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区永欣 |
释义 | 区永欣,1939年7月生,广东番禺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等职。1993年获广东省政府授“省名中医”称号。他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教学42年,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血液、消化、呼吸等疑难杂病。 1939年7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任)。历任该校基础部主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副主任,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并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擅长治疗血液、消化、呼吸疾病和疑难杂病。 其研究课题“卫气病理生理研究”1996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执教内经、中医基础及中医理论研究等课程33年,领导该学科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使内经教学走出古籍框架。主编或指导编写教材5门;组织创建实验室,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开创文献整理—临床验证—实验论证的内经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博士11名。主编或参编著作6本,其中《中医大辞典》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近40篇。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1993年获国务院学位办评定的博土生导师。历任该校基础部主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副总编等职,广东省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美中国医学研究会学术顾问等职。1993年获省政府授省名中医称号。他从事中医理论教学、研究和临床43年,从1943年任教至今,一直坚守于基础教学岗位,先后主讲中基,内经两门基础课及研究生应用基础课两门,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擅长血液、消化、呼吸和疑难杂病。研究方向:中西医理论、方法及实践环节的差异。主持卫气病理生理研究等课题,近十年在国家一级杂志发表论文28篇。他组织和领导本学科的教学改革,创建中医基础实验室,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教材5门,培养硕士生12名,博士生20名,1999年被评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区教授从1975年起主编中医辞典系列工具书共10门,至1995年《中医大辞典》出版,并参与《中医大百科全书》、《医学百科全书》、《实用医学辞典》、《中医学新编》等重要工具书的编撰,早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省级成果二等奖2项。1985年及1997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荣誉证书。1996年他主持的卫气的病理生理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医大辞典》分别于1997年获部级二等奖(第二)及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他组织和领导的“内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获2000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从1989年起区教授受邀赴美国、香港等地学术交流15次,做专题讲座26场。 名师心得 本人申报材料高校教龄43年,实际上早在大学三年级时(1959年冬),已被校方聘为内经实习助教,每月领取津贴25元,条件是既要完成本科六年规定的课程、实习和下乡巡回医疗,又要每周两个下午在教研室办公,两个晚上为低年级上辅导课,由此铸成我毕生从事基础教学的命运。61~63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实习期间,利用晚上到急诊科实习,整整当了8个月急诊医生,常规化验也由实习医生取样后自己在化验室完成。就是这样,由我诊断并向市防疫局申报了当年广州市第一例副霍乱和第一例白喉病例。回首往事,我最大的心得是:人必须在实践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 我的教学生涯中,兼任了不少学术研究和编辑工作,但在自己主编或副主编的14部著作,多半是署名本校名义编撰的,其中发行量均超过40万册的《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学新编》和《中医名词术语选释》,都是在第二版或第三版时才署上自己姓名的。1984年起,大学命我办《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任常务副总编,主持组稿、审稿事宜。直到现在,我仍兼《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按理说发表文章是较便捷的事,可在20多年中,我在《学报》只发表过6篇文章,其中两篇还是以编辑部或评论员的名义发表的。我自己的文章,大部分都投到其他杂志去了。我体会到无论当教授还是当编辑,定要心甘情愿地“为他人作嫁衣裳”。 1989年上半年,我被公派赴美进修考察。5月20日,加州中医针灸师联合会邀请我在林肯大学礼堂举行“中医学的疾病观”大型报告会〔论文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年第二期〕。但时逢乱局,上午九点当我们的车队将抵达该校时,被聚集在该校对面的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前的大量示威人群挡住了。据当地人讲,这是近百年来华人最大规模的集会。面对如此事态,主持人要求我们取消报告会,被我严正拒绝了。我在报告会上作了简短声明:“我是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良知,绝不会在中国境外议论自己的国家;我是访问学者,我只同大家讨论学术问题。”声明引起了热烈的掌声。报告会比原定时间还延长了半个小时,从上午九点半到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提问也颇踊跃。虽然到会比预期的300人少了近半数,但将我校的校友吸引到报告会来了,而且得到湾区六家华文大报的正面报道。6月中旬,我提前结束为期半年的考察进修,回国后还是被这件事牵扯上了。据说有人从电视上,认出我在领事馆前的人潮中,从车中出来的画面,被审查在所难免。在弄清楚真相后,校党委安排我向全校师生做了访美报告会,作为事件后的正面教育。籍此,我面对全校师生倾诉了心声:在我的生涯中,从幼年起经历抗战沦陷、解放战争、解放后的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公社化、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开门办学……迎来改革开放,历尽风风雨雨,可我作为一个无党派人士,是怎样过来的呢?这一切我没有置之度外,但我坚持做人的道德底线:永远不忘祖国的培养,不忘人民的哺育,永远不出卖自己的良知。所以,无论顺境或逆境,我还是执著地干着自己所热爱的中医专业工作。 名师寄语 我们每年都会遇到许多评审、检查、评估或论证的活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校开展1999~2002年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一是评估方案目的明确,指标具体,可操可量;二是过程紧凑有序,将全校所有部门,全体师生员工发动起来,人人投入,积极参与;三是自建校几十年来,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彻底的、全面的改善;四是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教学质量与效果显著提高。这也是我们执教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事啊!中医学步入正规的高等教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办学的标准和经验还不成熟,因此应把握机遇,以此方案为准绳,继续在大学城新校区进行下去! ——摘自区永欣教授在2004年大学专家库座谈会上的发言 名师名言 《黄帝内经》从天地自然的演进及物质的本源认识生命,探讨人的生存和疾病的道理,这就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这个道理符合自然规律,成为中医学术生存的依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实践,积淀为辨证论治的临床体系,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但是,中医学所发现的规律及其理论、方法和经验,是以中国文化及其逻辑思维、语言文字为载体,这就是特色。 ——摘自区永欣教授在七年制学术节专题报告“中医的科学原理及《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讲稿 所属学科、学校简介 区永欣教授,1957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59年成为学校的培师对象,63年毕业留校任教工作至今,辛勤地在基础教育岗位工作了43年。任助教、住院医生14年,77年起历任讲师、主治医师、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副总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等职,90年升教授,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3年获广东省政府省名中医称号,同年获国务院学位办评定博士生导师,97年受聘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99年受聘中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委统战部党外高知联谊会成员,广东省政协第五至第八届委员。 区教授忠诚祖国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职守,虽身兼不少行政和学术职务,但至今未脱离教学岗位。在双肩挑的1975至1996年间,平均每年完成教学任务160学时,先后主讲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两门基础课程,并开设了《中医病机学》、《中医环保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保健美容学》、《内经理论应用基础研究》等五门选修课,编写了相应教材。近10年他以带研究生及在研究生班任课为主,但仍每学期利用晚上时间为本科生班开设讲座,参加他们的学术活动,并参与附院的实习带教,先后培养研究生32名,深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区教授以督导专家的身份,参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全过程,对本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师教案、多媒体应用及课堂教学评估、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深入调研,为本校建优达标及建优后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稳定与提高,付出了长期努力。他主持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改革及系列课程建设,历时14年。1985年第一届教师节被评定为广东省高教先进工作者,97年他离开行政管理岗位后,又再次被评为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2000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区教授出身中医世家,热爱中医药事业,矢志不移。他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都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要与现代科学交融互补,与时俱进。60~70年代,他先后参与附院病房和急症室开办,多次在顺德创建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的临床科研基地,从70年代起,他与邓铁涛、欧明、林建德4人代表本校与中医研究院合作,组织全国11家中医学院,进行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系统整理研究,至1995年《中医大辞典》出版,历时25年,同期他参与了《中医大百科全书》、《医学百科全书》、《实用医学辞典》、《中医学新编》等工具书的编撰,为中医学术的基础建设作出了贡献,先后获国家出版局颁发荣誉证书,97年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他组建了中医基础实验室建设,开展中医理论的实验论证,主持卫气病理生理研究院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等奖(排名第一)。 区永欣教授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血液、消化、呼吸和疑难疾病的治疗。倡古方活用,治人与医病相结合;探讨中西医原理和方法的差异,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长期从事《内经》、中基及中医理论研究等的教学工作,领导本学科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使《内经》教学走出传统框架,是我校《内经》教学改革的开拓者。1985年组织创建《内经》实验室,开展中基理论实验研究,开创了文献整理椓俅惭橹?实验论证的《内经》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编《中医大辞典》、《卫气病理生理研究》、《琼玉膏的药理、药效及其制剂流程研究》等专著3部,主编教材5部,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及国家新闻出版署荣誉证书,1996年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步奖2项。发表了《发扬内经学术,开拓中医环保医学》、《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心理与健康》等论文35篇。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顾 问:高思华 区永欣 王庆其 赵明山 迟华基 烟建华 张登本 邱幸凡 熊继柏 主任委员:翟双庆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键 王平 王小平 苏颖 鞠宝兆 黎敬波 贺娟 邢玉瑞 周国琪 周发祥 秘书长:贺娟 副秘书长:张新渝 王玉兴 纪立金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键 ( 安徽中医学院) 王平 (湖北中医学院) 王小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苏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 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 黎敬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周国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 周发祥 (河南中医学院) 张新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唐雪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纪立金 (福建中医学院) 王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齐南 (江西中医学院) 吴润秋 (湖南中医学院) 王玉兴 (天津中医药大学) 郑红斌 (浙江中医药大学) 穆俊霞 (山西中医学院) 赵博 (贵阳中医学院)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 王志红 教研室主任(云南中医学院) 丁彰炫 (韩国庆熙大学) 委员: 翟双庆 教授 博导 (北京中医药大学) 贺娟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金光亮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曾风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会南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周杰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 王键 教授 博导( 安徽中医学院) 沈津湛 副教授 ( 安徽中医学院) 王平 教授 博导(湖北中医学院) 王进 教授 (湖北中医学院) 陈刚 副教授 (湖北中医学院) 邢玉瑞 教授 博导 (陕西中医学院) 孙理军 教授 博导 (陕西中医学院) 张景明 副教授 (陕西中医学院) 雷瑗琳 副主任医 (西安市中医医院) 周国琪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晓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苏颖 教授 (长春中医药大学) 张焱 副教授 (长春中医药大学) 鞠宝兆 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张明雪 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谷峰 副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徐月英 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黎敬波 教授 博导(广州中医药大学) 古继红 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杨运高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小平 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 鲁明源 副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丁元庆 主任医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宋艾云 副主任医 (山东临沂人民医院) 吕慧青 副主任医 (青岛市中医院) 周发祥 教授 (河南中医学院) 张明利 副主任医 (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所) 司富春 教授 (河南中医学院) 蒋应时 教授 (广西中医学院) 张新渝 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陈钢 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周宜 副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唐雪梅 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 郁斌 副主任医 ( 江苏省中医院) 纪立金 教授 (福建中医学院) 申秀云 教授 (福建中医学院) 魏仲南 主任医 (福建中医学院二附院) 李学麟 主任医 (福建中医学院附院) 余天泰 主任医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王菲 教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铁男 教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张志武 副主任医 ((黑龙江中医药学校) 齐南 教授 (江西中医学院) 刘凯军 副教授(江西中医学院) 吴润秋 教授 (湖南中医药大学) 赵建新 副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 王玉兴 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 于铁成 教授 博导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云刚 教授 (内蒙古医学院) 王滨 教授 (内蒙古医学院) 郑红斌 教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 王建康 主任医 ( 宁波市中医院) 钱荣江 主任医 (浙江宁海县中医医院) 王芳 主任医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 穆俊霞 教授(山西中医学院) 陶功定 教授 (山西中医学院) 尤舒彻 教授 (山西中医学院) 赵博 教授 (贵阳中医学院) 倪祥惠 副教授 (贵阳中医学院) 王志红 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 徐志明 副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 陈阳 副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静 教授 (新疆自治区中医院) 孙立亭 (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丁彰炫 教授 (韩国庆熙大学) 上述名单背景:2009年7月20日上午8:00,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内经高层论坛开幕式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各中医院校的领导、老师、临床医生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贺娟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孙永章,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马骥、副校长康廷国,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健,山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陶功定,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以及内经界老专家李德新教授、赵明山教授、区永欣教授、迟华基教授、熊继柏教授、关洪全教授等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孙永章宣布当选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新当选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翟双庆进行了讲话,强调了发展内经学的重要性;区永欣教授作为顾问代表也讲了话,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最后高思华校长进行的总结发言,对《黄帝内经》研究的重要性、本次成立大会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原 著: 首 版: 1997年8月1日 新 版: 1999年3月1日 主 编: 王洪图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页 数: 2793页 中图分类: R221 印 刷: 人民印刷厂 开 本: 16K ISBN编号: 7200028142 发 行: 北京出版社 定 价: 500元 编 委: 王庆其张六通 钱超尘 黄自元 鲁兆麟 詹海洪 翟双庆 熊继柏王力杰 区永欣 冯明清 朱玉栋 孙桐 李国卿 李林默 李炳文 李清霞 张士卿 张作记 张登本 邱幸凡段成林 段光周 迟华基 赵明山 杨宝琴 郑家铿 烟建华 顼祺 郭春德 黄颖 曾昭明 韩星光 韩葆贤 谭一松 小曾户洋 岛田隆司 袁国栋 书目: 第一编 《黄帝内经》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 第一章 《黄帝内经》书名含义解法 第二章 《黄帝内经》传本、注释及校勘训诂研究 第三章 《黄帝内经》词义研究 第四章 《黄帝内经》音韵研究 第五章 《黄帝内经》修辞研究 第六章 《黄帝内经》语法研究 第二编 《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 第一章 唐代以前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三章 明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四章 清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五章 近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六章 黄帝内经》在日本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编 《黄帝内经》理论研究 第一章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研究 第二章 阴阳五行研究 第三章 藏象研究 第四章 经络研究 第五章 病因病机研究 第六章 诊法研究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研究 第八章 刺灸研究 第九章 摄生研究 第十章 运气研究 第四编 《黄帝内经》病证与临床研究 第一章 病证概论 第二章 六淫病证 第三章 形体病证 第四章 脏腑病证 第五章 妇人病证 第六章 官窍病证 第七章 疮痈病证 第八章 《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专题研究 第五编 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与实验研究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与哲学 第二章 《黄帝内经》与天文历法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与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学 第四章 《黄帝内经》与时间医学 第五章 《黄帝内经》与社会医学及《黄帝内经》的教育思想研究 第六章 《黄帝内经》与医学心理学 第七章 《黄帝内经》体质学说研究 第八章 《黄帝内经》与数学 第九章 《黄帝内经》与信息论 第十章 《黄帝内经》与控制论 第十一章 《黄帝内经》与系统论 第十二章 《黄帝内经》与生物全息律 第十三章 《黄帝内经》阴阳气血的实验研究 第十四章 藏象的实验研究 第十五章 经络的现代研究 第十六章 《黄帝内经》脉诊的多学科研究 第十七章 《黄帝内经》多不额头研究展望 第六编 《黄帝内经》近代校释珍本辑录 素问识·综概 素问绍识·序 素问灵枢韵读 内经辩言 释骨 素问札记 校为 校余偶识 舒艺室续笔·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后 素问王冰注校 儆季文钞·内经素问 素问校勘记 灵枢校勘记 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 四库提要辨证·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 四库提要辨证·灵枢经十二卷(旧题黄帝) 读素问臆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黄帝素问、灵枢经 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 第七编 《黄帝内经》研究文献汇编 第一部分 中国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 第二部分 日本国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 第三部分 195C~1990年中国公开发行期刊杂志所载研究《黄帝内经》的论文索引 第四部分 日本国和韩国研究《黄帝内经》的论文索引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既是中医学的第一经典,为业医者必读之书,同时它又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学科的知识定藏。自其问世至今两千余年,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从医学、哲学、历史、语言、文字、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生物、社会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仅有关研究专著即达四百余部,学术论文何止万篇。为便于广大读者全面地和正确地理解这部博大精深的《黄帝内经》,阅读到散在于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有关《黄帝内经》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了解当代研究《黄帝内经》的水平和动态,特别是为了向各个学科有志于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学者提供从古至今有关研究《黄帝内经》的全面、系统的基础资料,本书编委在这部巨著中汇入如焉内容:《黄帝内经》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黄帝内经》病证与临床研究、《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与实验研究、《黄帝内经》近代校释珍本辑录、《黄帝内经》研究文献汇编,共七编四百五十万字,名之曰《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本书是以中国专家为主并特邀日本国、韩国部分专家集体撰著而成,不仅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也奉献出全体作者的研究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学术界完成了对两千多年来《黄帝内经》研究工作的第一次总结。 本书适于大学本科以上中医专业人员、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其他学科专家和喜爱本书内容的文化人士阅读、浏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