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张崟策杖行吟图
释义

【名称】清张崟策杖行吟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1808年作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拍卖

【简介】

设色,纸本,纵:146.5厘米,横:33厘米。

录文:元人画真朴古雅,一洗宋人习气。而倪元镇、张伯雨、曹云西、方方壶皆入逸品,如诗人中之陶潜、韦应物,得味外味者。

张鉴,字宝岩,号夕庵、且翁,别号樵山居士、夕道人等。所居曰饮渌草堂。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卒于清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年),享年六十九岁。祖籍江西,迁居江苏镇江。中年家道衰微,生活维艰,以卖画糊口。为人直率耿介,不取悦世俗,不谄媚权贵,尝写诗曰:平生虽未入官衙,道院僧房处处家。纵赖雕虫为活计,不将厚颜作生涯。

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是如此。在当时,“四王”的传统影响,笼罩着整个画坛,海内画家非“娄东”即“虞山”,泥古摹古,陈陈相因,画风千人一面。然而,大多数的鉴赏家也以为,非“娄东”即外道。他愤怒的说:“吾润画家,家自为法,未尝一宗娄东!”他的画,完全脱离了“四王”的束缚,走自己独有的艺术道路。

《京江画征录》中说:“张鉴画格多自出,不蹈袭前人,气象雄伟,真足涵盖一切。”据记载,他幼年时,曾学文徵明,既而改宗沈周,后遍临宋无及至金陵诸家,无一不为其利用,“胸罗古法,包含奇趣”。读画人从他的画中很难找出一家一派的痕迹,所以有人说“此种笔墨惟深于鉴古者方能赏之。”

他在临摹借鉴古人和他人之法以外,尤其重视“师造化”。在青年时代他就遍游江浙各地,镇江更是他足迹常到的地方,常常携笔登山、泛舟,有时“遇山水赏音处,又或经月不归”。在与大自然的长时间的接触中,开扩视野、拓展心胸、锻炼笔墨、发掘山水的天趣,用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张《策杖访友图》,作于嘉庆十三年戊辰(公元一八零八年),是张鉴晚年精品。画幅长一四六·五公分,宽三三公分。画面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上部冈峦起伏,一峰突出其顶,远山如黛,一线飞瀑顺势下注,除了给安静的大山增加了动感之外,通过它还与中部的流云作了有机的联系。中部山石、树木、屋宇被层层白云萦绕,虚实相生,使画灵动而不迫塞。下部山坡上、树丛中两松傲然兀立,是画的主体,树下房屋,门窗大开,似待友人来访,左边石桥上,来访者—一着红衣高士,策杖走过,后有童子相随,这是画的主题。桥下潺潺流水,与上部的飞泉,上下呼应,将画串成一个完全的整体。画的左上角天空中题字曰:“元人画,真朴、古雅,一洗宋人习气,而倪元镇,张伯雨、曹云西,方方壶皆入逸品,为诗人中之陶潜、韦应物,得味外味者。”下署“戊辰六月三日骤雨新霁,展案仿元人画,张鉴识于自归依室”。这里题明“仿元人画”,他究竟是仿元人哪一家呢?题识中透露,元人倪瓒、张雨、曹知白、方从义—是他所推重之人。我们用以衡量此画,不难发现,它既非倪之冷逸,也非张之古雅,更非曹之清润,又不独方之潇洒。但综观全画,还真有得到他们那种味以外的味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张鉴用他们的精神,去指导自己的实践,画出生动、真切、具有现实生活的图画,并不是机械的摹仿某一家的东西,这就是张鉴的绘画风格。

款 识:戊辰六月三日骤雨新霁,展案头旧纸,仿元人画,张崟识于自归依室。

钤印:张崟之印(半朱文半白文)、宝岩(朱文)、夕第书画(朱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