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切齿龙
释义

切齿龙呈现着头骨的形态构造,是介于典型的虚骨龙类(coelurosaurs)与特化、不寻常的窃蛋龙类群之间,并且将这两个类群的形态上差异缩短了。支序分类的解析,将切齿龙置于最基底干群的窃蛋龙类。而标本的发掘层位,老于白垩纪早期,大约128百万年前,切齿龙诚然代表了迄今所知最早期的窃蛋龙类群的恐龙成员。

简介

切齿龙(incisivosaurus)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窃蛋龙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chinese ):切齿龙

其它中文名称(chinese[other]):门齿龙

拉丁文学名(name):incisivosaurus

发音(pronounced):...

含义(meaning):属名源自具有似门齿的颌前齿构造;种名用以纪念j. gauthier,对兽脚类恐龙系统分类的卓越贡献。

目(order):蜥臀目(saurischia)

亚目(suborder):兽脚亚目(theropoda)

类(infraorder):新兽脚类(neotheropoda)、坚尾龙类(tetanurae)、鸟兽脚类(avetheropoda)、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手盗龙形类(maniraptorifromes)、手盗龙类(maniraptora)、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

科(family):窃蛋龙科(oviraptoridae)

属(genus):切齿龙(incisivosaurus)

模式种(type species):高氏切齿龙(i. gauthieri)

其它种(other species):...

错误归属种(misassigned species):...

时代(period):白垩纪早期(hauterivian)

分布(found in):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源、卢家屯地区

发现地层(stratum):义县组的最底层位

食性(diet):肉食?

典型状态(length up to):...

推测体重(mass):...

发现者(discoverer):徐星、程延年、汪筱林(xu, cheng, wang & chang, 20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徐星、程延年、汪筱林(xu, cheng, wang & chang, 2002)

物种发现

窃蛋龙类群(oviraptorosaurians)是兽足类恐龙中一支极不寻常的族群,它们伴生着高度特化的头骨构造,头骨短而高,没有牙齿。切齿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窃蛋龙。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以及台湾台中科学博物馆的程延年、张钧翔在2002年9月19日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这件切齿龙化石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头骨和部分颈椎,头骨长约100毫米。发现于著名的中生代脊椎化石产地——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的义县组,有1.28亿年历史。”这篇论文报导一件窃蛋龙类的崭新种属,命名为高氏切齿龙(incisivosaurus gauthieri),发掘自中国辽宁省西部义县组(白垩纪早期,大约128百万年前)的下部层位。这件窃蛋龙类标本,呈现一些特征,近似于典型的兽脚龙类群,像是:一个较低平的头骨以及具有齿列的下颌,因而将窃蛋龙类与其它兽脚龙类之间,形态上的鸿沟大大减低了。切齿龙具有一对颌前齿,类似于啮齿类(哺乳动物)的门齿,以及伴生着小型、枪尖型的颊齿,有着大的咬嚼面。这些牙齿的特征,在兽足类恐龙中首次发现,这里推论为一种食植性的觅食行为。这篇论文中的发现,提供了一个趋同演化的案例,并且验证了“非鸟的兽足龙类”较之前所推测的,具备了更为宽广、多样的生态栖境。

物种特征

切齿龙呈现着头骨的形态构造,是介于典型的腔尾龙类群(coelurosaurs)与特化、不寻常的窃蛋龙类群之间,并且将这两个类群的形态上差异缩短了。支序分类的解析,将切齿龙置于最基底干群的窃蛋龙类。而标本的发掘层位,老于白垩纪早期,大约128百万年前,切齿龙诚然代表了迄今所知最早期的窃蛋龙类群的恐龙成员。

虽然,大部份研究者认为窃蛋龙类群与鸟类群有着相对较远的亲属关系,然而最近一些研究却指出,窃蛋龙类群与鸟类亲缘很近,甚而有研究者认定,它们或许是二次不飞的鸟类!许多特征,用以支持着窃蛋龙类乃是鸟类群的近缘分类格位──像是:无齿的颌,短的鼻骨,长的顶骨,方骨侧臼接合方轭骨,棒状轭突,□骨具长的上颔突,缺失外翼骨上的轭勾等,我们发现到位居基底(干群)的窃蛋龙类成员之切齿龙,缺少这些似鸟的特征,因而认为它们这些特征,在鸟类群与衍生的窃蛋龙类群中,可能是独立的各自演化而出的。在基底的手盗龙类群系谱中,(像是窃蛋龙类与可能的阿法瑞兹龙科),于地层较年轻、衍生的成员,较诸基底成员,在许多特征上更具鸟形。而在更为进阶、衍生的手盗龙类系谱中,包括了奔龙科与伤齿龙科,后者衍生的成员,却经由二次反转许多原始手盗龙类的特征,而较不像鸟形。这样,在建构手盗龙类系统发育图像上,导致了困惑的结局,因而我们重新认定并强化在每个族群中基底(干群)成员的重要性。

切齿龙最有趣的特征,在于它的齿式。它成对的第一前颌齿,形似一些特化哺乳动物系谱的门齿(像是:啮齿类、多瘤齿兽类),它们是用来啃食的功能。这种钉状(peglike)前颌齿,与一些食植性的(herbivorous)蜥脚类恐龙可相比拟。而箭矢状(lanceolate)的颊齿,又与镰刀龙类相似,再度验证了窃蛋龙类群与镰刀龙类群的亲缘相近关系。虽然某些兽脚龙类显示了相当高度的异齿型式,却绝不像切齿龙类一样,在齿形状与齿大小上如此迥异的程度。齿面上大型的咬嚼面,显示了切齿龙齿与齿之间的咬合状况。因而,切齿龙代表了第一群兽脚龙类群,呈现出独特的齿式,适应于植食性行为。虽然另外有一些非鸟的兽脚龙类,根据胃石的存在,或者根据一些暧昧不明的形态上特征(像是伤齿龙类)而被认定为植食的行为。兽脚龙类群显然有着较之前所推测更为广泛、多样性的生态栖境。

以暴龙、异特龙出名的兽脚类恐龙一向被认为是肉食性恐龙,然而最新的化石证据显示,这个典型的肉食龙家族里头可能出现了素食成员。

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所研究员徐星及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程延年等人,于2002年9月发表了一件罕见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高氏切齿龙”。顾名思义,这件化石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两颗大大的门齿。这两颗大门齿和老鼠用来啃东西的大门牙相似,再加上其它位于面颊的牙齿也都具有类似人类臼齿的大型咀嚼面,因此它们的作用可能是在研磨植物,而不像一般肉食龙的尖刃状牙齿用来切割肉类。过去也曾有学者在兽脚足类恐龙化石的胃里,发现植食性恐龙肚子里常见的胃石,而怀疑肉食龙家族里可能有素食成员;不过头部及牙齿在分类时比较有参考价值,这次直接从切齿龙的牙齿型式找到植食特征,总算为肉食龙类群的植食行为提供了有力的直接证据。

物种研究

肉食龙繁衍出植食龙

但是肉食龙家族里怎么会繁衍出植食性成员?程延年表示,就好比大熊猫,虽然隶属于食肉目哺乳动物,却是最道地的素食主义者,这在演化学上就叫作“趋同进化”,乃是生物为了适应相同的生态栖地而演化出具有相同功能的构造。他和徐星推估,切齿龙会发展出植食性齿式,代表它的栖地和植食性动物相同,也显示兽脚足龙类的生态栖地远较长久以来认定的还要多彩多姿。

与其他龙类的关系

此外,透过对化石标本的型态分析,徐星等人一方面推论出切齿龙是窃蛋龙家族族系谱里最元老级的基底成员,在建构恐龙演化系统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发现了切齿龙身上具有许多典型的兽脚龙类群的共享特征。以往学者在其它窃蛋龙类的身上,常发现许多和鸟类相似的特征,但却又矛盾的发现这些窃蛋龙的模样和兽脚足龙类大不相同(一般认为兽脚龙类群是亲源最接近鸟类的恐龙)。徐星等人的发现化解了这项矛盾,大大拉近了窃蛋龙类和其它兽脚足龙类成员的亲属关系,也强化了窃蛋龙和鸟类的亲源关系。(详见2002年9月19日的《自然》)

与鸟类的关系

鸟类与恐龙到底有没有亲缘关系,在中国辽西地区发掘出土了大量恐龙、鸟类化石后成为热门议题。徐星在这波研究热潮中有许多重要贡献,除切齿龙相关发现外,今年2月他也发表了中国猎龙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猎龙具有像鸟翼一样能侧向伸展的前肢,及能适应飞行的呼吸系统,是探讨龙、鸟关系的重要证据。程延年等台湾学者从1998年起开始和对岸学者跨海合作,目前他们正进一步共同研究树息龙。这种具有鸟类特征的树栖性迷你恐龙,可能将大大改变我们对鸟类飞行起源的看法。

头骨重新分析

Amy M. Balanoff、徐星、Yoshimura Kobayashi、Yusuke Matsufune和Mark A. Norell于2009年在《美国博物馆通讯》上发表论文《兽脚类恐龙戈氏切齿龙(兽脚类:窃蛋龙类)的头骨骨学》,论文中对基础窃蛋龙类恐龙戈氏切齿龙的头骨进行了重新描述:最初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在将其安置在窃蛋龙类的基底附近;然而,直到现在这个重要的标本仅有一个粗略的描述。高氏切齿龙的许多原始特征表明在鸟翼类和进步窃蛋龙类之间的相似性是趋同而不是共有的衍征。另外,重新描述了几个原来的描述中不清楚的解剖学特点,特别是关于腭部。也使用计算机断层(CT)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脑颅描述和颅腔内模重建。CT成象显示了之前无法获得的特征,如前上颌骨门齿后替换齿的出现。这个排列表明,虽然戈氏切齿龙的尖齿形态上很独特,但是它们还是以典型的初龙类形式替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