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丘应楠 |
释义 | 丘应楠(1933.11.25-2009.07.18)英文名:Ying-Nan Chiu,台湾省台中市人。国际著名的物理化学家。1933年11月25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白泥湖逢甲村。系民族英雄、爱国诗人丘逢甲之孙,丘念台之子。属古梅州石窟都丘氏始祖二十三世。其上祖至其子的世系是:“一世:名讳字号谥均未传于现存最早的老谱——丘滨、丘鈇、丘裕1590年编撰的《镇邑丘氏族谱》,是为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丘氏始祖~二世:文兴~三世:应隆~四世:宗仁~五世:均庆~六世:希进~七世:杰~八世:惟秀~九世:玼~十世:孔会~十一世:巡~十二世:汝升~十三世:纯义~十四世:及近~十五世:永梁~十六世:德凤~十七世:友万~十八世:仕俊~十九世:学祥~二十世:龙章~ 二十一世:逢甲~二十二世:念台~二十三世:应楠~二十四世:康世、函世……”。 丘应楠历获美国BEREA COLLEGE学士,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历任美国天主教大学助理教授、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等,1986年被聘为中央研究究院第16届院士,现职 美国天主教大学化学系教授。幼年,曾就读于其祖父逢甲公创办的以其可知之祖的谥号命名“创兆”学校。其主要经历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1960-1962)。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1962-1964);美国天主教大学助教授(1964-1966);美国天主教大学副教授 (1966-1970);美国天主教大学化学系教授(1970-2001);美国天主教大学化学系主任(1972-1981);美国天主教大学EMERITUS PROFESSOR (2001-) 。曾获得之学术荣誉 Hillenbrand Prize, Chem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1984) ;Fellow,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U. S. A.(1986);Academician, Academia Sinica, R. O. C.(1986);Patrick O’Brien Scholar (2000-2001)。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丘念台带领其全家回到台湾,那时丘应楠才十三、四岁,入师大附中就读,毕业后进入台湾大学,正就读大学的丘应楠兄因成绩优异,于1953年获台湾国际基金会资助,赴美国肯塔基州就读贝利亚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丘应楠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化学键本质、拉曼散射、反应动力学、激发态结构和多光子效应等方面,取得了国外化学界瞩目的成就。早在30多年前,他所创始的既约束量方法研究者多分子科学理论:如分子与光的相互作用,分子结构性能、碰撞反应、分子高元放射耀迁强度,分子间高元电磁作用、旋光度等等,早已被国际化学界肯定,因为他的理论构思往往领先化学试验室10余年后,才被化学实验家证实并应用。当今被许多专家誉为用此深入方法研究分子的国际领袖,因而荣获美国化学界最高荣誉之希尔布兰奖,这个奖犹如化学界的诺贝尔奖。1993年10月28日,被授于南京大学名誉教授职衔。 丘应楠知识渊博,先后被聘任台湾中研院特约讲座教授、哈佛、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教授、欧伯安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天主教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2009年7月18日去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