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化世界
释义

“人化世界”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认识论思想。人化世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加入了意识参与所建构的认识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认识过程和系统认识内容。如颜色,只有主体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客体也不能形成颜色,而必须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意识所建构反映成颜色。同理,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将空气的振荡反映成声音等。所以,当我们挣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不是辨证唯物论所认为的“客观世界”,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

一、“人化世界”的认识论思想概述

人们对事物的更本质的认识到了基本粒子那里,人们发现了量子力学中的现象,唯物论所基于的反映论中的确定性过程不存在了,而人们也发现的认识是在不同的“人化世界”中的对应过程。

而纯粹客观的存在永远在人的认识,也即“人化世界”之外,是人的认识在不断接近而无法达到的存在,也是“人化世界”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人化世界”的思想是意识的建构反映;而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是“复写、摄影”的镜像反映,是意识能动的、直观的、本质的、理性的镜像反映,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辨证统一是一个整体,统一到所建构的“人化世界”中来,而不是统一到客观那里去的。

“人化世界”的思想认为:

“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内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而不是认识到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内容。”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内容,都是‘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

“对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内容,都与人的意识的建构反映有关。”

“人化世界”不仅包括属人世界,还包括唯物论认识论中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内容。

社会对于“人化世界”,如同自然对于“人化世界”一样,是通过“人化世界”中的社会和世界内容而存在、发展、作用的。

所以,在认识过程的心与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不可忽略、不可超越的的“人化世界”。

认识对象的两重“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人们在通过对象建构自己的认知存在内容和认知主体之前,已经提前进行了对对象的“人化世界”的第一次建构过程,也即先与客体进行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然后再进行着对象的认知建构过程。而以往的理论,将对象的第一次“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给忽略了。

人化世界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的“自在之物”与“印象”、老子的“有无”思想那里,再加入了现代系统论的思想和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的认识而来。它首先是一个实用的认识思想,而实用的实践过程就可以有不断发展的内容了。

我们可以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还原中反思我们认识现象的局限,但却无法还原其本质的,我们可以对现象进行理性的还原,但仍然是人逻辑思维加工的过程,属于“人化世界”的理性发展过程、内容; 尽管海德格尔也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但他走向了非理性化的方向。“人化世界”思想所承认的纯粹客观存在,是“人化世界”存在、建构和发展的基础,但它永远在人的认识内容、也就是“人化世界”之外,是人的认识在不断接近而无法达到的“自在之物”,但却使“人化世界”思想在正视现象时体现着理性的追求。

二、科学原理揭示“人化世界”的存在

在以前学习唯物主义观时,认为世界在没有人存在时,还是这样的星球、山川,鸟语花香,蓝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实这已经是把人的意识和观念加进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图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图景。

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认识到:客体所反射出的所有电磁波中,其相对集中的一定波长的可见电磁光波通过人的肉眼摄取、转换、传导而在大脑中反映成颜色。因此,颜色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长的光波与人的肉眼和意识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体系统与自然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颜色的美代表着人体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和谐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新的物质能量系统。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建构的一种新的物质能量世界。

同理,声音也如是。在表面时空中,可以说世界本没有颜色、声音,但光子和空气粒子波与人的存在和认识过程相互作用后,就形成了人所观察到的颜色、声音的过程和存在。构成了一个“声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对于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人们是看不见的,人的感观和意识将其反映成了“实体”,其内涵和状态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内容。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当我们挣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就应该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所认为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世界”。

这里,我已经提出了一个“人化世界”的概念,什么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成的包含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整体存在,这其中也包含了客体与人的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状态和意识建构内容,也包含了意识的主观发展过程。

如颜色,只有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人的主观也不能形成客体的颜色,而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转换,而被人的意识建构成颜色。所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和状态,是既不否认主观,又不否认客观的系统认识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分子向微观认识另外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们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状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

一个网友说道:“量子论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观测行为“干扰”了被观测对象电子的实际运动,电子运动实际上处于“量子态”(量子波),即电子运动实际上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是按照随机的“概率”运动着。在人通过感官和仪器对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那一瞬间,量子波的“波函数”塌缩了,在人的感官和仪器中“变”成了一种“实在”(某一形状的物体和电子波形)。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是因为在观测行为中,人、仪器和被观测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意识”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须选定某一观测对象并通过眼睛、仪器和被观测对象“连接”(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人化世界”,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下,共同构成的一个物质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物质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统思想在认识思想和过程中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包括认识过程共同构成认识系统,建构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思想所认识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客观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也如“物自体”。它永远在“人化世界”之外,不仅是构成“人化世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和“人化世界”不断拓展和进步的基础之一,也使人对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种敬畏和虚心的态度,并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物质、生命和人的更真实存在的愿望和追求。

三、唯物论不应回避的认识思想局限

依照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将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归纳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认识,是通过认识事物的物质、能量所体现出的信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存在状态的。

且不说人所能捕捉到的一个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经过人类的感官过虑、转换,并加入了人的意识的信息后,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因人的认识过程的系统确定性而变得不易察觉,从而使人将意识对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内容当作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原有信息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信息内容和组成部分。

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了唯物认识的逻辑悖论,从而发现了唯物认识思想的许多错误内容。

综合起来,由于受当时科学和认识的局限,唯物认识思想体现出的错误如下:

1、唯物论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 “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

2、唯物论将人对客体的反映当成了“镜像”的反映,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表明它们包含“建构”的反映,是不能割裂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内容。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

3、唯物论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的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

4、人的认识本来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感观参与,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但唯物论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意识建构过程来以建构反映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事物的反映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的存在内涵;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的世界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唯物本体论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无限的世界的存在内涵。试问:人能够不依赖于人的感观参与和意识建构过程去研究纯粹客观的本体世界吗?唯物论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是能割裂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纯粹客观的事物吗?

所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是难以成立的。错误的认识思想必然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导致这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都很贫乏。

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

四、“人化世界”的本体思想

相对于人的生命真实存在的世界是“人化世界”,包括相对于人的生命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全部整体,因为意识作为人生命的子系统而存在的。“人化世界”可以作为人的本体和认识论的本体,但却不是世界的本体,世界对于无数的生命和内涵而存在。

对于认识论的“人化世界”,还必须相对于意识的存在、建构而生成。因此,人只能认识有意识参与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的统一体的“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而无法认识到没有意识建构过程的世界内容,更无法认识到“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内容。

经过人的实践改造的事物(也就是“人化自然”)属于“人化世界”的内容,如汽车、计算机、工业品等;有意识参与所建构的认识内容属于“人化世界”内容,包括科学认识的对象、常识,如颜色、实体粒子等;没有意识建构的事物内容,是可能被意识所认识的内容,代表着认识的发展潜在,属于“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无意识参与建构的内容,但相对于人的生命真实存在的内容,如“自在之物”,尽管无法被人所认识,但仍属于相对于人的生命真实存在的世界中,也属于“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

光波的频率范围是连续的,但人能将其中一段建构成七色;空气的振动频率是连续的,但人能将其中一段建构成七音。人化世界经过人的高级的生命系统的建构,而不断建构成主客体相统一的高级的存在内容,不断发展着“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

人的认识内容是在本体的“人化世界”基础上由意识的参与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而继续建构而成的,属于建构、创新、创造的内容,而不是对本体的“人化世界”的“客观反映”。所以,不仅实践的过程是能动性的,而且人认识的内容也是能动性的,体现着建构、创造的内涵。

五、在“人化世界”中寻找主体

1、人们通过对象、现象寻找主体、寻找自我的存在。马克思将对象化的存在作为社会存在决定感性意识的依据和来源。在“人化世界”中,如何认识对象和主体,如何寻找更真实的主体呢?

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是人们在对象建构自己的认知存在内容和认知主体之前,已经提前进行了对象的“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也即先与客体进行呢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然后再进行着对象的认知建构过程。如“杯子”,唯物论在将“杯子”当作客观事物并作为主体的对象时,在此之前已经先进行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将一团量子力学中的基本粒子集合建构成了“实体的杯子”。而唯物论的客观对象是建立在对对象的“人化世界”建构的忽略基础上的,所以,才有“物质决定意识”的错误; 人在这样的“人化世界”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对象和认识的主体存在内容也都属于“人化世界”的内容和发展。

(2)人在“人化世界”的存在中感知对象,感知自身;人在“人化世界”的活动中感知社会,感知自身。

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和社会,也要首先成为“人化世界”中的社会和世界内容,才能作为对象而寻找到主体的相应存在内容。社会对于“人化世界”,如同自然对于“人化世界”一样,是通过“人化世界”中的社会和世界内容而存在、发展、作用的。

“人化世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建构的世界,它的主体是人,所以,“人化世界”就包含了认知主体和认识,包含了理性认知的任务和社会实践的任务。所以“从人所认识的世界内容的角度分解主体”,也应该包含了“生产生活、文化精神和全部生命活动的现实承担者”的因素。而且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可以从人所认识的世界内容的角度分解主体”,因为“人化世界”不仅包括了属人世界,还包括了辨证唯物论所认为的我们所认识到的客观事物。

(3)就对象而言,因为是在“人化世界”中的存在内容,因此,对象的内容就与主体的内容有极大的关系。主体的思维、思想、道德、知识等内容都会影响到所反映的对象的内容,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也即有什么样的主体内容,就体现出什么样的对象内容,这是本源;然后,反过来,有什么样的对象内容,人们就可再在反映出什么样的主体内容。

2、主体是可以不断进步的,那么怎么样寻找更真实的主体内容呢?

寻找主体,是比认识对象化还复杂得多的内容,也更困难。因为主体和对象同在我们身上,和我们合为一体,而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或者说根本就无法意识到。 人们需要通过对象来认识自己,而自己又被层层的因素所包围,成为了主体的一部分。

所以,找对象好找,从对象中找自己也好找,而难找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所隐藏的真我,难以从对象中显现出来,或者说,被忽略、隐藏在原本复杂的对象中了。而另一方面,对象中所包含的更复杂、深刻、丰富的因素,难以被主体所认识,这与主体的境界、内涵和存在的内容相辅相成。而从自身每意识到一层对象,就能去一层对象,而向更真实的主体前进了一步。

所以,佛说人身也是幻形,不断找自己的执著心,不断修去自己的执著心,不断剥去不属于自己的对象(而没有发现就一直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断向更真实的主体升华。

我认为,人内心修炼的过程,就是在寻找更真实主体的过程。人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看自己的心(主体)如何动,从而找到自己的执著心,也就找到了在现有自己身上那不属于自己的对象,而修去它,从而不断接近自己更真实的主体。这也是人与环境相联系的过程中,需要环境的对象化来暴露出自己身上的对象,从而不断去对象化。在不断接近自己更真实主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对象发现和去的越多,则环境能干扰自己的主体的因素就越少,也可以说是环境的对象化也就去得越多了。所以,古人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侧而目不瞬。”逐步达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复杂环境中,而心不动、心越空,而不断接近了更真实的主体了。

六、在人化世界中如何确立“客体”存在?

对人的主体而言,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意识本质是什么?也同认识物质是什么一样的困难的,迄今为止,科学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根源是什么?也没有认识到物质是什么?当然人并非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意识是什么,人就不可以有进行思维和反映。人如同相对的在成长中的婴儿和小孩,并不会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就不会利用自己的意识来思维和反映了。迄今为止,科学也对意识的产生也同样没有认识清楚。人们只能从科学和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证伪中,发现了自己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也发现了辩证唯物认识论中所提到的认识“客观事物”、”、“客观检验主观的实践”、“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没有实现过、实践过的。只是发现了人们的意识在不断的拓展着人化世界的内容和范畴。

对自己没有认识到的内容,就应该承认自己的浅薄和人的局限,而不应该不懂装懂,胡乱的定义它们没有认识到的物质、客观事物和意识的内涵。

1、 人们尽管只认识到了“人化世界”的事物内容,而人化世界对于人意识之外的客体,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科学不断发展、不断证伪的过程和实践中,对事物不断向微观粒子的深入的认识过程,对认识统一体的内容在不断的证伪、发展过程中,在启迪人的思维和理性以及逻辑推理指向,使理性所抽象出的哲学思想支持人们对认识过程的思考,而相信在人的认识之外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这是哲学的本体论思维和思想,属于哲学本体论的范畴,而不是认识论。

所以,科学发展的不断证伪的过程,指明了客体在哲学中的本体存在,同时,也证伪了辩证唯物认识论的对客体的客观反映的认识论思想。所以,“人化世界”思想区分了认识论和本体论的

2、从“人化世界”的认识内容如何推导出意识之外的客体存在?

辩证唯物论以前认为我们所看见的实体杯子是客观事物,而后科学从实体杯子、到分子、到原子、再到基本粒子的不断证伪的认识发展中,使得我们反思到,以前我们所认为的客观事物,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的人化世界的内容;同时,也是科学向着微观的不断证伪的认识过程,使得我们能够推测、思维到这样的不断证伪和建构人化世界的过程,表明着认识内容后面有一个客体存在。

如果只是单纯的一个“人化世界”内容,是推论不出“物自体”的,但是,科学对同一个客体(如实体杯子)从表面实体,到分子集合、原子集合、基本粒子集合的不同建构内容、不断的证伪内容和认识发展过程,就可以推出“物自体”的。

3、人们可以从第三方来确定有不依赖于第三者的客体存在。

如我看到那个桌子上有杯子,而第三人没有看到,使人们看到了第三者主体和客体的割裂状态。

所以,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在他人的意识之外,有不依赖于他的意识的客体存在,尽管他们和杯子都在我们所建构的人化世界内容中,我们对他人和杯子进行了人化世界的建构,但是,可以有第三方的相对参照了。

??但这个杯子和第三者却是同时存在于我的“人化世界”之中的,同时构成我的人化世界中的认识客体。我也不能用我“人化世界”的杯子内容作为第三者所面对的“客观事物”,而加到第三者的身上,而认为我“人化世界”中的杯子内涵相对于第三者来说就是“客观存在”。这是犯了主体的意识内容转移的错误。

4、哲学思维可以思维认识过程之外的存在范畴,尽管这样的这样的思维仍然属于“人化世界”的内容。但思维毕竟比认识过程更开放,能够超越认识而建立本体论,能够在本体论中确立认识之外的“物自体”、“空”、“无”等内涵和范畴的存在。

实证的认识过程、认识内容和思维是不同的。人们 除了有实证的内容之外,还有猜想、假说、哲学等范畴。哲学思维是可以反思认识过程和认识内容的。哲学思维中对人的认识之外的存在的思考并没有超出哲学的范围,也没有违反“人化世界”的思想。

七、认识对象的两重“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

1、 在认识过程中,人对客体进行了两重建构。第一重建构过程:先将作为客体的“物自体”在与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实体杯子”,也已经建构成了认识客体的“人化世界”了。??

第二重建构过程:人将“实体杯子”作为对象,而在进行体积、功能、材质、历史等的认识分析,并确立存在和成为寻找主体的对象内容。唯物论在忽略、无视第一重建构过程的基础上,单纯分析第二重建构中的对象与主体的关系,而得出物质决定意识的命题。??

所以,人们在通过对象建构自己的认知存在内容和认知主体之前,已经提前进行了对对象的“人化世界”的第一次建构过程,也即先与客体进行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然后再进行着对象的认知建构过程。而以往的理论,将对象的第一次“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给忽略了。

2、旧的理论认为实践是客观对主观思想的检验,所得到的是“客观真理”。

然而,我们现在仔细分析一下实践检验的过程,之中包含了认识的两次“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

当我用尺子去测量那个桌子有多长的实践时,在此测量内涵之前,我已经先和桌子及尺子进行了第一重“人化世界”的建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先将客体建构成了桌子和尺子的存在内容。然后在这样的“人化世界”中,再进行着人用尺子对桌子的测量、检验过程。

我的主观思想设想那个杯子可能是“红色”的,于是,我去看那个杯子,去进行看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我的先进行着对客体的第一重建构过程,将客体的那团能量先建构成“红色的杯子”;然后在这样的“人化世界”中,再进行第二重“人化世界”的建构过程:将所看到的“红色的杯子”与主体主观思想原先设想那个可能的“红色”的杯子进行比较、验证。所以,是“人化世界”中的存在事物与主观之间的检验。

八、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与“人化世界”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都有精湛的研究。他自1921年开始,就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由此探讨认识论问题。 1955年后,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数十年来积累了大量有关儿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资料,先后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对西方现代儿童心理学有相当广泛的影响;重复验证和著文介绍、讨论他的工作的心理学工作者颇多,看法却不尽相同。近年来,苏联心理学界对他的工作也十分注意,也有一些评论。

《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是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

在王宪钿 等译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的中译者序中介绍到:皮亚杰从心理的发生发展来解释认识的获得,特别是科学认识。他一再强调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他说:“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见本书第一章)。“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在第三章中,皮亚杰就这样来考查逻辑、数学和物理学的认识。他认为这些认识都同样是不断建构的产物。建构构成结构,结构对认识起着中介作用;结构不断地建构,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到更为复杂的结构,其建构过程则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对于物理学,他认为“物理学总是这样那样地与一些起结构作用的运演有关,而不仅与最后将要在预先给定的结构中去发现出来的有用的步骤有关。可以肯定,在被发现之前,客体就存在着,客观的结构本身也存在着”.

有的网友说“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想是相近的。我认为在认识内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建构的统一体上来说,是一致的,他的心理学的角度的建构认识的思想进一步证说明了“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的合理性。

“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上的认识是相同的。所着重的是“人化世界”是系统认识的思想,认为客体一个无限内涵的系统,而主体也是无限内涵的系统。客体的无限复杂的结构内涵是建构“人化世界”的认识内容的基础核前提之一,而主体的的无限复杂的结构内涵是主体能够不断学习、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发展、进行认识建构的基础和前提之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建构的认识结构无论怎么样体现着从低级结构到高级结构的不断建构过程,都远远低于客体和主体内部的原有存在内涵,而是建构了主客体相互作用后的新的认识系统:一个从低级结构到高级结构的不断建构过程过程和内容。

在人的认识没有构造出人体系统(这个无比复杂的主客体统一体)之前,人类的认识结构都远远低于主体和客体的原有结构。

九、科学发现的逻辑

欧几里德几何学,建立在五条公理的基础上,而公理是无法用辩证唯物认识论的“客观对主观的检验”来验证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建立在光速不变的基础上;

霍金以量子力学、相对论、热力学的熵和引力来推演黑洞内部的状态;

牛顿的经典力学,先设定刚体、质点、理想状态,而后建构经典力学的逻辑理论体系,而后再依照力学逻辑,设定各种物理条件,进行各种物理实验。

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和逻辑建立,规定了人能够进行的各种条件的选择,而后有相互作用的实践验证、实践过程,既服从于客体的存在,更服从于人建立的学科和逻辑内容。客体一直在那里存在着的,而是人的意识和理论建构,形成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某种实验方式,将世界建构成了我们的科学所发展的内容。

说明科学的发展和实践过程,都是意识建构在先,先建立理论框架、逻辑起点、逻辑演绎内容,而后在这个逻辑框架中,依照所设定的条件进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验过程,构成人化世界的科学发展内容。

??力的理论体系的发展,导致了工业化的社会活动模式。 而后,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又发展了能量、场、随机性的内容,罗素在当时已经发现,科学家现在尽量避免用力的概念来认识、分析了。

??所以,科学的发展,不是辩证唯物认识论所认为的发现“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人们先建构理论体系,而后在这样的理论体现中建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方式、内容和过程,而能够取得结果相近的可重复性内容和过程。而将统一的世界建构成了我们所认识的样子和内容。

?? ??

?? 在人化世界中认识的规律都有条件,也体现人们的生命局限和意识建构的局限,而条件依赖于人的创立的理论体体系和逻辑演绎的建构,而后在设定的条件、内容中进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有建构出具有可重复性内容的结果、认识,构成人化世界中的规律、定律。

?? 世界是多维统一的时空,依据人的生命存在的局限性,和人的意识建构反映的过程,而不可能直接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内容和规律的。所以,没有所谓的“客观规律”在那里等着唯物论去发现、去实践,而是人的思维发展后创新建构出来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确立的规律,是人们的生命和意识建构出来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内容,将世界建构成了我们所认识、所改变的样子。我们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证伪中,新的科学理论和体系,还在不断创新、建构中。都属于人化世界中的科学发展和规律。

所以,不仅实践是能动性的,人科学所认识的规律、内容也是创新、建构出来的,是能动性的。辩证唯物认识论以他们的“发现客观规律”的内容被动的认识思想(尽管他们也承认实践的能动性),制约着真实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建构科学体系的发展。

人们对一堆苹果的统计,可以用十进制来计数,还可以用二进制、八进制、16进制来统计,还可以采用“一小堆苹果”的模糊统计,客体没有变化,而人的意识内容和数据、数学公式在不断的变化,而构成不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内容,构成科学的可重复性内容。

计算机的主板上、CPU内部复杂的电路设计,使得电信号依照人们所设定的绝缘环境、路线、方式、顺序、时间,进行着各种复杂的通断过程,实践着人们编制的程序所规定的通断信号内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