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绿顶亚马逊鹦鹉 |
释义 | 青绿顶亚马逊鹦鹉(学名:Amazona aestiva)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外表帅气。羽毛大部分是绿色。眼睛虹膜桔色。头冠、眼喙之间和大腿处分布有黄色。在翅膀的转折处有少许红色点缀,羽毛边缘呈黄绿色。翅膀的飞羽和翼角都泛紫光蓝色。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地。 中文学名:青绿顶亚马逊鹦鹉 拉丁学名:Amazona aestiva 别称:蓝帽亚马逊鹦鹦、蓝顶亚马逊鹦鹉,蓝顶鹦哥,青绿顶鹦鹉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鹦形目 科:鹦鹉科 属:亚马逊鹦鹉 种:青绿顶亚马逊鹦鹉 亚种:2种 命名者及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Blue-fronted Amazon 英文名称:Blue-fronted Parrot 英文名称:Turquoise-fronted Amazon 外形特征青绿顶亚马逊鹦鹉体长38cm,有二个亚种。指名亚种体重375-450g;黄翼亚种体重400-500g 。外表靓丽,鹦鹉身体主要呈绿色,绿色的羽毛边缘为深绿色。头部前额呈明亮的蓝色,头冠处蓝白两色羽毛交错出现。耳部、面颊和头顶随意地分布着黄色。翅膀弯曲的前端部分有着红、黄色的羽毛分布;主要飞行羽和覆羽为绿色,尖端为蓝紫色;次要覆羽中间会有红色的羽毛;尾巴为绿色,尖端黄绿色。鸟喙为灰黑色,虹膜为桔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都是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大部分白天被人看见的时候不是在觅食,就是在高枝上休憩,这时候非常安静,个性并不算太胆小,可以在有限度的距离之内接近观察;如果发现危险的时候,会发出非常尖锐刺耳的鸣叫然后飞走。在飞行的时候相当吵杂;偶尔在傍晚栖息的树木附近会聚集数量很多的族群。也有迁移的习性。迁移的地点则视食物充足与否来决定;偶尔会造访农耕区、果园以及牧场等地,造成农作物相当大的损坏。 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偶尔也会以农耕区的谷类和作物为食。 是较常见的亚马逊鹦鹉之一,卓越说话能力及美丽的外表常受人们青睐,是很适合作为家庭宠物鸟的亚马逊鹦鹉,这种鹦鹉不像其它黄头系的亚马逊鹦鹉有侵略性。 分布范围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青绿顶亚马逊鹦鹉分布于巴西的许多地区,黄翼亚马逊鹦鹉则分布于玻利维亚北部、巴拉圭、阿根廷北部及巴西部分地区。 繁殖方式在野外的繁殖季为10月到隔年3月,一次约会产下3到4枚卵,有时候也会高达5枚,但是并不是每枚都会顺利孵化,孵化期间为28到30天,雏鸟羽毛长成约50-60天左右,后可以出窝活动。 人工饲养的青绿顶亚马逊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在早晨及傍晚特别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喜爱洗澡;若当宠物鸟,公鸟性成熟可能会有攻击性(约在 5-12岁时),若发生则需多加细心注意多与互动来改善。 国际间人工繁殖出来的数量很多,在亚马逊鹦鹉中是最普遍繁殖的种类,也是比较容易繁殖的亚马逊鹦鹉之一,但主要还是野生鸟多的关系,繁殖期间应给予充分的私密性,因为成鸟在繁殖期时领域性与侵略性强,亲鸟过度肥胖易产无受精的蛋,一窝约产3-4颗蛋,孵化期约28天,羽毛长成8-10星期。 亚种分化1. 青绿顶亚马逊鹦鹉指名亚种(学名:Amazona a. aestiva) 2. 黄翼蓝顶亚马逊鹦鹉(学名: Amazona a. xanthopteryx ) 一般来说,黄翼亚马逊鹦鹉体型比青绿顶亚马逊鹦鹉指名亚种略大,价位也较高。 种群现状青绿顶亚马逊鹦鹉仅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就从阿根廷出口4万多只野生鸟,过去几十年其数量甚至比中南美洲所有被走私或出口的亚马逊鹦鹉总合还多,是最常被走私与盗捕出口的亚马逊鹦鹉;它们多栖息在多树的开放林地内、热带稀树草原、棕榈树林等地区,大多在海拔1600m以下的低地活动,但广布于巴西高原内,有时会接近有人类居住的区域,通常成对或数十只一起活动觅食,飞行时会叫出响亮难听的叫声,偶尔会在农场觅食而造成农作物的破坏。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低危(L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