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曲艺之乡 |
释义 | 湖北省天门市湖北省天门市2010年12月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天门市“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1年经国家文化部组织评审,天门市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挖掘和传承,市委、市政府把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为打造天门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将天门曲艺、花鼓戏作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主要内容,并列入了 “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几年来,天门曲艺、花鼓戏的发展取得辉煌成绩,花鼓戏、渔鼓、皮影戏、民歌等民间艺术项目,被群众普遍熟知和认同,并享有盛誉。天门说唱《石磉磴还田》、戏曲《心灵的密码》,大型花鼓戏《茶缘》等精品多次在全国、全省文艺比赛和行业文艺汇演中获奖。2010年,我市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今年8月,我市和彭市镇均荣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天门地处江汉平原,文化底蕴丰厚,艺术表演形式和流派繁多,然而,最具地方特色还是曲艺。 “天门曲艺”种类较多,历史悠久,富地方特色,其演唱风格和表现手法自成流派,主要曲种有天沔小曲、天门渔鼓、天门歌腔、天门说唱、三棒鼓、莲花落、道情、碟子小曲、天门善书等。这些曲种大多发源于明清时期,最早的在宋代。其曲艺音乐旋律优美,曲调丰富,演唱不拘一格,表演形式轻快活泼,富于变化。散发出鲜明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天门曲艺”音乐元素取材于民间小调,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其中碟子、莲湘、三棒鼓更是天门市独有的曲艺表演形式。2002年,天门渔鼓《一口咬定》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2005年,天门说唱《还田风波》参加湖北省曲艺百花书会评比获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天门说唱《石磉磴还田》、戏曲小品《心灵的密码》参加湖北省第十届“楚天群星奖”评奖,荣获金奖和银奖。2007年,小品《虾缘》获湖北省“春满楚天”春节联欢晚会原创节目一等奖。2008年,天门说唱《秸梗把关》获第十一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天门渔鼓《王大妈养鸡》获得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 此外,天门市还编撰出版《天门曲艺戏曲音乐选粹》(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题写书名)、《天门曲艺作品集》(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题写书名)和《江汉曲艺研究》等书,修改完善皮影戏《南泠品水》。在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天门班开设曲艺课程和碟子、莲厢、三棒鼓课程,并将天门渔鼓、碟子小曲、天门三棒鼓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提高江汉曲艺在全国的知名度。 资料链接 天沔小曲 又名碟子小曲,亦称“内河小曲”。由“襄河”(即“汉水”)流域的天门、沔阳、汉阳、潜江一带的“俚歌俗曲”嬗变而来。流传于江汉平原,其中尤以天门、仙桃最为流行,故别称为“天沔小曲”。因天门、沔阳是古“云梦泽”腹地,洪水泛滥,每遇水灾,百姓外出逃荒,敲碟子、唱小曲便成了人们外出谋生的一种手段。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不论稻场、街头、院落、茶楼酒肆均可表演。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二人或多人演唱。所演唱的曲牌多为江汉平原的俚歌俗曲。 天门说唱 亦称天门锣鼓说唱,是流行于天门及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新品种,产生于一九七五年。在演唱形式上,一般为甲乙二人演唱(一男一女或两男),也可由一人演唱。二人演唱时,甲站立左边兼打鼓(书鼓由鼓架支撑)、击镲(用小京镲横置于鼓架左侧)、敲锣(挂于鼓架右侧),乙站立右边手持“三星”(用铜铃、铛锣、马锣由铁架支撑组成,亦称“星得皇”)相配合。表演时,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句式结构无严格要求,但语言要求用方言土语,并大致押韵,说白、唱词要形象生动、风趣诙谐、通俗易懂。伴奏一般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二胡、洋琴、琵琶、竹笛等,有的增加大提琴。近来也有加用电声和铜管乐器的。 天门渔鼓 传产生于清嘉庆年间。过去的渔鼓演唱形式主要是沿街卖唱,茶楼座唱和红白喜事赶酒。有单口唱、对口唱和唱皮影戏三种演唱形式。天门渔鼓是盛行于天门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渔鼓,起源于唐代,俗称“道情”或“道情筒子腔”。流转至今的渔鼓曲牌中,即有《道士腔》、《还魂腔》、《观音调》等。天门渔鼓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可溯到乾嘉“盛世”。天门渔鼓曲目有《武松赶会》、《拷棚案》、《包公案》。现在天门渔鼓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与皮影配合,为皮影戏伴唱。 三棒鼓 亦三根铜钱棍。传唐时已有,当时叫三杖鼓,由一人颈挂扁鼓,手轮三根小木仗,三杖轮次击鼓,并以一杖轮流抛掷空中。边舞边击边唱。唱词多为三五一七句,即各句字数为五、五、七、五。传到湖北天门后,融入当地花灯锣鼓、田歌等,边舞边唱,有的甚至融武术、杂耍、魔术于其间,花样很多,因而流布很广,有的还传到国外。据《天门县志》记载:同治年间,天门艺人陈登洲携儿带女靠唱渔鼓,打三棒鼓到了乌克兰一带。欧洲其它一些国家也有天门华侨当时靠打花鼓到国外谋生的。 河南省南阳市1997年10月2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南阳市为“中国曲艺之乡”。南阳曲艺源远流长,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刻下了最早的说唱艺术痕迹。宋元时,南阳说唱艺术已很盛行。被称为中原曲艺之首的大调曲子(又称鼓子曲)即源自元曲散曲中的北曲。今存曲目千篇以上,曲牌180多个。目前中国现有的300多个曲种,大半花开南阳盆地,被戏剧大师田汉赞之为“中原瑰宝”。南阳曲艺除了独具特色的大调曲子、三弦书、槐书、鼓儿词、锣鼓曲、蛤蚂嗡、桐柏渔鼓、莲花落、乱弹外,还有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快书、快板书、小品、故事、相声等。 南阳作为“曲艺之乡”有三多:一是曲目多。传唱曲(书)目总数为2700多篇(部)。二是艺人多。全市各县、市、区都有说唱团、曲艺队或曲艺组,加上众多的业余“曲友”,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曲艺队伍。三是曲艺作家多。以兰建堂、阎天民、李文武等为首的全国、全省知名曲艺作家,大都辛勤笔耕,活跃曲坛,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曾赋诗道:“南阳书曲昔时聆,二十年来魂梦中。清音妙语歌盛世,卧龙今又变飞龙。” 四川省岳池县四川省曲协接到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文件通知,同意授予四川省岳池县为“中国曲艺之乡”,这也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 近年来,岳池县提出了建设“农家文化名县”的奋斗目标,并将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列为了建设农家文化名县的重要内容,县财政每年投入大笔资金支持曲艺事业发展,各部门和乡镇曲艺工作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都有较好落实。与此同时,该县已初步建有曲艺特色乡镇6个、曲艺特色社区4个、曲艺特色学校1所。到2009年,该县还力争新发展曲艺社区10个、曲艺乡镇10个、曲艺学校10所,培育曲艺大户达到100户、曲艺表演人才达到1000名。 今年4月,四川省文联、省曲协的领导和专家到岳池调研,当得知岳池曲艺的良好发展状况时,不禁惊叹:岳池曲艺品种之繁,艺人之多,影响之广,实属全省罕见。6月,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领导和专家来到岳池就“中国曲艺之乡”申报工作进行验收时,也对岳池曲艺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据悉,岳池县初步定于11月举行隆重的“中国曲艺之乡”授牌仪式,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将亲自为该县授牌。 资料 岳池曲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岳池人民在生活劳作的同时,自编自乐,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从自娱自乐到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到如今,该县尚能创作和演出扬琴、竹琴、盘子、清音、古筝弹唱、荷叶、花鼓、车灯、连厢、金钱板、快板、评书、双簧、谐剧、方言、相声、相书(口技)、莲花落、三句半、曲剧等20余种形式的曲艺节目,有民间职业演出团体22个,除岳池曲协直管的民间艺术团留县承担各项宣传演出任务外,其余团体常年在外巡回演出,足迹踏遍全国各地。他们常常将曲艺与杂技、气功、木偶、皮影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给当地的群众送去无尽的欢乐,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除职业演出团队外,全县还有40多个乡镇、社区组建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坚持开展自娱自乐的曲艺演唱活动,参与者达2000多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