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三村 |
释义 | 泉三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东南部,距县城6.5公里。是泉溪自然村中的两个行政村之一。据清《(嘉庆)武义县志》载:该地有泉水,清流绕村,春夏不竭,故名泉溪。古设南五庄,1928年设泉溪里,1946年为集贤乡。1950年建泉溪村,属曲湖乡。1956年成立朝阳农业社。1958年建立泉溪大队,属国庆人民公社泉溪管理区。1961年分为泉二、泉三两个大队,属泉溪人民公社。1985年分别建立行政村。现属泉溪镇。泉溪为镇(乡)人民政府驻地。泉三村有343户、670人。耕地552亩。泉三村历为传统农业地区,以种粮为主,粮桑畜并举,综合经营。 三姓为主村民姓氏以洪、徐、尤3姓为主,当地称为三保份。以后增加陈姓及其他姓氏。其中洪姓与武阳镇下王 宅村洪姓为同一宗族,据《 洪氏宗谱》载:始祖洪熏为五代南唐崇文馆直学士,至孙洪章仁迁徙武义以来,曾出进士多名,被誉 为金武巨族。泉溪洪姓香火庙前至今仍保存明、清时代建的旗杆石。 粮桑基地1949年 以来,通过互助合作,改善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收入水平低。从70年代初开始,党支部 书记刘忠心带领村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挖建扬水井与电灌机埠一座,先后筑机耕路1700米,开水沟2000 多米(其中1500米已做成水泥沟),并在乡镇统一组织下在大塘下畈实施丰产方与吨粮田工程建设。大力 推广杂交稻,实行科学种田,使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方向发展,粮食年亩产由1978年的610公斤提高到1992年 884公斤。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5万公斤以上,是武义县粮食重点产区之一。种粮大户骆望春,1991年开始 承包粮田34亩,年产粮2.1万公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1.27万公斤,1991年获武义县好来西早稻高产竞赛 优胜奖。 同时根据村区黄土丘陵与溪滩地多的优势,积极发展桑、茶、果等经济作物,至1992年 ,已发展桑园100亩,年养蚕326张,产茧10.8吨,是武义县蚕茧重点产区之一。茶园70亩,年产茶叶15.5 吨,并新辟果园43亩,杉木林80亩。 村民还积极饲养生猪、灰鹅等家畜家禽。1992年全村生猪饲养 量981头,家禽年末存栏7860只。1972年,曾由猪场改办菌种场,发展蘑菇生产。近年又改栽培香菇, 1992年产干菇1.8万袋。 1992年,全村农业总收入98.79万元,比1978年增长8倍;人均收入860元 ,比1989年增长7倍。 工业发展泉三村原来没有工业基础,但民间有能工巧匠。村民赵汝棋,就曾首创木制独轮车、人造脚踏车等。 从80年代初开始,刘忠心带头创办铸钢厂,三年后停办。1992年又续办,主要产品为球磨机配件,年产值 60万元。此外,还兴办了饲料加工厂、制茶厂、榨油厂、食品加工厂、粮食加工厂等企业,至1992年底, 共有村办企业3家,户办企业4家。镇办武义县丝厂,也在村区内。 为了开拓新的工业领域,1993年初由 党支部书记何舍荣、村委会主任陈龙岳牵头,集资30多万元,与武阳服装厂联合筹办武义李皇制衣厂,招 进职工70多名,购进高速平缝机67台,日本进口套结机、锁眼机各一台,以及裁剪、拷边、包缝、园领、 钉扣 等各种设备共14台套。1月筹建,3月投产,首批生产出口运动服1000套。 新贸易市场泉三村所在的泉溪地处 武义南部要冲。明正德元年(1506)已建有泉溪集市。整个村庄沿街而建,店铺栉毗。民国期间设过里、 镇。1982年,村里在公路旁划出土地6亩多,兴建新贸易市场。一处是综合市场,占地2370平方米;另一 处是农副产品市场,占地2285平方米。农历每旬五、十日为集市日,1992年成交额350万元。 村党支 部、村委会为民办实事。近几年投资8万多元,使老街道550米与道边水沟800米全部浇上水泥,对全村生 活用电全部整修改线,并架设了农用电线,每户均装上自来水。并积极抓好 计划生育,加强治安管理,推广卫生改厕等,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990年,被命名为武义县文明村。 名胜古迹巩氏庭院遗址。据1928年《武川曲湖巩氏谱》颜绍渊序载:考巩氏鼻祖讳庭芝,字德秀,号山堂,东 平须城人也,宋建炎间避金寇渡而南卜居婺武之曲湖。而曲湖乃泉溪之别名。巩庭芝少时受业于名儒刘安 世,迁居武义后邀朱熹、吕祖谦、陈亮等人在明招寺讲学。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官至太中大夫,主 管台州崇道观。其子巩湘,孙巩丰、巩荣均中进士。据传,当年巩庭芝先在泉溪马宅巷修宅居住,庭园面 积1000平方米,至今仍保留前后花园、八角塘、八角亭、八角井遗址遗物。巩氏后代繁衍在泉溪附近的巩 宅村。 李忠定祠。祀宋赠太师谥忠定李纲,俗呼李皇庙。据《宋史》载:李 纲,福建邵武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宣和七年(1125)任太常寺少卿、尚书右丞。他力主抗金 ,劝阻南迁,并亲自率军击退金兵,保卫开封。宋高宗接位后,任为宰相,后受排斥。著有《论语详说》 、《靖康传信录》、《建炎时政记》等。据传李皇庙为巩庭芝所建,原庙占地800平方米,三进三厅,现 已改建粮站。1993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由泉三村牵头举行李纲公游春庙会,远近一万多人参加活动,并准 备择地重建李皇庙,作为名胜旅游资源开发。李纲后代繁衍在武义县与缙云县交界的夏加畈村,至今为李 氏第三十一代孙。 尤姓大屋。俗称十 八间头,为清朝末年徽州人尤李双所建,占地2000多平方米,三进三厅十八间(加附房共三十多间),建 筑宏伟坚固,当时名尤乾兴店号,经营粮食、酒肉生意。50年代初为中共清溪区委驻所,后改建粮库,现 为李皇制衣厂厂址。 此外,村区尚有无相寺,元至元八年(1271)建,现为泉溪中心小学校址。 灯会灯会是泉三村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日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甘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兴。 旧时迎龙灯,程序繁琐讲究,禁忌尤多。扎制龙头之竹,必须“偷”。其“偷”法,察准适 用竹后, 至夜集人砍之。砍毕,于竹根处放上红包,鸣炮而去。新制的龙头板和桥灯板“偷”法亦然。被偷者领取红包,不管补偿如何,引为吉利,从不责怪。龙头经精心扎糊和彩绘完毕,用两方小红纸障目,待迎灯之日,行“出位”仪式将龙头抬至厅堂,案上供奉五谷、糖果、糕点,由道士“请龙神”后,才启去小红纸,曰 “开眼”。尔后,村人香烛朝拜。迎龙灯者须火浴净身,然后扛灯桥,放火炮“出门”至旷场,使全村灯桥相接,整条龙、灯齐全,才出发上本保殿,意为会诸神。村坊越大,灯桥越多,灯队就越长。再后,按俗定路线游龙。游龙时,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盘,上置香炉的蝴香者,次为挑“火炮担”、“蜡烛担”者,再次为扛“双头锣”及“虎头牌”者,后才是龙头。高擎鱼、虾、蟹散灯的孩童无禁无拘,可占执香之前,可伴灯桥之侧,亦可随龙之尾,谓“巨龙出游,虾兵蟹将开路、护驾”,龙灯游田野,称 “踏青”、“察麦”。人众路窄,不免踩坏麦苗,然无人责怪。游龙时,要“跳灯”、“团灯”。 庙会泉三村各地,旧时庙会众多,尤以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大帝庙、会最盛。届时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络绎不绝,商贾云集,百货陈杂,除举行午迎佛”等俗定仪式外,还有表演“迎大旗”、“三十六行”、“翻九楼”、“迎台阁”、“演大戏”等娱乐活动。“所谓好淫伺是也。一会之兴,有烟火,有戏班,且多至十余”(光绪《泉三村县志》),庙会之盛可见一斑。现时,各地庙会活动仍经常举行,但封建迷信活动已基本废除,为演戏、放电影、迎龙灯、游艺、展览等活动所替代。庙会多被改造成娱乐活动会、物质交流会和文化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