多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