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邱何传
释义

在潮州市枫溪区长美村,每逢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人们总会看见一位老人在家门口举行庄严而朴素的升国旗仪式:没有笔直正规的旗杆,他用一根竹竿撑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没有雄浑彭湃的乐曲伴奏,他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歌唱祖国》;没有别人的配合,他独自喊起响亮的口令,迈着标准的队列步伐,向国旗行军礼,这个老人名叫邱何传。

人物简介

老人名叫邱何传,今年80岁,潮州市华侨瓷厂的离休工人。20多年来,这种绝无仅有 的升旗仪式从未间断,平均每个月就要举行一次。每一次升旗,都是老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倾诉。

国旗下高唱国歌行军礼

一个冬日的早晨,长美村村道上,发现许多墙壁张贴着标语,有的是“中国共产党万岁”,有的是“艰苦创业舍己为公继往开来”、“传统美德无私奉献伟大人格”……从笔迹上看,皆出自一人之手,署名为“卫士”。进村不久,便远远看见一面国旗高高迎风飘扬,小乡村因此平添几分生机和活力。朝着国旗的方向寻找,记者很快来到老人家门口。只见国旗的旗杆是一根大约5米长的竹竿,插在一个石墩上,还用铁丝绑紧。可能是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国旗稍微有些褪色,但依然是村子里最鲜艳的“点缀”。

看上去邱何传老人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很多,言谈举止透着一股青年人的朝气,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迹象。头戴一顶“灯芯绒”帽子,白衬衣上中规中矩地扎着一条黑色领带,胸前别着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章”,笔挺的西裤下是一双旧皮鞋。“每次升旗我都要求自己必须衣着整齐端正!”知道记者的到来,老人家兴致勃勃地准备为记者演示一次升旗仪式。

老人小跑步到距离国旗约20米开外的空地上,“立正!”挺胸收腹,面朝国旗,开始高唱一曲《歌唱祖国》。随后,老人喊着“一二一”的口令,迈着矫健而标准的队列步伐走到国旗下。“敬礼”,随着一声响亮的口令,他庄重地向国旗行军礼,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嘹亮的歌声中,国旗随风飘扬,老人的眼神专注而饱含深情,仿佛在向国旗默默地倾诉。“……前进前进前进进!”慷慨激昂的国歌唱毕,老人一个规范的转身,高喊数声“祝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简短的升旗仪式就这样划上圆满的句号。

从浴血战士到瓷厂工人

老人的家是一间破旧的小屋,约6平方米的客厅正面墙上是一幅毛主席画像,左右的“对联”分别是“拥护党政府机关号召”、“紧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您为什么一个人长期坚持举行升旗仪式呢?”“是共产党和国家把我养大的,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邱何传!”老人向记者讲述起他不平凡的一生。

邱何传出生于1924年。16岁那年,热血沸腾一心抗日的他加入国民党军队,在潮汕地区和侵华日军展开多次激烈的战斗,后来当上班长。1949年,他毅然率领整个班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此后,他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为解放大西南浴血奋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又于第二年的8月份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入朝作战。朝鲜战场上,他带领的班主要负责后勤供应,包括运弹药、粮食、伤员,还负责掩埋牺牲战士的尸体,修复后勤供应线。“后勤部队很苦,美国的飞机经常轰炸,我的一只耳朵就是被震聋的。”老人指了指胸前的“抗美援朝奖章”说,像这样的奖章还有好几枚。

1954年,邱何传回国,次年复员回到家乡潮州,在华侨瓷厂当一名职工。

“枪林弹雨中不顾生命为国立功,脱下军装成了普通工人,你当时接受得了吗?”

“我非常愉快地接受组织的安排,到哪里工作都是为国家作贡献!再说,我本身没有什么文化,能当一名工人,我已经非常满意。”邱何传的回答质朴而坚定。

每逢节日举行升旗仪式

1983年,60岁的邱何传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成为一名离休职工。复员以来,邱何传总希望能像在部队一样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但由于条件限制,所以一直未能遂愿。离休之后,有了充裕的个人时间,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每个月100多元的退休工资里拿出40元买了一面国旗,在村里挑了一根修长的竹竿,再弄来一个石墩,经过一番细心的“设计”,国旗就这样在自家门口挂了起来。

只要是国家规定的节日,比如国庆节、建军节、元旦、春节、劳动节甚至“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等等,他都铁定要举行一个人升旗仪式。第一面国旗足足陪伴了他20年,直到两年前,老人买了第二面国旗,不过这次只要20多元。在许多村民看来,老人的行动“离奇”“十分有趣”,有人还说他“何传伯,你既不是干部,又没有工作,升什么旗啊?”对于别人的这些看法,邱何传不屑一顾。是啊,又有多少人能明了一名老战士的情怀和境界呢?当然,也有理解支持邱何传的人,采访过程中,就有村民诚恳地对记者说:“现在像何传伯这样高尚的人不多啊!你们可得好好宣传他……”

“义务宣传员”名叫“卫士”

邱何传在长美村绝对是个“名人”,因为他还是村里的“义务宣传员”。20多年来,老人坚持在村道、活动场所张贴宣传标语,内容主要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倡遵纪守法,弘扬正气,而署名都是“卫士”。

“老实说,我文化水平不高,那些标语的内容都是从《人民日报》、《求是》、《人民之声》这些报纸杂志上摘选的。”老人很实在,也很谦虚。其实,仔细端详一幅幅标语,可以发现他的毛笔字不仅十分工整,而且遒劲有力。老人说:“字写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让大伙儿都看得懂看得清楚最重要。”老人每年要张贴很多次标语,每次都要张贴100多幅,他乐此不疲。有时时间比较紧,一个晚上要写将近20幅标语,对于年富力强的人来说或许只是小菜一碟,但对于年过八旬的他来说,那得耗费多少精力!令人惊叹的是,老人至今眼不花,看书写字压根儿用不着戴老花眼镜。

生活艰难爱国热情不减

令所有长美村民感动的是,邱何传自离休以来,长期默默地为村民当“勤务员”。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夏,人们每天都会看到何传伯提着大扫把认认真真打扫村道的身影;每隔几天,老人会把公厕洗得干干净净;村里哪户人家、哪个村民生活碰上什么难事,他知道后便心急火燎地上门嘘寒问暖,有时还从微薄的退休金里拿一点出来帮助困难户……“我是一名老战士,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本分……”老人至今谨记着自己的“本分”。熟悉邱何传的人知道,其实何传伯一家的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邱何传和爱人原本膝下有二男二女,大儿子小时候因为一次发高烧落下了小儿麻痹症,生活基本不能自理,邱何传几乎是一个人扛起了护理儿子的重担,直至2004年42岁的儿子去世。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加上管区的补助总共只有500多元,他的二儿子靠踩三轮车载客谋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尽管年迈依然如牛负重,但邱何传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艰辛丝毫没有磨灭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社会的热情———这是一名老战士历久不变的信念和高尚无私的情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13: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