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全真教
释义

全真教是王重阳于金初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创立。属道教,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并且对中国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有很大的影响。

中文名:全真教

创始年代:宋代

创始人:王重阳

代表人物:全真七子

全真教简介

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後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道教教派,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派。金初创立。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籙﹐不事黄白之术。

全真道认为清静无为乃修道之本﹐除情去欲﹐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存真﹐识心见性。该派注重修炼“性命”﹐认为“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气神相结﹐谓之神仙”。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并忍耻含垢﹐苦己利人﹐戒杀戒色﹐节饮食﹐少睡眠。《金莲正宗记》称该教“以柔弱谦下为表﹐以清静虚无为内﹐以九还七返(按指炼内丹──引者)为实﹐以千变万化为权”。王重阳死後﹐其弟子马钰等七人分别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继续传道﹐创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见北七真)﹐但教旨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元太祖十五至十八年(1220~1223)间﹐丘处机应诏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受到礼遇﹐命其掌管道教﹐在各地大建宫观﹐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在发展中﹐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宣传“老子化胡”之说﹐引起僧人不满﹐而导致元宪宗八年(1258)的僧道大辩论。结果全真道失败。宪宗诏令全真道归还侵占的寺院200馀处﹐又令道士落发﹐焚毁《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僧道再次进行辩论﹐全真道又以失败告终﹐诏令除《道德经》外﹐其他道经尽行焚毁﹐全真道遭到沉重打击。元成宗时﹐禁令渐松﹐全真道又见恢复。明代朝廷重视正一道﹐全真道相对削弱。入清以後更为衰落。

现存全真道的早期史料较多﹐《正统道藏》收有王重阳以及北七真的著作﹐教史有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李道谦的《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甘水仙源录》等。但後期的史料较少。清人陈铭珪的《长春道教源流》和今人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对全真道的历史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

全真教是后期道教最大的派别之一,元代以来与正一派一起延续至今。全真教三教合一的思想非常鲜明,这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真教仿效佛教禅宗,不立文字,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反对符箓与黄白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教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道观,不得蓄妻室,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这一点和正一道很不相同。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金初,后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而成。大派一直流传至今。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

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正隆四年(1159),声称于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曾居终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去山东传教,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这期间,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创立全真道。

全真教的兴衰

全真道建立后的相当长段时间内,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统治阶级的支持,保持着向上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又保持着清楚的传承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在金元时期,经历了王嚞、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十数代掌教的传承。它整个发展的历史,大略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初传时期

全真道从初建至金末,是初传时期。王嚞经过多年努力,于大定七年(1167)把教派建立起来之后,于大定十年死于从山东返回陕西的途中。马钰嗣教,七大弟子分别在秦、翼、鲁、豫等地修炼、传教,而以马钰所活动的关陕一带为传播中心。尹志平《北游语录》称,马钰掌教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所谓无为,指全真道的个人内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从事个人修炼,而不以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发展教徒,营造宫观。此时期他们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的生活。但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此时与金廷上层统治者也无直接关系,组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丘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

《北游语录》称刘处玄遵行的教旨是“无为、有为相半”,至邱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所谓有为,即指创观收徒活动。在此时期,他们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收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宫观。从而引起了金廷的重视。大定二十七年,王处一被召至京,世宗问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邱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又召王处一。王抵京时,世宗驾崩,章宗即位命王处一为世宗设醮冥福。皇帝的一再征召问道,抬高了全真道士的身价,促进了全真道的发展。元好问《紫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道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1190),金廷“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虽以惑众乱民”为由,下令“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但一直未能遏制其发展,以致“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之后,全真道组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组织基础。

(二)鼎盛时期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鼎盛局面的积极推动者为邱处机,转变的契机则是成吉思汗对他的召见。在金世宗、章宗两朝(1161~1208),经过刘处玄、邱处机的努力,全真道在民间已拥有了较大势力,金贞皊二年(1214),邱处机又应山东驸马都尉之请,出而招安杨安儿的起义军。于是邱处机及其全真道,成为蒙古、金、南宋三方交相争取的对象,在金贞皊、兴定(1213~1221)年间,三方先后派遣使臣征召邱处机。邱处机审时度势,鉴于金王朝行将灭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兴未艾,乃作出:却金使,谢宋聘,独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决定。他不辞年届七十三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之苦,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登上征途,经历两年多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到来慰勉有加,亲自两三次召见并作长谈。邱处机对其所问为治之方及长生久视之道,皆作了仔细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礼敬,尊称其为“邱神仙”。当他于1223年请准东归时,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

1224年邱处机返抵燕京,被请住大天长观(后改名长春宫),他顿时身价百倍,成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所居长春宫从此成为全真道活动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邱处机乃不失时机地着手全真道的大发展工作。实际上,他早在西觐东归途中,即大约在1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夜宿盖里泊(抚州之丰利县境内)时,就语其随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心。”

故在此后,全真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

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从邱处机住长春宫起,一直持续到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间。在这三十余年里,到底建了多少宫观,收了多少门徒,现已难于详考。仅就《顺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统志》所记之宫观作粗略统计,燕京及其附近地区即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真道宫观,又皆属邱处机至李志常掌教期间所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区,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据邱处机“立观度人”的意旨,先后在河北的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化度道流称是”。刘志源也在大名路“建宫立观,亦二百余所”,“度门弟子三千余人”。赵志源也在河北“大名、磁、相之间,度学者凡数百人,立庵观十有余所”。李志远则在河南卫州胙城等地建立庵观。又其次,在山东、山西地区,张志渊在山东“主东平郓城白云观,度弟子千余人,庵观称是”。潘德冲则在山西芮城县建了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纯阳万寿宫,俗称永乐宫。宋德方利用在山西平阳编《道藏》的机会,“犹假余力,即莱州神山开九阳洞及建立宫观,自燕至,凡四十余区”。薛知微也“度门弟子数百人”,“立观度人于河东云、应”之间。再次,在陕西、甘肃地区,于善庆(后改名志道)根据邱处机的安排,长期活动于陕西陇县、凤翔一带,“诣门求度为道士者数百人,俱立观院于凤翔、汧、陇之间”。綦志远在李志常掌教期间,提点陕西教事,曾“度门弟子数百人,建立宫观二十余所”。冯志亨在尹志平嗣教后之庚子年(1240),随志平去陕西改葬王嚞的路途中,“自燕至秦三千余里,凡经过道家宫观,废者兴之,缺者完之,至百余所”。在邱处机的‘立观度人‘的号召下,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道的宫观、弟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称:

“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真观记》称:“自邱往赴龙廷之召,……自是而后,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

1228年安葬邱处机,和1241年会葬王嚞,可说是对全真道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据载,安葬邱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会葬王嚞时,“时陕右虽甫定,犹为边鄙重地,经理及会葬者,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不仅如此,据《尹宗师碑铭》记载,当尹志平于1236年,去陕西营建祖庭时,“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不久,在去云中化度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经太行山,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陉,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集。”这些描写,难免夸大,但全真道及其首领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当是事实。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却引起元统治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显的袒佛立场,使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击。全真道发展的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三)南北归宗时期

自元宪宗八年(1258),全真道在《化胡经》斗争中失败以后,处境十分困难,教徒的发展受到限制,斋醮被禁止举行。中经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四人相继掌教,一直处于发展的低谷。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始宣布大弛禁:“梗其道者(指权臣相哥)除之,取其业者(被僧人侵占的宫观)还之”,方使全真道从艰难处境中解脱出来。

全真道的发展尽管有低谷,但并没有停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实现了南北统一,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传的条件,当然也为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的机会。据现在所知,最早进入黄河以南传道的全真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陕西郃阳人。“师乔潜道及潘清容。博学多闻。后居武当山,十年不火食。”于中统甲子(1264)逝世。⒅乔潜道是马钰弟子,吉志通即是马钰之再传。推其居武当山的时间,当在元宪宗时。比吉志通稍晚,武当山又有鲁大宥和汪真常相继成为全真道士,此后全真弟子日众,武当山遂成为全真道的重要据点。继武当山之后,全真道继续南传至苏、浙、闽、赣等地区,如居江苏仪征的李道纯(或谓居凤阳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鹤、黄公望,居浙江黄岩委羽山的赵与庆,活动于江西、福建一带的金志扬、桂心渊,以及活动于江西、浙江、福建一带的李珏至陈致虚一系等。他们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道者。

全真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与全真道)增加了接触的机会。由此经过接触,彼此认同,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归全真道的愿望。为了使二宗合为一宗,必须对二宗原来各自尊祀的祖师传系作必要的调整,使之合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祖师系统,以便合宗后共同崇祀。这是二宗合并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这过程中,陈致虚是积极的推动者,他根据二宗已有的成说,在《金丹大要》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了如下的祖师系统:

这种安排,显然是抬高了北宗,降低了南宗,但在当时元室已封王玄甫、钟离权、吕岩、刘海蟾、王嚞等为“真君”、“帝君”的条件下,这是最好的安排,故终被双方所接受,完成了二宗的合并。时间大约在元代中后期。全真道除合并南宗以外,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与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道的禁令以后,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获得过的褒封。他们在此褒封宠遇下,都相继由清静恬淡之士变为道士官僚。他们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为之设计的远离尘嚣的茅庵,而是置诸京城的雕梁画栋的豪华宫室。平时所为,除为皇室建斋祈福外,则是忙于与通显豪家相往还。陈垣先生称全真道上层的这种变化为“末流之贵盛”。上层贵盛了,教务随之却退步了。前期人才济济的景象不存在了,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那股朝气不见了,渐显出衰老的暮气来。

(四)衰落时期

入明以后,全真道步入衰落时期。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丧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施政策的原因。明太祖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出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的意向。后来的实际作法确是如此。朱元璋及其继任者召见的大多是正一天师及其门徒,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全真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道首领并不住在白云观,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况下,全真道分裂为诸多小派进行独自的活动,其正宗为“七真派”。即宗邱处机的龙门派,宗刘处玄的随山派,宗潭处端的南无派,宗马钰的遇仙派,宗王处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记载也较多,其余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龙门派经王常月之中兴,龙门派更盛于其他各派。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张三丰所传的支派,万历间陆西星所传内丹东派,清嘉、道间李西月所传内丹西派,盖皆属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经繁衍,在明清时期,又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两系),每派均有取名排辈用字。派系分衍愈多,并不表明道教的强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全真教的特点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释、道三家,不时有头面人物出来打此旗帜,以推行其学说。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处机《磻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对此二字有过多种解释,或谓使“真性”保全,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后者是全真道创建者们十分强调的。

他们以“忍辱含垢”为“真功”的重要内容,但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则引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但有争竞,便同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他们以“苦己利人”为“真行”,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行生活。他们又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这是对道教传统的积功累行的修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为首务。马钰入道的《立誓状文》也以“遵依国法为先”。总之,在教制、教规、内丹修炼方面,无不汲取儒、释。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是比其他旧派道教更为鲜明的特征。

成仙证真的信仰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全真道放弃肉体不死的信念,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虽与旧道教相区别,但却与佛教追求的“涅”相近似。实际上他们所谓的真性,或叫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于佛教。

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们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王嚞及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言论。邱处机斥肉体为“臭皮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气,使作还同傀儡。”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王嚞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邱处机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

全真道还援引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宣称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死,得到阳神解脱。谭处端称“一念不生,则脱生死”。

邱处机称“一念无生即自由”。王嚞进一步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似的。

先性后命的内丹学说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术为“天上大道”。他们的内丹术渊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嚞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邱处机称:“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炼气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说该派内丹功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其《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首领从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的基本路线出发,有时又宣扬一种以性兼命的丹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录》称,做清净心地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李道纯《中和集》卷二《试金石》分所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之顿法。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也分丹法为顿、渐二乘,称直接修性者为顿法。很显然,全真道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禅宗影响很深的结果,故牧常晁称之为“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破的。

森严的教制教规

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他们为了贯彻成仙证真的信仰,曾经大力破斥肉体和人生;同样,为了实现出家、建立宫观制度,又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称家庭为“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出家修道。王嚞曰:“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如勿结前头苦。”“莫骋儿群,休夸女队,与公便是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还儿女从前债”。谭处端云:“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世冤仇”,将“这冤亲系脚绳儿一刀两断。”所以马钰宣称“家”、“道”不能两全,应该及早觉悟,“莫待丰都追帖至,早归物外住云庵”。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邱处机“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

全真道初期,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丘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王重阳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这时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难实行。但是宫观的管理制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王嚞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全真七子

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因其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宋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他们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

“全真七子”在金庸小说中被艺术化了,《射雕英雄传》后的附录,也不详尽。

马钰

马钰,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汉扶波将军援之后,本扶风人,五代兵乱迁宁海。世业儒,祖觉,字翠叟,至孝,通五经,父师扬,字希贤。仪观修伟,沉静有度量,以孝义称。母孕梦麻姑赐丹一粒吞之,觉而分瑞,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生。师儿时常颂乘云驾鹤之语,及长为儒而不思进取。大定十年七月马丹阳祖师与乡人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师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吃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后重阳师自终南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既食瓜即从蒂而食,问其故曰:“甘从苦中来。”问从何处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马祖默念言:“予从前所有醉中人扶之语,何以得知。”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后马丹阳师从重阳祖师,得祖师九转还丹功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转还丹之诀)。后来马祖居东亭,墙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师从环汲水以沃之复活。因作异术记。芝阳道友崔公,阅其文疑其过情。遂于四月移竹两丛,松一株于全真庵以移植,不时枝叶皆黄萎。崔启师曰:“此竹松可活否?”师答诗云:“窗外不惟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门人于知一,去其黄叶,以涤面水溉之,不旬日荣茂如初(甘泉润物,变朽回春)。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赠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后改动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

谭长真

谭长真,名玉字伯玉后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乃王重阳祖师所授之也。世为宁海人,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凡,六岁偶坠井,其家人急救之,则安坐乃上出之,无所伤。世宗大定七年闻王重阳祖师在马丹阳家。径往乞备门弟子。得到重阳祖师四句真言诗一首而契身于道(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后谭祖东游抵阳武县北,夜见北斗交换,星如车轮。及呼道众观之,其星尚如鸡卵,动摇不定。久之复故,师念圣号甚勤。卫州淇门镇石孔里问师持念之故。师云:“众亦宜念,今岁当有大水之灾。众莫之省,是年河决……”后九年于黄县卢山延真观悟道成真(卫州变化,坐十载以成真)。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赠长真云水蕴德真人。后改动为长真凝神玄静蕴德真君。

刘长生

刘长生,名处玄,字通妙,长生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七年七月生于东莱之武官庄。其先九世,孝友相继。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旌其门闾特免本郡诸役……母王氏夜梦白衣翁平出西南指之,有玉树而四枝各有一金叶。令取其一曰:“他日异人,意将取之。”叶自坠于手,视之则金蝉飞起而复投于口中,翁失所在。十月三日师乃生,是夜紫气二道,从太基山横贯其家,师自幼而孤,事母以孝闻。金世宗九年春于邻居壁间人所不及处得二颂,其墨尚濡。末句云:“武官养性真仙人,须作长生不死人。”是年九月,王重阳祖师与其徒马丹阳、长真自东而来,师与母但往参谒祖师,一见之问:“汝解壁间语否?”师不言,四人相视而笑,正所谓“目击道存之妙也”。又言王重阳祖师爱其殷勤,美其专精,顾其神采之不群。乃叹之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故赐之诗曰:“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例先曹。明榔相唤知予意,濯出洪波万丈高。”是年刘二十三岁(壁间墨迹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异)。后刘师居洛阳市中土地庙,不语三年。俄迁城东云溪洞,徒众日集,忽指地云:“中有井三。”凿之二丈余得,下贯源泉。人问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师指庵右冯氏园曰:“此吾身后之缘。四十年后园之松柏死,炁水西流其地,当不售而得之。”乃磨一碑埋于中。后果应验(三井有多生之记,一时著显化之功)。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后改动为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

丘处机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世为显姓。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自幼好学不娶。金熙宗大定六年,师甫十九居昆嵛山间,闻重阳师于宁海全真庵即往师焉。后 来,邱祖曾在蟠西河积功磨性经历了六年,龙门洞内又坐了七年的真功(蟠西六年,龙门七载),圆满得道,被皇帝赐予敕书虎符,管领天下道教(道功备而名闻时主,丹符锡而掌握神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赐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后改动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是为龙门派祖师。

王处一

王处一,宁海东牟人,玉阳其号也。金熙宗皇统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周氏夜梦红霞绕身惊寤。是日乃生。甫七岁,尝气绝仆地,移时方苏。母惊问:“汝何为而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师因悟生死之理。少年时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于盘石之上,呼之使来,预言,他日必扬名帝阙,为道教宗主。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应。世宗大定八年在文登牛仙山居,人告以王重阳祖师到,即谒全真庵请为门弟子。次年迁居查山云光洞,王重阳掷伞二百里传书,依伞上“全阳子”三字而封之(石上谈玄,空中飞盖)。后遨游齐鲁,大著神异,度人驱鬼,起死回生。金主诏赴,九问九答,大副宸衷,隆礼有加。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遇妒嫉,赐以鸠饮之,乃归。入池不死,发尽脱落,不能受冠。归后丁巳年四月二十二日飞升。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人。后于武宗时加封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俗称仑山王祖,留传仑山派。

郝大通

郝大通,字太古,山东宁海人,广宁其号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初名璘,号恬然。世为宦族。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尘修真之志,好读易,晓卜筮。梦神人示以周易秘义。由是洞晓阴阳律历卜巫术。厌纷华而乐淡薄,隐德于卜筮之中。后“遂行至岐山,遇神人复授以易之大义。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世宗大定三年,遇重阳祖师于宁海州,背坐于石,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祖曰:“君何不回头?”郝忽惊异!遂拜为师。翌日晚于朝元观付以二词。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终,遂弃家寻师,八月三日从祖师。入昆仑烟霞洞请列门弟子中而求法焉,受道真诀。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讲演,远近来听者常数百人,有人问答歌诗,周易参同演说图象(卦图斯演,至道大成)。晚年又写了《太古集》一书,以卦图叙述得道成仙的秘诀(早穷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诀)。后乃成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后武宗时加封为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世称华山郝祖,流传华山派。

孙不二

孙不二,号清净散人。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幼女也。金太祖天辅二年戊戌春,母梦七鹤舞于亭,一鹤渐入怀,觉而有娠,至己亥正月五日乃生。孙姑性慧聪明,温和慈善,柔淑贞懿之态,严于礼法,挺乎自然。长适马丹阳,克尽妇道,生三子。因夫拜重阳祖为师,筑全真庵学道。重阳祖欲度仙姑,乃显神通:如大醉径造内宅,卧于孙姑寝室,孙姑责其非礼!怒锁房门,使仆呼夫归。告之。丹阳曰:“师与我谈道,不离己席,岂是有事?”及开锁,见室已空,同往道舍,见师正浓睡!于是孙姑竟加笃信,遂亦拜重阳祖为师;师授以天符云箓秘诀。夫妻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后孙仙姑从风仙姑居洛阳下清宫之风仙洞乞食度日,垢面蓬头,以秽污而远世魔。内修仙道,外隐仙迹,七年乃成(清净散人,探玄得道)。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一日沐浴更衣,跏趺而逝,奄然而化,香风散漫,瑞气氤氲,竟日不散。时丹阳居宁海环堵中,俄闻仙乐骇空,仰而视之,见仙姑乘彩云而过,仙童玉女旌节仪仗拥导前后,府而告丹阳:“吾先归蓬岛侍君也。(蓬莱仙路,亿劫独持)”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大元至元已已正月褒赐清净渊真顺德真人。后元世祖时敕封为清净渊真玄虚顺化元君。俗称清净孙祖,流传清净派。

“布袍竹笠冒暑东来”、“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乞食度日,垢面蓬头”:这些该当是七真们的真实写照吧?能有金阙陈情、玉炉焚香的庄华,亦有蓬头垢面乞食度日的困窘,然均能以平常心安然处之,不碍修仙之志:的确是祖师风范。小说上对他们的再造,不违反其基本的经历与性格。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年),始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少时醉心武学,后经吕洞宾传道度化,遂摈弃妻子儿女,学道成仙,创立了全真教,被尊为重阳帝君。

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全真教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

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收弟子7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

其死后三年间,全真道传教范围波及关中、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分,遍于社会上下各阶层。在组织上、理论上为全真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即重阳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

道教分南北两派,南派为旧教,称为正乙派,北派即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王重阳修道十一年,主要在山东宁海一带传教,共收入门弟子七位,号封“全真七子”。分别为长春子邱处机、丹阳子马钰、清真散人孙不二、长真子谭处机、长生子刘处玄、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其时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派在元朝倍受恩典,从而使道教也倍受尊崇,道教曾被封为国教。因而,金元年间,新道教全真教备受推崇,道观遍及大江南北。

历任掌门

王重阳:王重阳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也不信白日飞升之说。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修心,务必除情去欲,达到心地清静,则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马钰: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赠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丹阳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遇仙派,简称遇仙派。 马丹阳继承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弟子极多,著名者十人,弟子李守宁为元初四大高道之一。 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

丘处机:是全真道掌教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今属山东)人。曾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前往西域雪山,应其“有长生之药否”之问时,答以“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敬天爱民之本”“清心寡欲为要”,并以戒杀、清心寡欲等养生之理劝喻太祖。太祖深深折服,并予虎符及玺书赠之。后定居北京,建白云观,卒葬后殿中,墓今尚存。养生专著有《摄生消息论》一卷等。

谭处端:元世祖至元六年赠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为“北七真”之一。号长真真人。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南无派,简称南无派。谭处端师事王重阳,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道,同时关注儒家伦理,认为“忠孝仁慈胜出家”,他略微修改了马丹阳出家修行的理论,认为在家也可以修行,这一修改,使此后全真道更适合民情而得到迅速发展。谭处端有《云水集》传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尹志平:尹志平掌教后,元统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太宗四年(1232),窝阔台南征还燕京,志平迎见于顺天,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长春宫。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劳问,赐道经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黄箓醮事。九月,达平阳(今山西临汾),命宋德方率众编纂《大元玄都宝藏》,志平为之请旨并筹措经费。同年,为尊显其祖师,又去陕西兴复佑德、云台二观,太平、宗圣、太一、华清四宫,以翼祖庭。“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太宗八年秋,奉旨试经云中,度千人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经太行,山间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积”。以上所记,难免有所夸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时期,全真道的影响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观碑》云:“长春真人应召之后,大阐门庭,室中之席不虚,户外之屦常满。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大宗师,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届七十,将教事付李志常,而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赐“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又赐金冠法服。宪宗元年(1251)春逝世。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甚多,结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为其平时与弟子讲道之言论。其中多勉励弟子忍让谦恭、苦己利人、行善远恶、积行累功之语。告诫弟子于教门兴盛之际,尤须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他认为圣人设教,是为诱人为善,修道者唯有积行累功,克己济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为无多益而不为,见小恶为无甚伤而不去。”他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连当时人所共慕之掌教职位,亦持谦让态度。当邱处机居长春宫,四方请谒不绝之时,以“我无功德”,不敢享此供奉为辞,而退隐于僻处;当邱处机逝世,遗命其继任掌教时,则欲绝迹远遁,只因众人敦请,始勉从之;当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为辞,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这在元代“二教”(指佛、道——引者注)设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驺从甚都,前诃后殿,行人辟易,视都刺史、郡太守无辨”之时,尤为难得。

李志常:李志常掌教期间,不少士大夫因金亡之后流离失所,或沦为贱隶,或冻饿街头。李志常则“委曲招延,饭于斋堂,日数十人。或者厌其烦,公(指李志常——引者注)不恤也”。其中不少人因此去儒为道。此举深得士大夫们的称赞,王恽说:“全真教倡于重阳王尊师,道行于邱仙翁(指邱处机——引者注),逮真常李公,体含妙用,动应玄机,通明中正,价重一时,可谓成全光大矣!”李志常掌教十八年,全真道仍方兴未艾。但到晚年,因佛道矛盾激化,宪宗五年爆发了关于《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之争,全真道在辩论中失败,被勒令焚毁道经,全真道遭到严重打击,其鼎盛局面从此结束;李志常在感到屈辱与愤懑中,于次年六月将教事付张志敬后去世。中统二年(1261),追赠“真常上德宣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封“真常妙应显文弘济大真人”。

著作有《又玄集》二十卷,已佚。《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该书对研究我国西北和西亚史地以及中外交通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道观

白云观

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二里许,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自元以降,久为全真“第一丛全真教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同时,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着国内外大批信徒和游人。

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故墟。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刘九霄《再修天长观》记,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建此观。今白云观的老君坐像为当时所制石刻。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京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兵火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为庆贺殿宇落成,观内举行了三天三夜大道场,金世宗率百官大内臣前来观礼,并赐名曰:“十方大天长观”,并命当时著名道士阁德源为本观主持。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著名道士孙道明住持十方天长观观事,曾于此编修《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皇太后病危,命请设“普天大醮”七昼夜于本观。一月后,皇太后病愈,遂在观之西地,建丁卯瑞圣殿以奉太后本命之神。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长观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建成后,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祐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初邱长春真人自雪山东归,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至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盘山栖云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舍馆又焕然一新。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长春真人羽化于此,同年,成吉思汗谕旨改称为“长春宫”。次年,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

元末,连年争战,长春宫原殿宇日渐衰圯,后重修工程改以处顺堂为中心展开,明初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尊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保护文物的古迹,一九五六年、一九八一年先后两次资助道教界修葺白云观,恢复宫观建置和古代建筑风貌。整修后的各处殿宇壮丽巍峨,顿复旧观,年深失修的全真祖庭重现第一丛林之气象。往昔白云观为京华名胜之一,文人诗客,多来游赏。今日重光,更添轮奂,当兴信徒之瞻礼,舒游人之情怀。国家将白云观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北京市又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观

长春观坐落在武昌大东门,西依黄鹤楼,东邻洪山宝塔,环境优美。据说,过去这一带青松满山,因而被人们称之为“松岛”。相传,老子曾应弟子之请,至庐埠会五老,赴江南鄂城未居,而西入全真教长松之岛。所谓“长松之岛”,即指此地。

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时,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来此筑观修道,因其号长春,後人遂称该观为“长春观”。自此以後,“江楚名区,道子云集”,长春观成为湖北最著名的道教丛林,屋宇千间,道友万数,香火辉煌。清咸丰元年(1851年),长春观毁於太平天国之战。同治三年(1864年),全真龙门派第十六代宗师何合春从武当山来到此地,广结善缘,四处化募,终於又按明代风格重修了长春观。

由此可见,长春观与长春子,可以说有必不可分的关系。“文革”期间,长春观被机关占用,年久失修,殿宇颓残。1982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以后,归还道众管理,近年来地方政府的资助下,多次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已焕然一新。

今天的长春观,不仅是全国道教十方丛林之一,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宫观,也是武汉市道教协会驻地,同时还是武汉市区一个重点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接待大量自海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

烟霞洞

烟霞洞,位于昆嵛山西北隅,由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室呈椭圆形,深7米,高3米,洞壁上刻全真教“ 烟霞洞”三个大字。洞内供奉着“七真人”雕像。洞外,峰峦环抱,壑谷幽邃,杉柞掩映,危岩矗立,石径回绕,逶迤多姿,奇秀壮观。每当阴霾天气,山头白云缭绕,滴翠浮青,云海如浪,烟雾缭绕,并时有霞光出现,或明或暗,宛若烟霞缥缈,景色奇绝。古人诗云“青天重叠水潺,闻到此处别有天。洞里仙人何处去,烟霞风景自年年”。此洞僻静清幽,背山傍水,藏风聚气,历来成为道人居士潜心修炼、讲道阐玄之处。金大定七年(1167),咸阳道士王重阳自终南山云游东下,聚徒讲道于烟霞洞中,并收丘处机等七个弟子,号称“北七真人”,以此为中心,在宁海(牟平)、文登、莱州等地传道,创立了道教中的一个新的宗派——全真派。烟霞洞即成为创立教派的“洞天福地”。“七真人”中以丘处机最为有名,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为国师,尊为“神仙”,成为统领全国道教的一代宗师,使全真教得以在全国盛行。烟霞洞,神清观是全真教的祖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道教宗奉的圣地。如今,金庸武打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七子”石雕像、铜碑、圣旨碑、丹井、“七真”墓保护完好。

永乐宫

永乐宫,位于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我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原来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镇永乐镇,出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

永乐宫内,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永乐宫原名为“大纯阳万寿宫”,因建于芮城县西南二十余公里的永乐镇,因而被称为永乐宫。纯阳者,唐代道士吕洞宾之道号也,因吕洞宾是永乐镇人,唐代即在此地兴建了吕公祠,这就是永乐宫的前身。

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龙虎殿,也就是无极门,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

三清殿是永乐宫最为宏伟的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三清殿又被称为无极之殿,源于道教以“三清”为“无极至上”的缘故。三清殿雄伟壮观,殿顶的琉璃制品制作精美,色泽鲜丽,光洁如新,殿脊两端的鸱吻作巨龙盘旋之势,形态优美自如,据说高达三米之巨。纯阳殿里供奉着吕洞宾,重阳殿里供奉着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和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因为道教内部严格的等级观念,它们与无极殿的规模有着明显的差别。永乐宫三大殿均是元代建筑的佳作,是研究宋、元建筑结构演变过程的重要的实物例证。

比永乐宫的建筑更为珍贵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杰出的壁画艺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是无极殿内的《朝元图》,它的作者是元代河南画家马君祥及其弟子们。

永乐“大纯阳万寿宫”,即后来的永乐宫,因是吕洞宾和王重阳的修炼地,所以被全真教视为祖庭之一。永乐宫中的重阳殿就是供奉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殿堂,殿中壁面描写了王重阳一生的事迹,精妙多彩,不愧传神之笔。

全真教掌教继承人

以下是全真教掌教继承人(从《射雕英雄传》开始)

马钰、丘处机、尹志平(新版《神雕侠侣》中改称甄志丙)、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等。

而《神雕侠侣》中杨过先师赵志敬则为小说中的虚构人物。

全真教武功(小说)

剑法类:全真剑法、同归剑法、七星七绝剑法

拳掌类:三花聚顶掌、北斗七星拳、昊天掌、全真长拳、降龙十八转掌(“降龙十八掌”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射雕英雄传》里面由丐帮所传,而是道教内部所传。不叫“降龙十八掌”,而是“降龙十八转掌”。)

轻功类:金雁功、全真身法

内功:全真心法、先天功

阵法:天罡北斗阵(不仅仅小说,确实存在,又称“北斗七星阵”)

扩展阅读:

1

中国大百科全书

2

关公文化网:http://www.guanlaoye.com/article.asp?unid=91

3

慧光网:http://www.hogo.com.cn/dierkt1/tushu/shediaoyingxiongzhuan/042.htm

4

爱酷客:http://club.ikuke.com/Group/UserGroup/e4591b0d-b711-4c9e-8e98-bd4385c64df3/Article/f2f6403f-e587-4e7e-ae6f-cdd62d27afa2/

5

白云观:http://www.bjbyg.com.cn/main.aspx

6

咸阳人:http://www.xyren.cn/Article.asp?articleid=40679

7

全真教漫谈:http://bbs.nankai.edu.cn/prime/3/0005_14.htm

8

http://baike.baidu.com/view/446247.htm

开放分类:
宗教道教流派全真教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42次
最近更新:2012-04-22
创建者:重阳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