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群文舞蹈 |
释义 | 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具有共性。专业舞蹈和群文舞蹈都有着同一个奋斗目标--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而人民群众则是两者共同的服务对象。同时,创作者本身都必须具备一般编导所应具有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在创作上都要经过从选材,构思到具体形象体现的编创过程,这些都是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在创作上的共同的艺术规律。 社会环境而今,舞蹈创作思想解放活跃,其作品创作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的趋向,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作为从事群文舞蹈的编导们,也理应不断更新创作观念,在创作实践中应力求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去努力创作出一些较高层次的,适应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佳作。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却不尽如人意,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少群文舞蹈编导尚未真切、深层的把握住群文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同时因缺乏自信又过分地依赖专业团体的编导,甚至迫于评奖的“荣誉压力”而产生包办代替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因而往往在创作中没能充分体现出群文舞蹈作品的艺术个性、特点,从而不仅相对地削弱了群文舞蹈原本植根于生活、植根于群众的固有优势,而且也影响了群文舞蹈干部在创作实践中的锻炼和提高。 区别群文舞蹈创作与专业舞蹈创作的区别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舞蹈则以它特殊的艺术手段和形式,生动而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从整体来看,专业舞蹈和群文舞蹈都有着同一个奋斗目标——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而人民群众则是两者共同的服务对象。同时,创作者本身都必须具备一般编导所应具有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在创作上都要经过从选材、构思到具体形象体现的编创过程,这些都是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在创作上的共同的艺术规律。 然而,由于专业舞蹈和群文舞蹈在创作中的某种实际的条件各不相同,就决定了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专业舞蹈的编导是以编导为职业,一般说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有较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同时,专业舞蹈演员一般都经过专业技能的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表演能力,这就为专业舞蹈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二度创作条件。我们知道,在舞蹈创作中,为体现作品的主题,把舞蹈推向高潮,某些舞蹈作品的作者往往在编舞中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与主题相符合的技艺性动作,这是一种艺术手段,而这种手段往往只适用于专业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能力;再则,专业舞蹈团体在舞美、服装、灯光、效果等各方面都具备相应的专业人才,以及配备相对充裕的所需的演出物资,因此,对于编导的创作意图,能够在较少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下,使作品得到艺术完美的体现,这些都是由于专业艺术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然而,群文舞蹈由于它的前提是群众,其宗旨首先要符合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它的创作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群众性。换言之,群文舞蹈的开展其首要的着眼点在于向群众普及舞蹈文化,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最终达到满足群众对舞蹈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在工作性质上与专业舞蹈的显著区别。正因如此,群文舞蹈是群众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己为主体,以自愿参加社会活动的方式进行自娱、自乐、自教的文化活动,其作品创作理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新时代的节律;它的取材与表现手法也应优先采用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必须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要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和参与,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要求,从而完成它自身的艺术使命。 再则,作为群文舞蹈表演者,不可能具备与专业演员同等的形体素质,作为群文舞蹈编导要充分地估计和了解这一点,必须根据演员的实际条件进行编导,方能取得成效。一般说,除个别其自身舞蹈素质和条件比较突出的之外,倘若要求业余演员像专业演员那样施展高难度的技巧来表现舞蹈,那么,往往会弄巧成拙。如以群文舞蹈的佳作《担鲜藕》与专业舞蹈创作的精品《雀之灵》作一对比:《担鲜藕》在编创中虽然没有一个高难技巧动作,但由于恰当地采用了拟人化的生活动作变形与夸张的手法,却使人耳目一新;同时通过其演员娴熟而自然的形象动作的表现与纯朴的情感流露,深深地感染了观众,使人们在欣赏时不是把注意力放到演员的动作技巧上,而是将自己溶入演员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之中,从而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而《雀之灵》则充分体现了专业舞蹈的创作与表演的个性特点,它凭借表演者得天独厚的肢体条件,准确娴熟的驾驭高难度的技巧,细致入微的内在感情,丝丝入扣的将傣族舞蹈韵律和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来而令人赞叹不已。试想,如果不考虑专业舞蹈创作与群文舞蹈创作各自的个性和特点,让《担鲜藕》的演员力不从心地去表演《雀之灵》,能有如此的艺术感染力吗?反之,让《雀之灵》的演员去表演《担鲜藕》也未必能达到质朴、自然而散发出浓郁生活气息的表演效果吧?由此可见,群文舞蹈的创作应坚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应遵循自己的创作规律,必须牢牢地建立在自己的根基上,突出地表现群众性这一特性。应该明确,一个优秀舞蹈作品审美价值的能量,不只是看有无高难的技巧动作,其中应包括内涵意义、形式美感、生活的深度等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有创作者生活独特发现的独创的艺术表现方法,从而达到审美者所需求的艺术期待。 独特特点有独特个性的舞蹈才有艺术生命力 任何种类的文艺创作其艺术作品的独特艺术个性的形成,除了与它表现的客观对象有一定的关系之外,与作者主观的思想和艺术修养也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发现生活的思想敏锐性和概括生活的艺术表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但是,作为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和深厚群众基础的群文舞蹈,一切从群众出发应是创作的核心和根基,包括群众对舞蹈的审美意识,因而群文舞蹈编导则不能孤芳自赏一意孤行,必须在充分考虑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前提下,把握住作品的个性呈示,要着意调整自己的创作观念,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又具有普及性和社会适应性。 纵观历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和“群星奖”评比参赛的舞蹈节目,大多来源于生活,有质朴、纯真、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舞蹈《老火靓汤》、《山野小曲》等。这些舞蹈之所以能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它所呈示的“土味儿”和别致的风格和韵律,皆因植根于特定地区的生活土壤油然而生,同时,又由于作者能够真实而又艺术地表现了这种特定的生活,所以才形成了这些群文舞蹈作品自身的十分鲜明的独特个性。 因此,群文舞蹈编导要创作出优秀作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吸取养料,而且要根据群众的审美心理去艺术地表现群众的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群文舞蹈作品。 发展方向走自己的路才是群文舞蹈发展的方向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见,群文舞蹈创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走自己的路。因此,群文舞蹈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指导思想,必须要对群文舞蹈的本质特征、个性特点、社会功能等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同时,在创作中要时刻具有强烈的“群文意识”,要想着自己的“生产环境”、“生产工具”和“用户”,并要对发展群文舞蹈确立坚定的信心,通过实践从艺术上踏踏实实的去探索渐进,达到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符合于群文舞蹈发展规律的创作之路。 诚然,群文舞蹈编导们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能因此而误解为排斥向专业舞蹈编导学习,专业舞蹈编导的专业知识及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始终值得群文舞蹈编导虚心的学习和借鉴。而且为了适应当今群众对舞蹈审美的新需求,还应进一步开阔艺术视野,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创新,并能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前提下,去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群文舞蹈新品种、新样式。 为此,有关文化领导和业务指导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关于群文舞蹈人才的培养,采取更为有力的战略措施,以确保浙江拥有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群文舞蹈编导队伍,这样才能真正贯彻群文舞蹈创作的方向。也惟有如此,才能将浙江的群文舞蹈作品向更高艺术层次推进;也才能保持浙江自80年代开创的,来之不易的群文舞蹈创作持续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总之,只要群文舞蹈编导们能够坚持走自己的路,与时代脉搏同律动,与广大群众共呼吸,在艺术实践中明确择定群文舞蹈创作的价值取向,以面向群众,面向基层,作为创作的根,作为服务的宗旨,那样,群文舞蹈就一定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一步地繁荣和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