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秋夜
释义
1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第一篇

《秋夜》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作品原文

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睒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作品注释

1 《秋夜》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语丝》周刊第三期,题作《野草之一·秋夜》。

2 他:在五四初期的白话文中,第三人称不管女性或物都用“他”。后来才有“他”、“她”、“它”之分。本文中“他”、“他们”即分别指代天空、花草、枣树等,而“她”字则指代小粉红花。

3 睒(shǎn):眼睛一合一张,义同“眨”。

4 胡蝶:现在写作“蝴蝶”。

5 低亚:低垂。“亚”,通“压”。

6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这是写作者在深夜里一瞬间的感觉,并不是真的月亮东移。

7 夜游的恶鸟:即猫头鹰之类的夜间活动捕食的鸟。由于叫声凄厉,给人一种不祥的恐怖感,迷信者认为是不吉祥之鸟,其实这些鸟类是树木的益鸟。

8 吃吃(qì):状笑声。

9 栀子:一种常绿灌木,夏季开花,极香,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红栀子花是极罕见的品种。

作品鉴赏

物象特征及意蕴

1、枣树

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最长最直的几枝(树干),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的发白”,“一意要制他(指天空)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是枣树形象特征的核心。

其次的特征是“欠伸的很舒服”,“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

再次的一个特征是“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枣树(形象)饱经沧桑,坚实挺拔,憎恶黑暗现实,顽强抗击黑暗势力,他善于战斗,也注意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坚韧不拔,不受反动势力任何蛊惑,(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枣树就像一个历经战斗洗礼的老战士。这个形象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士的热情歌颂,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这就是枣树形象所包含的意蕴。

枣树“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既反映了鲁迅对斗争黑暗前景的曲折复杂长期性的清醒认识,也流露出他在当时尚未看清革命前途、尚未找到新的战友时的苦闷和孤独感。

2、天空、小粉红花、小青虫

天空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使得人间草木凋零,只剩下极细小的粉红花还开着。此外,它“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它“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在本篇中,由上面的一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对人间是不友好的,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天空是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象征,它凶恶狡黠而残忍,但又色厉内荏,十分虚伪,这一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这就是天空形象的象征意蕴。就特定时代背景而言,说天空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势力的象征,也是可以的。

小粉红花的特征一是小,二是在夜霜侵袭下瑟缩发抖,三是在做着春天的梦,梦见瘦小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蜂蝶纷飞的春会到来。小粉红花是被社会黑暗势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处境悲惨,她希求同情,她对未来抱有希望,现出微笑,作者在这一形象上寄寓了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小青虫的主要特征是顽强地追逐光,由室外而室内而玻璃罩而撞进去遇到火。它也很小,遍身苍翠的可爱、可怜。它是热忱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幼小者(青年人)的象征,作者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着这些苍翠精微的英雄们”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敬意。

艺术特点

《秋夜》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

其特点是:

第一、抓住景物特征。这是象征意蕴得以实现的基础。

第二、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以拟人化手法描绘,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现实生活的象征意味,自然景物成为人间社会性格、精神的象征体。

第三、这种拟人化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寄寓着作者的爱憎,有不少地方还掺进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幻觉印象。

一幅枣树和夜空的对峙图,就是既写实,又融进作者主观情思与幻觉的象征写意图。

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加上文笔的冷隽峭拔,使作品具有情景交融、境界幽深、寓意深远、诗意浓郁的特点,启发读者作无限的联想。

具体分析

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作品中“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段既是秋夜天空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又巧妙她通过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夜空的丑恶神情,暗喻出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残忍、冷酷。作者着意刻画的小粉红花是一弱小者的形象。小粉红花受着繁霜的打击折磨已经濒于绝境,然而却还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想着温暖的春天会到来,梦想着“瘦的诗人”会为它洒下同情的热泪,并且告诉它“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它从这一梦想中得到了安慰。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小粉红花就是靠着对未来的梦想支持着自己的生存。作者对于小粉红花的描绘,很符合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状况。他们面对强大的黑暗现实,既想反抗又缺乏勇气,既向往未来又感到前途渺茫,受着难忍的苦痛却又经常表现出软弱和动摇。作者对于小粉红花一样的广大青年是有所批判的,但更多的是同情,是肯定的,是支持。作品中小青虫的形象,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正面形象。尽管作者对它的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所谓牺牲,是很不赞成的,但从散文诗的意境和作品的发展脉络来看,作者对小青虫总的来说还是赞赏的,因为现实需要的是“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描写十分细腻,饱含着深情,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他是多么地希望小青虫们也能像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啊!鲁迅对于小青虫的态度同他当时对待有朝气的青年们的态度是一致的。

象征性形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不宜过于指实,以免牵强附会,或限止了形象的更广泛的意义。读者可在理解形象特征及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体味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联想,把握作品的意义。

作品的核心: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它毫不动摇,它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睒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战精神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某些苦闷的心境,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前途也看得不甚明白,这正符合1924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读后掩卷,那睒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英语译文

杨宪益、戴乃迭1956年版

Autumn Night

Lu Xun

Behind the wall of my backyard you can see two trees: one is a date tree, the other is also a date tree.

The night sky above them is strange and high.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strange, high sky. It seems to want to leave this world of men, so that when folk look up they won't be able to see it. For the moment, though, it is singularly blue; and its scores of starry eyes are blinking coldly. A faint smile plays round its lips, a smile which it seems to think highly significant; and it dusts the wild plants in my courtyard with heavy frost.

I have no idea what these plants are called, what names they are commonly known by. One of them, I remember, has minute pink flowers, and its flowers are still lingering on, although more minute than ever. Shivering in the cold night air they dream of the coming of spring, of the coming of autumn, of the lean poet wiping his tears upon their last petals, who tells them autumn will come and winter will come, yet spring will follow when butterflies flit to and fro, and all the bees start humming songs of spring. Then the little pink flowers smile, though they have turned a mournful crimson with cold and are shivering still.

As for the date trees, they have lost absolutely all their leaves. Before, one or two boys still came to beat down the dates other people had missed. But now not one date is left, and the trees have lost all their leaves as well. They know the little pink flowers' dream of spring after autumn; and they know the dream of the fallen leaves of autumn after spring. They may have lost all their leaves and have only their branches left; but these, no longer weighed down with fruit and foliage, are stretching themselves luxuriously. A few boughs, though, are still drooping, nursing the wounds made in their bark by the sticks which beat down the dates; while, rigid as iron, the straightest and longest boughs silently pierce the strange, high sky, making it blink in dismay. They pierce even the full moon in the sky, making it pale and ill at ease.

Blinking in dismay, the sky becomes bluer and bluer, more and more uneasy, as if eager to escape from the world of men and avoid the date trees, leaving the moon behind. But the moon, too, is hiding itself in the east; while, silent still and as rigid as iron, the bare boughs pierce the strange, high sky, resolved to inflict on it a mortal wound, no matter in how many ways it winks all its bewitching eyes.

With a shriek, a fierce night-bird passes.

All of a sudden, I hear midnight laughter. The sound is muffled, as if not to wake those who sleep; yet all around the air resounds to this laughter. Midnight, and no one else is by. At once I realize it is I who am laughing, and at once I am driven by this laughter back to my room. At once I turn up the wick of my paraffin lamp.

A pit-a-pat sounds from the glass of the back window, where swarms of insects are recklessly dashing themselves against the pane. Presently some get in, no doubt through a hole in the window paper. Once in, they set up another pit-a-pat by dashing themselves against the chimney of the lamp. One hurls itself into the chimney from the top, falling into the flame, and I fancy the flame is real. On the paper shade two or three others rest, panting. The shade is a new one since last night. Its snow white paper is pleated in wave-like folds, and painted in one corner is a spray of blood-red gardenias.

When the blood-red gardenias blossom, the date trees, weighed down with bright foliage, will dream once more the dream of the little pink flowers and I shall hear the midnight laughter again. I hastily break off this train of thought to look at the small green insects still on the paper. Like sunflower seeds with their large heads and small tails, they are only half the size of a grain of wheat, the whole of them an adorable, pathetic green.

I yawn, light a cigarette, and puff out the smoke, paying silent homage before the lamp to these green and exquisite heroes.

September 15, 1924.

作品相关

巴金《秋夜》

1956年10月,正是鲁迅去世二十周年;巴金难抑心中的怀念与思绪,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巴金借用鲁迅当年用过的题目,以怀念、追思、颂扬鲁迅及其精神。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等大中学校执教。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执教,后又到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从五四时期开始,他就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后又参加革命文艺运动,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他早年写有新诗,此后主要从事小说和杂文的写作,并取得很高的成就。

2 清代陈文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秋夜

梧桐叶底见银河,

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

不知何处得秋多。

作者简介

陈文(1771-1843),字退庵,号云伯,浙江杭州人。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等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秣陵集》、《西泠怀古集》等。

3 歌手费星歌曲专辑

歌 手:费星>

语 言:国语

公 司:广东音像出版社

点 击:3

日 期:2004.11.19

======================================================

Fang_Bang_-_Back_To_1941-CN-2004-Luna

专辑信息

专辑名称:重返一九四一

歌手组合:方邦

发行公司:TIS

发行时间:2004年12月01日

专辑曲目

01 序

02 晚霞

03 神秘女郎

04 好春宵

05 我有一段情

06 夜来香

07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08 是否

09 好兆头

10 永远的微笑

简要介绍

传奇歌手方正,以磁性歌喉窜红上海。60年后,其孙方邦,以血立誓,重招回魂,TIS录音室内,突被神秘高压电流充斥,胆味顿时浓得化不开,邦仔更连降数KEY,唱腔极富摄力,今两位加埋过百岁的前辈总监,为之侧目耳油尽洒。

当您倾听的一刻,时空交错历历在目的上海情怀,竟在划时代录音中,得以重生,等了60年,才听到一张令人神往的绝世男音,也算不妄此生。

======================================================

Guan_Mu_Cun_-_Shepherd_With_Songs-CN-2004-Luna

专辑信息

专辑名称:歌声放牧

歌手组合:关牧村

发行公司:广州新时代

发行时间:2004年12月15日

专辑曲目

01 月亮代表我的心

02 月朦胧鸟朦胧

03 驼铃

04 兰花花

05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06 送别

07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08 北国之春

09 天涯歌女

10 月光下的凤尾竹

11 山楂树

简要介绍

关牧村的声音好像琴弦镶在大地上的大提琴,由天使的手拨动而发出的美好旋律.这是她的民歌集.

======================================================

Fei_Xing_-_Autumn_Night-CN-2004-Luna

专辑信息

专辑名称:秋夜

歌手组合:费星

发行公司:广东音像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4年11月19日

专辑曲目

01 每次想你

02 秋夜

03 青春舞曲

04 东去列车

05 送别

06 爱情年代

07 牧歌

08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09 秋风

10 情歌

11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简要介绍

亚洲音乐节中国赛区金奖获得者。

穿越璀璨的星空,聆听深秋里最醇厚的,足以荡涤灵魂的声音……

费星是位有主见的现代女性坚持自己的音乐,经过四年的精心筹备,她的专辑终于推出。在这张唱片中费星蓄积多年的音乐才华,终于在这张专辑里尽情展现。她的音色独特,低沉醇厚,显得独具个性。专辑《秋夜》收录了11首歌,大部分为原创情歌。歌词写得浪漫、轻松、朴实。配乐多以钢琴、吉他、小号为主。在费星的声音领导下,慢慢你会发现,她的歌声已进入心的深处,轻轻地触动着久违的真实的自己。

4 宋代朱淑真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作品译文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

作品鉴赏

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作者简介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出身仕宦之家,曾随夫游宦吴越荆楚之间,相传她婚姻不遂,抑郁而终。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写道:“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

5 唐朝王建诗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秋夜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体裁】五绝

作品原文

秋夜

夜久叶露滴,秋虫入户飞。

卧多骨髓冷,起覆旧绵衣。

注释译文

作品译文

秋天夜里叶子露水滴,秋季虫子在房间里飞。

躺久了感觉全身寒冷,只能起身走动穿棉衣。

词语注释

夜久:指秋季的夜漫长。

叶露:夜晚的树叶上留有露水。

骨髓:运用对比描写环境冷。

覆:遮盖;掩盖。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6 一首白光唱的歌曲

歌词:

我爱夜 我爱夜

更爱皓月高挂的秋夜

几株不知名的树

已落下了黄叶

只有那两三片

那么可怜在枝上抖怯

它们等著秋来到

要与世间离别

一片片紧抱枯枝

孤零零向月哀悼

一阵阵无情西风

又几片掉落地上

我爱夜 我爱夜

更爱皓月高挂的秋夜

几株不知名的树

已落尽了黄叶

逍遥竹制作

我爱夜 我爱夜

更爱皓月高挂的秋夜

几株不知名的树

已落下了黄叶

一片片紧抱枯枝

孤零零向月哀悼

一阵阵无情西风

又几片掉落地上

只有那两三片

那么可怜在枝上抖怯

它们等著秋来到

要与世间离别

7 巴金散文作品

写作背景

三十年代时,鲁迅十分关心巴金,并对他有很好的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巴金对鲁迅也一直十分崇仰。1956年10月,正是鲁迅去世二十周年;巴金难抑心中的怀念与思绪,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新中国的建立,使巴金兴奋、期待、欢快。可是,接二连三的批判运动,巴金有时会按上面的意图去理解、有时会违心地去批判某某人与某某观点、有时也会想不明白,委屈之情油然而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与心理中,鲁迅去世二十周年到来了。巴金面对梦中的鲁迅,吐露出肺腑之言。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头一篇为《秋夜》。鲁迅说过,《野草》“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这地狱必须失掉。”中的大部分篇什是鲁迅面对现实的不满与困惑的反映。其中的《秋夜》则是以“小青虫”为歌咏对象,称它们是“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巴金借用鲁迅当年用过的题目,以怀念、追思、颂扬鲁迅及其精神。

内容述评

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鲁迅的怀念与追思之情。

鲁迅曾十分关心文学青年,为他们改稿、润色、乃至作序、推荐发表、集资出版,化费了大量的心血。对巴金,鲁迅特别关心,并有过很好的评价。鲁迅说,巴金“固然有‘安那其主义者’之称,但他并没有反对我们的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这就表明,巴金虽然相信过无政府主义,但与鲁迅是站在一起的。

对于鲁迅的去世,巴金多次撰文,表示了沉重的哀痛。现在,鲁迅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巴金又写下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

作者从鲁迅的音容笑貌写起,表现鲁迅的“平易近人”;写了一连串鲁迅的“声音”,仿佛是重温鲁迅的教诲。

作者由衷地发出感叹:“我知道鲁迅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这就十分明确地亮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出作者的心声。

二、以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一颗心,来表现鲁迅的性格、魅力与永存的价值。

文章从鲁迅再现开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一直到这颗心“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以及末尾一句“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全文自始至终贯穿这一描写。

鲜红,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又仿佛是种感召,吸引着众多的人们;

透明,也就是毫无保留,坦诚相见,内心所思所想,可以光照日月;

光芒四射,既是耀眼夺目,又犹如灯塔,给黑暗中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照出妖魔鬼怪的原形嘴脸,使他们无处藏身。

是这样的一颗心——作者以形象、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鲁迅的为人与性格。

三、我们今天怎样学鲁迅?

文章中,引述了鲁迅八句话。这八句话有两层含意。第一是鲁迅自己的生活准则:什么都可以拿出来,没有什么顾虑、不退却、不低头,“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第二是鲁迅的期望:“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这八句话归结为一个意思:不要顾忌什么,为了真理,勇敢向前。

这就是巴金在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所提出的:我们今天如何学鲁迅、学习鲁迅什么?

艺术特色

一、借助梦境的虚幻性,使鲁迅形象得以重现。

文章以梦境作为主干、核心,取得了再现鲁迅的艺术效果。《野草》大量采用梦境,使鲁迅的理想、厌恶、彷徨、犹疑充分显示;其中,又以死亡者的再现而深化了作品的内涵,使时空有了延伸与沟通。

巴金的《秋夜》以梦境贯穿始终,这就有可能让鲁迅与读者见面。如果取消了这一梦境,就很难实现作者的意图。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巴金有过与鲁迅的交往,熟悉鲁迅的神态与风采。于是,为梦境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二、用多种手法刻画鲁迅。

1.肖像描写。如梦境开始,鲁迅出现:“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这样,就使读者如见其人。事实上,当时见到过鲁迅本人的已经不多了。作者用犹如工笔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动作描写。如鲁迅出现时,“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儿的一连串动作,使人物顿时活了起来。肖像不再是肖像;鲁迅就在我们中间。当然,这也有赖于作者对鲁迅的熟悉。

3.语言描写。作品中有八句鲁迅的话。这些话有些是鲁迅原话,有些是略加改造,因而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并且表现出鲁迅的一贯风格。

三、激情洋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巴金的作品以充满激情而著称。《秋夜》更是有这方面的特色。

激情,首先来自对鲁迅由衷的怀念、颂扬与追思。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有多少话要向先生倾诉。

在表现方法中,巴金多采用排比句式,例如,“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张书桌上写字……”又如,“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这种一泻千里的排比句,增添了文章的盎然激情,使读者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

参考资料

……我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其实这二十本都是薄薄的小书,而且里面什么文章都有。有特写,有随笔,有游记,有书信,有感想,有回忆,有通讯报导……总之,只要不是诗歌,又没有故事,也不曾写出什么人物,更不是专门发议论讲道理,却又不太枯燥,而且还有一点点感情,像这样的文章我都叫做“散文”。(巴金《谈我的“散文”》,《萌芽》1958年第9期)

我最近还在另一个地方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几十年前同一位朋友辩论时就说过:长得好看的人用不着浓妆艳抹,而我的文章就像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他说:“流传久远的作品是靠文学技巧流传,谁会关心百十年前的生活?”我不同意。我认为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这仍然是在反对那些无中生有、混淆黑白的花言巧语。我最恨那些盗名欺世、欺骗读者的谎言。(巴金《我和文学》,载《钟山》1980年第4期)

熟悉巴金的读者都知道,笔端感情洋溢是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这在他的散文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因为基调的高昂,声音的响亮,感情的充实,使他酌作品对读者更具有激发斗争热情,鼓舞胜柯信心的力量和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

8 中国作家墨白的小说

《秋夜》,由当代作家墨白创作的短篇小说。

一:基本信息

原载《百花园》1990年5期。

《小小说选刊》1990年第8期转载。

获《小小说选刊》1989—1990年度全国小小说佳作奖。

收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梦花结·名家精品小小说》。

收入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收入1994年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版《孤独者》。

收入2006年5月河南文艺出版社版《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

收入《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湖南少儿出版社,2011年3月版。

《秋夜》一文描述了平常而繁琐的农家生活:收拾农具、抬化肥、高矮俩人到矮个嫂子家中吃饭:喂牲口、加料、喝酒……作者似在运用写实手法缓慢地叙述一些琐屑生活。直到作品的五分之三位置才露出一点玄机:在谈话中,高个告诉矮个“青苗”已死。“青苗”是矮个嫂子以前的对象。听到“青苗”死了,这个女人便急急跑出采询问,冲突在这里出现,但不明朗,见到了矮个他嫂子后,高个和那个女人就开始失态,作品在最后一句告诉读者:高个其实就是“青苗”。作者别出心裁,用最后一句话打通全文,使高潮出现在最后,但前面大篇幅繁琐沉闷的叙述却使读者很难获得小小说独特的“速率审美刺激”。

二:小说原文

秋夜

墨白

傍晚的时候飘起了毛毛雨。低个儿说:“算了吧?”高个儿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说:“算了。”尔后就把牲口下了套,一匹一匹地领着转圈在地上打滚。低个儿收拾车子犁子耙什么的,最后低个儿说:“来,把化肥抬上。”抬了化肥又抬磷肥。高个儿说:“谁的?”低个儿说:“俺婶的。一亩地。就这。”说完指了指脚下的生茬地又说:“俺叔不在家,没人手。要多钱给多钱,权当帮个忙。”

这个时候雨就稠起来。他们不再言语,只听铜铃“叮当叮当”地淡下去,浑沌的镇子就近了。镇子里的树冠稠得像深海里的水,一个个混亮的门洞像灯笼鱼一尾一尾地游过去。他们懵懵懂懂地行了片刻,就在一户门院前立住了。低个儿一推门就扯着嗓子喊:“婶子,回来了。”

一盏灯从远处的灶屋里走出来,灯后是一张半明半暗的脸,那脸说:“拉到柴棚里去。”高个儿听到那声音水灵灵的,像刚被毛毛雨洗过一样。接着就看到一个细腰肥臀的女人被灯影拉着走进堂屋里去,她随手拉了一只凳子放在门口,然后把灯放上去,说:“看得见吗?”低个儿说:“看得见。”女人说:“拉吧,菜一会儿就齐。”

灰暗里,高个眼里的院子显得老大,那三间堂屋深深地坐到后面去。他和低个儿把马和车子拉到大门西边的柴棚里。低个儿说:“走吧。”高个儿说:“不慌,我先把牲口喂上。”低个儿走到一半儿又被高个儿喊住了:“有水吗?”低个儿说:“有,出了大门就是河。找个灯吧?”高个儿说:“中。”高个儿一连下河提了三捅水,才下手淘草,等他给牲口加料时,低个儿已经把床给他铺好了。低个儿说;“齐没有?”高个儿说:“齐了。”低个儿说:“走。”高个儿就拍打着手上的草叶麦麸子跟着来到堂屋里。菜已摆到小桌上,两只凳子一左一右。低个儿说:“坐。”说完又冲着门口喊:“喝啥酒?”灶屋里就有声音传过来:“柜子里放着,自己拿。”低个儿站起来,走到靠西墙的柜子前,在里面挑了挑说:“喝四五吧?”他看高个儿笑了笑,就说:“就喝四五。”低个儿在高个儿的对面坐下来,打开瓶子倒进酒壶又斟了两杯说:“来,喝。”高个儿也说:“喝。”

堂屋里很静,灶屋里哧哧啦啦的炒菜声和女人的走动声都能听清楚。雨细细地下着,沙沙沙,远处和近处,在黑暗里没有边际。

低个儿说:“吃菜,别作假。”高个儿说:“不做假。出门在外,作假饿谁?”低个儿说:“就是就是。犁一亩地五块,你一季也不少弄钱呀?”高个儿说:“也就六七百块吧。”低个儿说:“咦,那不错。这三匹马部是你喂的?”高个儿说:“是的。那匹枣红马半月前才买的,九百二。犁了地过完秋就卖它。”低个儿说:“不赔?”高个儿说:“赔?兄弟,不是给你吹这,这马现在拉到集上,最少也得给一千二。我看过的牲口,不赚个百儿八十咱不干!麦前,我在城里东集买了西集卖,八天我赚一千四。”低个儿说:“咦,那不错,你也是得法户呀。”高个儿哧溜喝了一杯酒,说:“这不吹,麦头里我竖起来三间瓦房,麦后俺爹下世,待客的时候,全村老少一个不少。俺宋楼的人,没有一个人说咱别的。”低个儿突然放下筷子,瞪着眼睛看着高个儿说:“你是宋楼的?认识青苗吗?”高个儿怔了怔,说:“认识。”低个儿说:“咦,那人可不得了,五年前,他一个人把俺东地的树偷走十七棵,后来判了两年,回来没有?”高个儿躲开低个的目光,低下头去,说:“他死了。”低个儿惊得睁大了眼睛:“死了?”

屋里静下来,只有雨细细地下,沙沙沙,敲打着房前的树叶,灶屋里的炒菜声也消失了,就听有脚步声响过来,女主人还没进门就急躁地问:“他死了?啥时候?”

高个儿抬起头,那女人正好跨进门来,在他们对视的一瞬间,都惊住了。高个儿慌忙把头勾下去。这时东间里有一个孩子哭起来,高个儿就听那女人朝里间去了,她的脚步有些慌乱。低个儿小声说:“真的?你可不敢胡说。那人可是俺婶子以前的对象。说起来他也是被逼的,这事可能你也知道的,他丈人要三间房子,他成亲也得盖三间,六间呀,得多钱?不然就结不上婚。俺婶啥时一提这事儿,眼就红了,自从她给俺叔结了婚,就没回过娘家,恨她爹。”接下来,高个儿的目光就躲躲闪闪,再也不去看低个儿,脑子里嗡嗡作响,只到吃过饭低个儿告别,他才糊糊涂涂的来到柴棚下,在兜床上坐下来,呆呆地吸烟。这样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站起来,悄悄地来到堂屋的窗子前,站在那里。细雨仍在下,沙沙沙,仿佛到处都是雨的声音,可高个站在窗台动也不动,任凭雨水打湿他的脸,打湿他的衣服。他听到屋里的木床偶尔发出咯吱声,心里就痛苦难忍。最后他终于悄悄地来到门边,伸手推推,没想那门竟开着,一股热浪从他的心头涌过,他正要推门进去,屋里突然传来了孩子的哭闹声。孩子的哭闹声像空中冷不丁地炸过来的一声春雷,那雷声止了他的脚步,他把伸出的手又收了回来。他在门前站了很久,但最后他还是悄悄地回到了柴棚里,脱下湿衣服在兜床上躺下来。他望着黑漆漆的棚顶在马嚼草的声音里一根一根地吸烟。

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有一个脚步走过来,尽管那脚步很轻,但他还是听出来了。他屏住气躺在那儿,听着那脚步来到他的床前,他闻到了她呼出的气息,接着,有一只手轻轻地落在了他的身上,他体内的血液滚烫起来,他一下子捉住了那只手,叫一声“菊儿。”

一阵马嘶突然从他们的身边响起来,那马嘶声惊醒了屋里的孩子,孩子顿时哭叫起来。女人挣脱他的手,慌忙往回走。高个儿呆呆地坐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他突然从床上跳下来,操起拌草棍就往马身上抽,那马嘶叫着,左右乱跳。马的嘶鸣使他不得不停下手来,棍子也从他的手里落下去。他久久地立在那里,最后他走到马的身边,抱住马脖子轻轻地哭泣起来。

女人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雨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她匆匆起身,来到柴棚里,可是柴棚里只有一床被,别的什么都不在了。她回到屋里把睡着的孩子抱在怀里,顺着车印追到地里。眼前的情景让她愣住了,她家的地已经犁好耙好了,地头上孤零零地放着一只化肥袋和一只磷肥袋子。她望着空无一人的村道,就忍不住地流下泪来,她喃喃地叫一声:“青苗哥……”

三:作者简介

墨白,本名孙郁,先锋小说家,剧作家。1956年农历十月初十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新站镇。务农多年,并从事过装卸、搬动、长途运输、烧石灰、打石头,油漆等各种工作。1978年考入淮阳师范艺术专业学习绘画;1980年毕业后在乡村小学任教十一年。1992年调入周口地区文联《颍水》杂志社任文学编辑,1998年调入河南省文学院专业创作、任副院长。

1984年开始在《收获》《钟山》《花城》《大家》《人民文学》《山花》《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开始发表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失踪》、《灰色时光》、《街道》、《夏日往事》、《秋日辉煌》、《某种自杀的方法》、《最后一节车厢》、《阳光下的海摊》、《一个做梦的人》等一百多篇;中篇小说《黑房间》《告密者》《讨债者》《风车》《白色病室》《光荣院》等四十余部;出版长篇小说《梦游症患者》《映在镜子里的时光》《裸奔的年代》等六部;随笔《〈洛丽塔〉的灵与肉》、《三个内容相关的梦境》、《博尔赫斯的宫殿》、访谈录《有一个叫颍河镇的地方》、《以梦境颠覆现实》等七十余篇;出版中短小说集《孤独者》《油菜花飘香的季节》《爱情的面孔》《重访锦城》《事实真相》《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墨白作品精选》《霍乱》等多种;创作电视剧、电影《船家现代情仇录》《特警110》《特案A组》《当家人》《家园》《天河之恋》等多部;总计七百多万字。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曾获第25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中篇奖、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