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岛滨海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 |
释义 | 青岛滨海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于2000年。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六年招生,现有在校生700余人。2001年该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同年被我校确定为院级品牌专业。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将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导,将实践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以“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简介电算化教学与管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另我院现设有会计(涉外方向)、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报关与实务、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教师可以资源共享。经过这些年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在许多方面形成了滨海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 专业特色改革学分制,创立学绩制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在于有自己的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历来同学院的改革相一致,于2003年在因地制宜地改革学分制的基础上,我院创立了以质量为核心,以个性化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绩制。学绩制在学分制把选课权力转交给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自己的个人优势和特长选课,而且能够在对专业课程投入时间和精力方面有主动权,使他们能够在最有天赋和兴趣的几个方面出类拔萃,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绩制主要有三项基本要求:学生必须修满所学专业规定的学分;必须达到该专业规定的平均学绩;必须达到该专业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的不同要求。除了保留学分制对课程的量化和学生自由选择权之外,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从学分和学绩两个指标、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评定,使学生增加了对所选课程自主分配精力的权利,从而对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等都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学绩制把课程分为核心课和非核心课,核心课为该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德育课和体育课视同核心课考核),其他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均为非核心课。核心课有统一的高要求,以保证学生对所学专业重要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掌握,以获得必要的德育教育和健康的体魄;非核心课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弹性投入时间和精力,但非核心课成绩必须互相弥补,以达到平均学绩的总体要求。这样,学绩制既能够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又没有降低完成学业的总体要求,也保证了对所学专业必备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掌握,有效地鼓励了学生在优势课程上尽最大努力取得优异成绩,突出个性发展,变因材施教为因材就教,从而在智育上实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自设立以来,院系领导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发展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室建设。同时不断探索和研究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法。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有机的调整、补充、完善,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实现培养目标。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全面素质提高为基础,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三层双轨制”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激发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其中,“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阶段:专业基础技能 (1)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训内容:凭证、帐薄、报表编制原理。 (2)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训内容:Word、Excel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 (1)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收会计实务》、《物流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企业核算内容、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资金管理与经营决策、业绩考核、税收实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及外部审计方法等。 (2)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数据库编程基础》、《会计电算化》*、《Excel与财务管理》、《SQLServer2000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电算化统计》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计算机程序设计、会计系统程序设计、电算化基本操作等。 第三阶段:职业综合技能 (1)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基于《会计模拟实验》综合实训课和校内外实践训练,实训内容:主要进行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综合应用实训、模拟财务科的模拟会计工作岗位训练。 (2)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基于《财务软件实务》和“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的综合实训课,实训内容:熟练使用金蝶、用友、会和等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得到系统提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1) 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式。 在专业课教学中,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或实例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案例或实例,配合教材中的相应内容,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开拓视野,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授课的关键在解析难点、启发思考、提供参考资料,其余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理解、把握和总结,并以作业或课堂交流的形式加以巩固。目前,凡是专业课程中可以操作的内容,都作为教学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实训教学,提出问题,营造一种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岗位的氛围,去思索、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手段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但大大减少了板书时间,且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尤其在电算化软件和计算机类课程上,多媒体可以实时的反映计算机操作步骤,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程的直观性。 教材建设为体现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立足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并突出会计电算化的有用性、充分性和实践性。会计电算化专业制定了教材编写计划,已经编写教材五本。常小勇老师主编的《会计学基础》和与之配套地《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实训教程》已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王秀芬主编的《财务会计综合习题集》、郝爱迎老师和王红烨老师主编的《统计学辅导》、赵相林、张霞等编写的《财务管理辅导》、常小勇赵相林和张秀兰、王红烨主编的《会计学基础辅导》已经印刷并投入校内试用。这些教材针对性强,使用效果良好。正在编写《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会计核算和管理案例教材》。《会计学基础模拟实验教材》先在本院试用,成熟后,再对外出版发行,为高职教育尽我们的义务。 主要成就完善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受会计行业自身保密性的限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实训一直以来就是实践教学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了“模拟财务科实训环境”的建设,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改革学分制,创立学绩制: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在于有自己的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绩制在学分制把选课权力转交给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自己的个人优势和特长选课,而且能够在对专业课程投入时间和精力方面有主动权,使他们能够在最有天赋和兴趣的几个方面出类拔萃,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打造品牌专业,突出高职“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特色,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建立以训练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前提,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工作为最终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模式。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为造就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制定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