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生脚本 |
释义 | 人生脚本是什么(本质与定义 人生脚本是一种决定 人生脚本会被父母强化 人生脚本的起源 对世界充满敌意的反应 早期对现实的经验和情绪) 与人生脚本相关的(“具体运算”式思维 归属感的需要 “法律与秩序”的道德感 “角色我” 本能与文明矛盾发展的中间阶段) 重写自己的人生脚本(小试身手 生活困境和脚本 做自己生命连续剧的导演 透过允许来解除魔咒 重写你的人生脚本 结语 案例参考答案) 人生脚本是什么人生脚本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亲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本质与定义人生脚本的理论最早是由艾瑞克·伯恩和一群同事(最有名的就是史坦能)在60年代中期发展出来的,之后有许多人在原有的观念上继续建构,而成为ta沟通分析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环。到现在,自我状态模式和人生脚本这两个部分被认为是ta的核心观念。 在《团体治疗的原则》(prjnciples of grouptreatment)一书中,伯恩把人生脚本定义为:“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 之后,在《语意与心理分析》(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一书中,伯恩他做了更完整的定义:“人生脚本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亲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要想彻底了解人生脚本的意义,就要仔细探讨它的定义。人生脚本是一生的计划,“成人的生活型态会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这个观念,不只是ta,许多心理学派都认为很重要。与别人不同的是。ta理论认为小孩就已为自己的一生订下了特别的计划,而不只是有一个对世界整体的看法而已。 这一生的计划被安排得像一出戏。有明显的开场、剧情和结尾,人生脚本会走向预定的结局。人生脚本理论还有一个与其它学派径渭分明的看法,就是人一生的计划会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当小孩写下自己生活的剧情时,也包含了结尾那一幕,所有其它的场景,从一开场,为的就是这最后一幕。以专业用语来说,我们把这最后一幕称为脚本的结局。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把脚本活出来,并且表现出会把自己带向结局的行为。 人生脚本是一种决定伯恩说人生脚本是童年期针对一生的计划,也就是说,是小孩自己决定了一生的计划,而不是单纯受到外力(如父母、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以ta的专业用语表达的话,就是“人生脚本是一种决定”。 不同的小孩在相同的环境长大峙,他们会各自决定不同的一生计划。伯恩举一对兄弟为例,他们的母亲告诉他们:“你们的命运就是一辈子住在疯人院里。”其中一人真的发疯长期住在精神病院,另一个却成为精神科医师。 在脚本理论里,“决定”有其特别的意义,不同于字典的定义。小孩对脚本的决定并不是出于深思熟虑,如同我们所想的大人做决定的情形。最早期的决定是从感觉出来的,在小孩还听不懂语言的时候就有了,他们对现实的了解也是经由与大人完全不同的方式而得的。 人生脚本会被父母强化虽然父母不能左右小孩的决定,但他们有很大的影响。从小孩刚出生,父母就传递许多讯息给他,他会根据这些讯息形成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脚本讯息的传递包括了口语和非口语的方式,小孩以此为架构,做出脚本里的重要决定。就成年人而言,幼年的记忆可能只存在幻想和梦境里,除非花时间来挖掘并了解自己的人生脚本,否则无法察觉早期所做的决定,但它们会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说到人生脚本会经由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时,最好把证明这两个字用引号括起来,因为我们所做的,是以自己的参考架构来解释发生的事实,使事实看起来可以证明我们所决定的脚本。 这么做的原因是在我们的儿童自我里,会把不符合人生脚本的观点视为一种威胁,这种威胁会影响我们,使我们的需要不得满足,甚至危及生存。这些都会扭曲事实,进而形成生活里的问题。 人生脚本的起源为什么我们会在婴儿时期就对自已、对别人、对世界做出这么彻底的决定呢?这些决定有什么作用?答案在于形成人生脚本时的两个关键特征: 1.人生脚本的决定,代表当生活在看起来充满敌意、甚至会危及性命的世界时,婴儿想求生存的最好策略。 2.人生脚本的决定是出于婴儿的情绪和他对现实的经验。 关于这部分的讨论,我们主要取材自史坦伍伦思的研究。 对世界充满敌意的反应婴儿太小了,身体也很脆弱。对他来说,世界上好像到处都是巨人似的,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声音都可能代表他的生命遇到危险。他不具备语言与思考能力,只知道如果妈妈和爸爸走掉的话,他就会死掉,如果他们对他很生气的话,就表示他们可能会摧毁他。 婴儿也没有成人对时间的认识,如果他觉得饿了或是冷了,而妈妈不在场,可能就是她永远不过来了。这种情形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甚至可能比死还糟,永远孤独地活着。 长到两三岁时,可能有了弟弟或妹妹,这个比较大的幼儿已经了解不会因为妈妈没来就会死,可是妈妈的注意力却转移到刚出生的婴儿身上。是不是她不爱我了呢?小婴儿是不是会夺走我的一切呢?这个年龄所感受到的威胁是失去母亲的爱。在形成人生脚本的这几年中。小孩一直是在卑下的地位,父母对他来说,拥有完全的控制力。对婴儿来说,这个力量是攸关生死的。对大一点的小孩来说,这个力量则关乎他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所以他的反应是要决定用什么策略可以存活下来,并尽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早期对现实的经验和情绪小孩的思考不像成人的思考方式。情绪的经验也不同。人生脚本的决定是根据小孩独特的思考和感觉方式。婴儿的情绪经验包括暴怒、痛苦、恐惧、狂喜,他根据这些强烈的感觉做出早期的决定,难怪所做的决定都这么极端。 比如,他住院接受手术,这种经验对成人来说都会很不舒服,对婴儿来说简直是恐怖的灾难。他不只觉得害怕,还为了妈妈没有陪他感到非常伤心,怀疑她可能永远消失了,并为了她没有阻止这些事感到非常生气。 这时他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些人想杀我,而妈妈允许这种事发生“所以表示她也想杀我。我最好在他们得逞之前先杀了他们。” 以婴儿的逻辑,他会把特定的事推广为普遍原则,比如妈妈对婴儿需要的反应不一致,也许在他哭的时候,有时会过来照顾他,有时却忽略他,婴儿不会只下个“妈妈不可信赖”的结论,而会认为“所有人都不能信赖”,或是“所有女人都不能信赖”。 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发现爸爸不再像她两三岁时那样注意她时。她不只会决定“我对爸爸很生气”,而是“我对所有男人很生气”。 为了弥补无能的感觉,小孩可能会想象自己是全能的或是会变魔术。当他发现爸爸和妈妈处不好的时候。特别是独生子,可能会决定“这是我的错”。如果爸爸妈妈打架,他也可能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某一方。如果小孩觉得被父亲或母亲排斥,他会归咎到自己身上,而决定“我有问题”。 小孩不懂的区分愿望与行为的差异,如果他觉得“我想杀了这个夺走所有注意的小宝宝”,对他来说,就等于“我已经杀了这个小宝宝”。他可能会下个结论:我是个又坏又可怕的凶手。长大以后,他可能会模模糊糊地为自己从没犯过的罪行背负罪恶感。 应用ta有个核心的技巧,就是要发展对婴儿这种逻辑的感受力,我们称之为“感受到的语言”,特别是如果你想运用ta来治疗别人的话。就需要培养对儿童形成人生脚本所用的语言的感受力。 生活中的例子李宁,常因为感觉男友不爱她,而与男友发生争吵,很多时候因为严重争吵到几乎要分手的地步,面对这样不断重复的困境,李宁和男友都相当痛苦。 男友觉得每次李宁感觉两人关系受威胁时,总想更进一步控制他,或是莫名的吵闹,总让他觉得喘不过气,压力很大,甚至有想逃开或放弃的冲动……这样彼此透不过气的互动,也是李宁所不愿意的,但是就是因为她太爱男友,因为担心失去他,而不自觉想尽办法让男友留在她身边…… 如果从脚本角度分析,李宁不自觉地就陷入自己的脚本中,反复演出脚本中的剧情,然后按照脚本的情节一步一步演出结局。李宁从小父母相当忙碌,总是忽略她,于是小小的心灵为自己设定了一组“没有人爱我”、“我是不重要的”脚本信息。这天,男友可能只是因为李宁还在睡觉,所以自己先去吃完早餐,这个情景,触动了李宁的脚本机制,李宁潜意识的自动化反应,“因为你没有等我就先去吃早餐,你根本不太爱我……”,于是开始无理取闹,如果因此引发了男友的愤怒离去,那就验证了李宁脚本的结局:“我是不重要的”、“没有人爱我”。 我们从小所写下的生命脚本,在长大之后,当遇到类似情景时,就会不自觉地启动脚本开关,然后经验脚本的内容,不断地回放验证最后的结局。像李宁和男友的关系,如果李宁不自觉,男友也因此离她而去,她仍然会不断重演这样的戏码,继续寻找类似这样其实跟「爱不爱」没有关联的情境,或是一个根本不爱她不重视她的男友。 你的人生脚本?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样,你的故事有开头,有中间的剧情,还有一个结尾。 其中包括了各种角色,有男女英雄,有反派人物,有配角,还有跑龙套的角色。 剧情包括了主题和次要的情节。可能是喜剧,也可能是悲剧;或是引人入胜,烦闷无趣;可能振奋人心,也可能不太体面。 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故事是怎么开始的都已不记得了,到目前为止,你可能还不知道整篇故事都是自已写下来的,可是多年来你却很自然地把这个故事活出来,这个故事就是你的人生脚本。 假设你以前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写成故事,请拿起笔和纸写出下列几个问题的答案。凭直觉很快地写,不要多想。接受脑海申浮现的第一个答案。 这个故事的标题是什么? 它属于哪一类故事?快乐或悲伤?胜利还是悲伤以终?有趣或无聊?用你自己的话,把所有想到的都写下来。 用几句话来描述最后一幕: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分类脚本是儿童早期自我决定所形成,虽然不是受到外力影响,但这些讯息绝大多数由父母传递,通过这些口语的讯息,他们形成对自己、别人和周遭世界的看法。 如果父母是从自己的需求或感受发出的不成熟讯息,并非满足儿童的需要,所传递负面的讯息就称作「禁令」(Injection), 阻止孩子做这做那的。相对的,如果是正面的讯息,就称作「允许」(Permission)。如果是一个小孩接受父母这些讯息,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潜力,不构成任何威胁,就是「允许」。 禁止的讯息通常是威胁性、恐吓的、否定的、大概有12种形式: 12种禁止讯息 1.不要存在 ( Don’t exist): 当事情变得不顺利或困难时,就会产生没有价值感。内心可能有的对话是:「我是危险的,我应该得到伤害」,以至于导致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的个案。从小被家暴或性侵害的小孩,被父母在身体和心理上虐待的,相当容易出现这样的脚本。 2.不应该是男孩(或女孩)(Don’t be your sex):这可能来自于想要个男孩,却生了女孩、的父母,尤其在中国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姓名发现端倪,例如「若男」…或是把男孩装扮成女儿的模样,长大之后,这些孩子可能还会继续表现出这样的禁令,明显的在装扮或仪态上,表现出不同的性别。 3.不要像个孩子 ( Don’t be a child): 如果你和你的小孩在相处上觉得不自然,或是在类似欢乐的场合觉得不自在,就可能有类似的禁止讯息。如果父母从不被允许像个孩子,他们也会把这样的讯息传给他们的孩子,常有的对话就是「不要像个孩子」、「不准觉得好玩」。有时候独子或是长子也常常会给自己这样的讯息。所以如果你从小就是个严肃的孩子,当长大后有机会好好玩时,很容易的把自己拉回脚本中,无法放开。 4.不要长大 ( Don’t grow up): 在家庭里面是最小的孩子,或是父母长辈保护过度的孩子,最容易接受这样的禁令。所以一般有这样脚本的人,行为表现都像孩子一样不成熟。 5.不要成功 (Don’t succeed): 通常因为父母嫉妒子女的成就,例如一个出身贫苦的父亲,看到子女学业表现优异,一方面虽然感到骄傲,但还是不由自主的嫉妒他拥有当初自己所没有的机会,因此虽然表面上督促子女努力,却一方面又在行为上传达出这样相反矛盾的讯息,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平时表现优异,可是一旦遇到重要的考试,却又莫名的失常,让自己永远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 6.不要做任何事情 (Don’t): 如果有人在长大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很犹豫,很可能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禁令,这可能是来自父母老是担心小孩自由自在时,可能会造成伤害,所发出「不要做任何事情,不管做什么都会有危险,所以什么都不做是最安全的」。7.不要重要 (Don’t be important): 当父母拒绝孩子的冲动,传达出类似「如果你了解你的需要不重要,我就会容忍你」的相关讯息,所以当这样的人被要求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角色,或面对公众演讲时,他就会非常紧张;类似的讯息就是「不准要求你想要的东西」。 8.不要有归属感 (Don’t belong): 感觉是不属于团体的,始终无法认同或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父母常会用孩子「很害羞」、「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类似讯息来传达,所以这样的孩子通常都会有无法融入团体的感觉,有时候也因为是父母本身拙于社交,而成为小孩的榜样。 9.不要亲近,不要相信(Don’t be close): 这些人往往在早期,可能受到父母或照顾者的忽略,无法从他们身上培养稳定的信任关系,例如从小常常换保姆的孩子,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有困难的,常有的对话像:「我需要你的时候,你都不在」、「相信别人都会受伤害」。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或是父母和子女很有距离,很少谈论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被父母虐待欺骗的孩子。 10.不要健康(Don’t be healthily): 只要状况一变糟就生病,希望从中获取认可和注意。有许多竭斯底里症状的患者就是。往往是因为父母很忙,疏于照顾子女,他们如果病快好时,又会马上转换另一种疾病来博取注意,这类的人在长大后关系处理上,或是不顺利的情况下,就很容易的用病症来表现。 11.不要思考(Don’t think): 藉由这样的讯息来否定孩子的思考,传达出来可能是不要思考,或是按照我的方式来思考。例如有的父母会跟孩子传达,女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借着闹脾气和无理取闹,从男人那里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12.不要有感觉(Don’t feel): 有一些家庭会限制表现某种感觉,例如,不准生气、不准哭……同样的,如果父母也是把自己的感觉隐藏起来,孩子也会接受到这样的禁令,或是接受到的是,不准有自己的感觉,要按照我的感觉。 这些禁令是从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归纳出来的,大多是子女从父母所传达的态度和行为中所作出的结论,通常不是透过口语的传达,而是透过情绪和身体经验感受到的。另外有少数的例子是因为单次的创伤经验形成,这对童年经验造成很大的威胁,因而形成相当强大和核心的脚本决定,例如从小受到父亲**待的小孩,从此决定:「不要亲近」、「不要相信男人」或是「不要相信人」。 5种趋力 基于父母想要保护和照顾儿童的天性,所以都会对儿童耳提面命,希望他们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些传递善意的劝告或命令称作应该讯息。从小,父母总是会提醒我们「把饭吃完」、「要负责任」…等等,如果是负面的应该讯息,在这里我们称作「趋力」(driver)。心理学家归纳出5种趋力,每个人多少都会表现出这5种趋力,但是你会有其中的一、两种趋力是在与人相处时最常表现出来,这些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有条件的好」,一般来说这是为了求生存而委曲求全所胶着在其中的一个过程。 这5种趋力分别是: 1.要完美 ( Be Perfect ): 凡事都要求完美,不仅是对自己,也是要求别人,所以有这样趋力的人,通常压力都很大,甚至会有一些强迫性官能症状出现。 2.要讨好别人 (Please others): 通常都只着重于满足别人的需要,而忽略自己的需要,这样的人通常在团体中是很好的成员,总是服从指令,并常常委曲求全。 3.要努力 (Try hard): 这样的人是个伟大的冒险家,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同时会收集许多新颖的想法,但往往也容易虎头蛇尾,所以比较适合在压力情境下工作。 4.要坚强 (Be strong): 这类趋力的人,尤其善于在控制危机情境,总是能让周遭的人有安全感,往往也拙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通常习惯用「是」来代替「我」的表达。 5.要快一点(Hurry up): 习惯在短时间内完成事情,总是很着急、很匆忙,但往往也仅是把事情交代完成,并没有执行得很深入,也因而总是过度地让自己负担过重。 从婴儿时代,孩子接受父母传达的讯息形成禁令,这些很少直接由口语传达出来,比较是孩子藉由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所作出的结论。而趋力的形成,通常是透过父母的命令和应该讯息所传达,所以绝大多数是从口语讯息形成,趋力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会比禁令晚。 人生脚本的关键词成功、失败、法治、命运、尝试、计算、团结、规律、关系、联系、舍不得、珍惜、架构、心酸、委屈。 与人生脚本相关的“具体运算”式思维根据肯威尔伯的“阶梯理论”,意识分为10层,由下到上分别是:1.感知运动阶段;2.情绪幻想阶段;3.表象式思维阶段;4.具体运算阶段;5.形式运算阶段;6.统观逻辑阶段;7.灵性阶段;8.精微光明阶段;9.无相阶段;10不二阶段。意识的这10个层次中,下面的层次是上面层次的基础,上面层次是下面层次的发展方向。 人生脚本是位于“具体运算”层次的潜在的人格结构,而相邻两层的人格密切相关,因此,与人生脚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表象式思维”层次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形式运算”层次的“自我同一性”。 归属感的需要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分为五层,由下到上分别是: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与爱的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当不同层次的需要都没得到满足时,人迫切优先满足下层的需要;当那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更上一层的需要就会显露出来。 当“归属与爱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变得健康;而如果人生脚本有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在“归属与爱的需求”满足后集中体现出来,成为这个人此阶段的主要问题,主要的症状是沮丧和低自尊。 “法律与秩序”的道德感道德感的发展主要分为“前成规”、“成规”、“后成规”三个阶段。人生脚本中包含了“成规”阶段中“成规”的内容。 前成规阶段——遵守自我保护的、惩罚、朴素的快乐主义。 成规阶段——良心的顺从者、他人的赞许、法律与秩序。 后成规阶段——个体的、个体的权利、良心的个体性律则或整合的。 “角色我”“我”与“非我”的界限在哪里?这有好几种分法: 1.最原始的分法——以皮肤为界限。“我”是一个肉体。 2.人们常常说“我有身体”而不是“我是身体”——只有心灵才属于“我”,肉体也被排斥在“我”之外。肉体虽然比外物要亲切,但还是不属于“我”的范围了。好像大脑里面有一个小人儿,在对身体发号施令。 3.心灵有一部分也不属于“我”了,它们只是虚假的人格面具,真正的“我”在内部——一个经验的、运作的“我”。这个阶段的世界观是这样的:世界是一个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心灵的容身之处,因此心灵盘旋在世界上空不能降落,不能感动,不能身体力行。“我”面对的是一个纯理性的世界,除了自己之外,尽是客观的空间,感觉不到其他心灵的存在。 4.经验只是一个运行的工具,它无法体验到情绪感受,也无法做决策,真正做决策的是心灵的“我”——梵我。这个“我”与世界上其他的“我”相互关联。 其他分法较为难理解,也与“人生脚本”关系不大,因此不再累赘。 其中第2种分法中的“我”与人生脚本最为密切,这是一个剧本角色式的“我”,在人生脚本这部“戏剧”中表演;而到了第3阶段的时候,“我”已经超越了人格面具,不再是那个被扮演的角色,而是“演员”。当“我”是演员而不是角色的时候,此人才有审视自己人生脚本的可能,才能决定是接受还是重写。 本能与文明矛盾发展的中间阶段本能与文明之间充满了冲突,不容易调和。而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本能与文明二者相互调和的过程。 儿童首先有了本能,然后才接受了文明。这时,“本能”与“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最原始的,也就是文明压抑本能。文明对本能是赤裸裸的压抑、绝对的权力,没有本能说话的权利。人类的本能冲动很强烈,并且大部分都跟文明有冲突,尤其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但是本能是无法完全压抑的,被压抑的本能不会停止其活动,而是换一种方式发泄自己的能量。本能如果无法发泄到外界,就会攻击自己。这样就会导致神经官能症,引起长期的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焦虑、沉迷、忧郁、紧张、恐惧等痛苦。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宣泄、表达、倾诉等,都是缓解本能与文明之间矛盾的良药。 但是在解决了神经官能的问题之后,新的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人生脚本病症。恢复了健康的患者学会了通过宣泄、表达、倾诉等方式暂时化解本能与文明之间的矛盾,就会出现沮丧、自卑、高傲等痛苦。治疗人生脚本病症的办法是将人生脚本连根拔起,重写人生脚本。心理学上的方法有沟通分析疗法、认知疗法、家庭疗法、叙事疗法等。 当人生脚本趋于健康后,新的问题就会浮现,这就是“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关于“我是谁”,“我要怎样过这一生”的问题。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个演员而非剧中的角色,可能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人生脚本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角色的问题,而同一性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一个自我的问题,这个自我有可能适应社会,有可能根本不适应社会。自我有可能过度狂热地进入那个社会角色,卷入舆论斗争、政治斗争、权力斗争中不觉抽身,也有可能拒绝担任自己的社会角色,逃避主流社会,钻到宗教崇拜组织、黩武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中间不想出来。解决“同一性危机”的办法是哲学治疗和增加内省力(心理学意义上的)。不仅是个体通过思考而了解某个事物或自己“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询问“如何了解”。 健康的自我同一性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这并非要求他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自己所在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 依次解决了神经官能症、脚本病症、同一性危机三个问题之后,个体的本能与文明之间的矛盾才完全化解。完全化解了本能与文明之间矛盾的人叫做“自我实现者”。 脚本理论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困扰最大多数人的是“人生脚本病症”,超过80%,而神经官能症和同一性危机所困扰的人都分别只占不到10%的比例。 因此,“人生脚本”是当今大多数人的主题。 人生脚本是决定命运的最大因素,大部分认为自己命运比别人差的人,都应该从“人生脚本”的问题入手。 重写自己的人生脚本小试身手一起诊断脚本内容: 一个严重气喘的王女士,在经过各种气管扩张治疗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医生严重怀疑他是因为心理疾病而引起的气喘症状。仔细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发现,她的母亲在很小时候过世,父亲尔后又再娶,他与继母生下另一个孩子,却在后来发生外遇,父亲不告而别,让这位女士和没有血缘的继母一家生活在一起。所以当时虽然只有10岁的她,决定投奔生父的新家庭,但是却又要负起照顾这家庭中新生的幼儿的责任,她觉得她并没有感觉到父亲的新家庭对她的爱,反而只是要负起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从此一直有气喘的毛病的困扰。 如果你要和医生一起诊断他可能有的脚本内容,你会进行何种判断? (参考答案见词条末) 生活困境和脚本何时我们会陷入脚本剧情中?当成年之后的你,有时候会重演婴儿期所作出决定的计划,尤其是当此时此地的情境和童年时情境类似的状况下,或是当下的处境对你造成压力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进入脚本里」,期待能透过反应来解决小时候没有解决的问题。 我的一个学生说,每当老板在训诫他时,他就会不由自主的全身僵直动弹不得,因为此时他已经不自觉把老板角色投射到儿时的父母角色中,表现出小时候父母教训他时的反应,当然,接下来,可能就继续重演他童年所写下的脚本内容。 做自己生命连续剧的导演虽然脚本是成长阶段接受父母影响所形成,但孩子并非全然接受来自父母的讯息,相反的,他们自己才是脚本的作者,他利用自己的经验作出选择,发展出生存的策略,所以,脚本也是可以修改或是重写的。 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重新编写自己生命的剧本,这个过程叫做「再决定」,把生命脚本的自主权重新拿回来,让你的连续剧也可以自己做导演决定剧情的后续发展。 透过允许来解除魔咒每一种趋力都有解除魔咒的力量,我们称作「允许」(permissions),例如要完美,允许就是告诉自己,你已经够棒了!有的人很幸运,父母会给你这些允许,让你不至于陷入趋力之中。同样的,如果父母传达的讯息不是限制的,是正面的,于是允许。每个范围里,我们都处于禁止和允许的不同等级中由自己决定如何响应所应得到的讯息。 + - 允许 禁令 即便父母所传达出来的是负面的禁令,小孩能有机会选择全然接受或是转化成比较正面的允许。例如:母亲传达出「不准做自己性别」的讯息给一个男孩,这个小孩可以全然接纳这样的脚本,或是转化成比较正向的允许,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拥有一些正向女性特质(温柔、体贴、有耐心)的男生。 用允许来解除人生脚本的魔咒,是再决定的主要核心。 重写你的人生脚本活动一: 1、 你的生命故事何时写起? 2、 这个故事的标题?主题(无法马上写下可最后回答)? 3、 是喜剧还是悲剧?大约是怎样的剧情或感觉?(如追求真爱的纯爱故事等等) 4、 你最喜欢的故事?和你的人生故事有关吗? 5、 这个剧本是你自己写的还是父母写的? 6、 结局可能是什么?主角是幸福还是不幸的? 活动二: 1、 不要思考太久,记下小时候你最喜欢的故事。 2、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 3、 你最喜欢那个角色? 4、 把自己当成那个角色,用“我”来叙述故事。 若能在团体中,或能够录音记下你的叙述更加。请特别注意引发你强烈情绪的内容。将这个故事和之前你的生命脚本对比,有什么共同点吗? 一、回到你的脚本 所以,我们要知道怎样改写人生脚本的时候,同时请回到第一个活动中,看看你的剧本,你有发现自己有哪些禁令或是趋力吗?请将你的脚本内容列出来。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这些心理学家认为,生命中最早的童话故事,会反映你的脚本内容,所以你再看看第二个故事,尤其是特别注意让你情绪激动的地方,那和你先前的生命脚本有没有相似或雷同的地方?这个部分,就是你的脚本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称作核心脚本或是迷你脚本。除了列出来之外,请特别加上底线强调。 二、改写脚本的内容 看看这些禁令或趋力,是不是都是负面的描述,一起试试用允许来破解,例如:如果你有「要完美」的趋力,是不是偶尔也允许自己是不够好的;如果你发现原来你是一个悲剧角色,或是你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试着寻找解决的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人,决定自己的人生,避免重复演出这样的剧情。 三、为自己重建一个新的父母自我 脚本是童年时期所作的自我决定,一旦开始练习自我觉察、重新改写脚本的内容,你就进入了「再决定」的过程。此时的呢,不再是以前那个无助的儿童,只能选择当时的策略在父母面前求生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成熟稳重、有能力、可以重新做选择的你。 因此,大可为自己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父母,再一次为自己当初的脚本选择更正面的方向,而不是一直处在你不好的处境,你已经成熟到身为父母,在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也用这样父母状态来抚慰你内心那个陷在脚本当中的儿童。 四、做自己生命中的贵人 从童年开始孩子接受父母的照顾与滋养教育,同时也从父母身上学到生活的价值观与待人处世的方法,这些内容构成我们生活的脚本,如果父母给予孩子很多的允许,让孩子可以自由的发展,使孩子可以成为一个自立快乐的人,反之,若孩子得到过多的禁令,或者受到挫折、拒绝、伤害,便会形成一个对自己不利的脚本,而在未来生活中形成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人际关系疏离、冲突等各种生活阴影上的困境。 我有一个读小四的大女儿,上学期代表学校参加世博英文小报演讲比赛,虽是荣誉,但也着实有着相当大的压力。希望自己能够表现完美,为校争光,身为父母一定与有荣焉,也会期待她表现优异。 结果是比赛当天她因为紧张而表现失常,此时,如果可以给她一个允许:“你已经很棒了,下次还有机会”,她会接纳自己的失误,汲取教训,为下次努力,但是如果“要完美”的妈妈一定会责备她的疏失,继续鞭策她努力,虽然他也会继续为下次努力,但同样的也把“要完美”的趋力纳入生命脚本中,继续要求自己。请给孩子比较多的正面允许,代替负面的禁令,为她的生命写出快乐有能量的故事。 五、协助孩子重写生命脚本 孩子外在的行为,其实可能是为了掩饰她内在的无助。因此不要总是将我们的期待、观念套在孩子身上,孩子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和“复原“能力。从小到大,在我们生命过程中会遇见很多不一样的人。或许你也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中那个特别的人,改变他人的生命或价值观。 例如前面所提到学生邀请老师一起演出“我是失败者”的经验,你可以创造不同的互动,不要让他们负向的投射认同继续得到应验。我的经验是,当这些学生感受到不同以往被父母和老师放弃的脚本,反而被理解、接纳和认同的正向情绪感受,他们就得到矫正性的经验,也得到机会能终结反复上演的剧情,帮助他发展比较积极正向的允许。 与其静待孩子遇到贵人,不如主动扮演他的贵人,破解它脚本的宿命循环,协助他建立更好的生命脚本。 结语生命脚本的概念,让我们知道不论一个人有多少不幸的过去,都可以通过现在的努力去改写以后的人生;也就是我们都可以学习一些技巧,让自己重新具备“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定位;最重要的是,以往的不幸不会成为未来幸福的永久性障碍,只要我们愿意! 你的生命剧情,由你决定! 案例参考答案王女士因为从小身世坎坷,年幼的她,可能就一直被“我是没有人爱的孩子”、“我是不被需要的”这样的情绪围绕,所以会有“不要靠近,不要相信别人”的禁令出现。另外,“不要像个孩子”,所以从小就必须要负起照顾年幼弟妹的责任;“不要健康”的禁令,或许可以让她稍微从小保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也就是她长期为气喘所苦的主要原因。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王女士可能会有的一种趋力叫做“要坚强”,凡事要靠自己,不依赖别人,不要像个孩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