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泰村 |
释义 | 清泰村位于佛山市高明区人和镇(现叫杨和镇:高明区区划调整,原杨梅镇和人和镇合并成为杨和镇,镇政府驻地原人和圩镇。杨和镇位于佛山市高明区中部,地处广(州)海(安)中线(高明大道)与江(门)肇(庆)线交汇处,东、北与区政府所在地荷城街道相连,镇政府与区政府距离8公里,南与鹤山市龙口镇相邻,西与明城镇接壤。) 基本情况清泰村委会位于高明区杨和镇东北部,处于高明区中心地带。清泰村委会北面紧靠高明大道、东邻杨西大道,占地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清泰村委会下辖5个自然村:清泰、屋边、矮岗、青塘、弟村,设14个村民小组。其中清泰设9个村民小组:清泰1---9组;屋边设2个村民小组:屋边李家、屋边黎家;矮岗、青塘、弟村各为一个村民小组。全村14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内设生产队,其中清泰1组、2组、3组和5组均内设2个生产队;青塘则按姓氏分为杜家、梁家、罗家三个生产队。 清泰村委会总人口3258人,现有党员86人。村民主要从事级集体收入以农业种植和养殖耕作为主,村、组两级的集体收入主要来自出租土地、发包鱼塘租金。 清泰村杜氏族谱现保存于杨和镇清泰村的《杜氏族谱》是高明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所载时间跨度最长、保存最完好的族谱,它对研究高明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杜氏族谱》共70册、73序号,记载了“杜氏”一族31代、800多年在高明的发展历史,为清初时所著,虽此前已修订过4次,但由于现在杜姓分有各支各房,广泛分散,已有近90年都没有再对族谱进行过系统的修录了,很多风俗习惯、族中大事小情都已漏记。在杨和镇文物普查过程中,专家认为《杜氏族谱》对研究高明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杜氏族人的商议下,决定自筹资金10万元对《杜氏族谱》进行修录,对杜氏族人、家族中举办的传承性活动、具有历史风俗内涵的村规民约等,都会被一一录入《族谱》中,以进一步丰富、充实、完善《杜氏族谱》。 早就听说高明区杨和镇清泰村有一套族谱,记载了“杜氏”一族8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该族谱共70册,估计为清初时所著。昨日,记者终于看到了这套号称佛山市最厚的族谱,并得知一些有关族谱和杜氏的历史故事。 开族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 据清泰村71岁村族长杜相枝老先生说,高明区共有近十条杜姓自然村,其他各村的杜族均由清泰村分出去的。如今,清泰村有近2000人(按农户计),均为杜姓。据族谱记载,整个高明区的杜姓始祖来自韶关南雄珠玑巷。 据悉,南宋末年,当时在位皇帝带着一爱妃南下到南雄珠玑巷视察,这期间,妃子突然失踪,皇帝非常急怒,命当地百姓在十日内交出爱妃,不然格杀勿论。为逃避杀头之灾,当时居于珠玑巷的杜氏一族携男带女,坐着木排顺着北江漂流至今肇庆高要市,便于今三水西江河口对面的高要金利上岸,并在此地定居。当时,杜氏祖先有几兄弟,都是分别扎根于周围各地。 为什么他们当时定居高要呢?原来,当时的高要县和高明县同属于肇庆府,明代时,高明县才从肇庆府划分出来。其实,高明县前身为清泰县,后改为高明县后,“清泰县”变为如今的“清泰村”。 族谱曾藏于后山山洞 该套族谱估计为清代初年所著,虽然族谱记载了当地祖先从南雄珠玑巷迁到高明的经过,以及后代的发展,还有各朝代的经济、社会的现象和发展,但是族谱标有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咸丰帝、光绪帝,以及1917年的续编日期,即该族谱所记载的内容由南宋至1917年之前。 杜相枝老先生说,旧时,村中人将族谱看得很重要。之前杜氏族谱一直放于当地大户人家,因为只有大家族的人才有实力拥有这么厚的族谱,而且这些家族在村中享有盛誉,有管村中大小事之权。据说,该套族谱建国前是放当时杨梅镇(后与人和镇合并为杨和镇)的一个富豪家中。建国后,怕族谱被发现,此人便连夜将这套珍宝藏于后山的山洞里。直到1998年,他的后代便将族谱从山洞里搬出来,并交给现清泰村族长杜相枝老先生保存,直至如今。 族谱继续存放于清泰村 该套族谱大多数虽然已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然而保存得非常完好。封面为牛皮纸,为土黄色或褐黄色或粉红色,上面写着杜氏族谱,只是字体因续写的年代不同而不同。整本用粗线装订,据佛山市图书馆有关方面人士表示,这种纸质可防虫。族谱里的字体皆为繁体,注有各代各房的情况,亦记录有各代杜姓族人的成就,如在广西、山东做知县或刺史等。 族谱共有70册,如果将其一本叠一本放着,足足有一米半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在难得。现在,杜姓分有各支各房,广泛分散,要统一续族谱比较困难,但杜相枝老先生所属的四房便一直有自己的族谱,他说,族谱不单是记录杜氏族人的情况,也是记录当时的社会情况,很有历史参考价值的。据了解,该套族谱将继续存放在清泰村,让世世代代子孙随时学习到先祖的创业精神和遗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