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桥林镇 |
释义 | 南京十大文明古镇之一的桥林镇,建于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镇,传说因西楚霸王项羽败走乌江,其爱妻虞姬自刎于桥头而得名,后更名为桥林镇。位于长江北岸,与南京市区隔江相望,镇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4.5万,镇区山清水秀,古有“长桥半月”、“明因秋色”、“梨园听莺”等十二美景,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各半。 城镇建设(狠抓农业结构调整 加强城市建设 坚持富民优先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服务业和个私民营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城镇概述桥林镇在原江浦县治西40里,原名石碛镇,因濒临石碛河而得名。明万历七年(1579)县志市集栏中,已有“石碛桥”记载,每逢农历二、五、七、十日,四乡农民来此赶集,相沿至今。“桥林”为“桥里”一音转之。清同治年间(1863前后)石碛镇更名桥林镇。 林镇水陆交通发达便利,区域内有6.5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有板桥汽渡和七坝两座码头,均可停泊五千吨级驳船。312国道、104国道和南京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沟通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拟建的南京长江三桥即在镇区内。镇区距南京市区2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0公里。桥林镇是江浦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便利,水路有石碛河直通长江,可上至芜湖,安庆,下达南京、镇江、上海。公路有浦乌省际公路和南京市环城高速公路穿镇经过,境内公路网络均与此相连。古来工商业较为发达,治西主要货物集散地。如今镇境除有七坝汽渡外,更有长江三桥飞架南北,桥林已是南京江北新市区建设中的一个重镇。桥林镇是保存得比较完好,基本保持着古朴风貌的小镇,秦砖汉瓦民居,青石板路面,以及其街道布局,集市贸易,风土人情,都具有古老而纯朴的特点。 风景名胜旧日桥林镇有十二景观,其名曰:柏子樵歌、梨园听莺、双峰菊圃、长桥步月、柳岸秋荫、紫砂返照、沧浪濯足、文阁钟声、朱石渔火、明因秋色、茅庵古桧、延陵垂钓。如今这十二景,由于地貌变迁,建筑兴废,有的已无迹可寻,有的为已被等新的景观所替代。 桥林镇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如1957年发现的镇西林家小村“蒋城子古文化遗址”(省文保单位),双桥村“曹城子古文化遗址”(市文保单位),1982年发现的刘公村“小樊城子古文化遗址”(区文保单位)。镇东8里许有“兰花塘”(地名),相传项羽败走东城路过此地,汉兵追之,虞姬挥剑护夫,失落兰花玉簪,不久路边长满兰花,故而得名。当项王行至石碛镇(今桥林镇),虞姬自刎于此,其血衣藏于西街一古井中,井水呈胭脂色,此井故名“胭脂井”,现尚存。自镇西去30里,可凭吊楚汉相争古战场四溃山(今之镇西驷马山),西南去25里便是楚霸王庙。 桥林茶干,鲜美可口,色香味俱佳,早已驰名大江南北,是桥林镇享有盛名的土特产之一,是馈赠亲友上选礼品。有《过桥林》诗云:春风送我至西关,盛世风云最耐看。一振能消万古疾,千萧吹彻七星丹。堤柳招摇通水国,江波吞吐送征帆。惟爱桥头香十里,停车河畔买茶干。 城镇建设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托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充分发挥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新的浦口区成立以来,桥林镇在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推进“三个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桥林镇镇情的新路子。 浦口区桥林镇位于浦口区西南部,先后经历两次区划调整,市绕城公路、宁巢公路穿境而过,板桥汽渡也从境内过江,紧邻建设中的南京长江三桥,水陆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桥林镇土地总面积119.7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万。2004年,桥林镇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三城九镇”,并被纳入正在修编的三桥经济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新区成立三年来,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紧运行的新形势,桥林镇党政一班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思路,破解难题,桥林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桥林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亿元,比2001年增长99.3%,年平均增长25.8%;实现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其中预算内财政收入9315万元,增长2.38倍,年平均增长50%;实现农业总产值3.1亿元,增长34.2%,年平均增长10.3%;实现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增长2.9倍,年增长57.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01元,增长47.4%,年平均增长13.8%。 要想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必须通过发展工业和开放型经济。桥林镇在加快东爵公司、长江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为工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桥林镇工业集中区2002年开始建设,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为一园两区,到累计完成3000亩的“五通一平”工程,共引进30家企业,6家正式投产,5家在建。到2004年底,集中区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6亿元,增加值1.6亿元,销售收入8.3亿元,利税5400万元。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开放型经济工作成效显著,三年累计完成协议利用外资366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83万美元。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1、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三年来,桥林镇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采取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激励措施,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到,桥林镇共流转土地面积3万亩,占桥林镇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二,粮经比实现2:8,种养比5:5,初步形成了以苗木花卉、水产养殖、鲜食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产格局,特色规模基地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各类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以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科普为主的“农家乐”项目全面启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加强。 加强城市建设2、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强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2002年,桥林镇顺利创建南京市市级新型小城镇。新区成立后,按照南京市新市区后备预备地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市级中心镇的目标,2003-2004年,桥林镇实施了宁乌路两侧城市化改造工程,累计投入3000万元,加强镇区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镇区房地产业,到,已累计开发商品房8万平方米,“兴桥家园”、“祈福家园”、“圣源新居”正在建设之中。为配合征地拆迁工作,2004年,桥林镇实施了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工程,采取了由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成本价置换”的办法,建造民旺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完成占地2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的民旺一期工程建设,此举既改善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又节约利用了土地。通过加强城市建设,聚集了人气、商气,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坚持富民优先3、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落实各项富民措施。三年来,桥林镇深入持久地开展“十佳浦口人”评比活动以及文明村、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调整和优化教育布局,加大教育投入,2003年,桥林镇顺利创建教育现代化乡镇;在桥林镇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工程,深化对农民的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大力推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倡导优质服务,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农村改水累计新增受益人口6000人以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年实现参保率100%,农民参保率96%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文化、体育、科技、广电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水泥化道路累计完成70公里,危桥改造3座;累计对外输出合同工2500人,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8000人次;严格执行税费改革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4、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各项事业建设,都离不开干部队伍。三年来,桥林镇围绕“五好党委”和“五好支部”创建,切实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2003年,桥林镇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机关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今年,在农村基层实行“双推双考”公开选拔村支部书记和村会计。通过干部队伍建设,为桥林镇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是鼓励和扶持现有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同时逐步向集中区集中,整合现有土地资源,选择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工业项目,实现产业升级。二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合理制定规划布局,充分利用三桥经济片区开发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着重引进占地少、投资大、产出多、技术含量高的外资项目。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一是继续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做大做强特色规模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品种和技术创新,积极支持鲜食玉米、苗木花卉、特种水产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经济,以“农家乐”项目为重点,着力建设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科普园,做到服务居民、富裕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实现由小户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使农业逐步由多数的事业转变为少数的主业。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快服务业和个私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是在发展传统商贸流通、文化娱乐、餐饮业等服务业的基础上,全面发展特色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做到让农民无障碍地自主创业,让民营企业无障碍地自主发展。让个私民营经济成为桥林镇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带动功能。 2004年,桥林镇被列入南京市“三城九镇”,要充分利用“三城九镇”诸多优惠政策,全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07年,把桥林建设成为全市有影响的精品镇区。一是精心修编城镇规划。高起点规划桥林2005-2007年近期城镇建设规划,突出抓好镇区建设详规编制工作,坚持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确保到2007年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二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要加快镇区商品房开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功能;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引入社会资本,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建设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打造精品工程;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向城市集中。三是加大城镇管理力度。结合文明城区创建,进一步加大镇区综合整治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城镇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城镇文明化程度。 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一是建立教育机制,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工程”,深化对农民的政治、科技、文化、法律、政策的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培训机制和劳动力输出机制,多形式开展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本领,同时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组织和引导好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进一步做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贫帮困力度。四是继续扎实做好为农民办八件实事工作。继续实施农村水泥化道路和危桥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严格执行农业税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五是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教育、计生、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着力营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特色农业浦口区桥林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桥林镇党委、政府以农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科技为依托,以流通为纽带,以产业化经营为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推进桥林镇的农业结构调整。经过桥林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桥林镇累计引进农业“三资”项目182个,总投资7798万元,其中2003年度引进“三资”农业项目71个(其中农业项目1个,林业项目70个),总投资5597万元。引进了南京跨世纪装饰城、江苏美林(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吉集团等一大批企业。 南京跨世纪装饰城注册成立的南京金浦苗木花卉公司预计投资8000万元,由其兴建的南京金浦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占地规模达500亩,项目建设填补了浦口地区大型苗木花卉市场的空白;江苏美林(林业)科技公司注册成立的桥林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桥林镇建立了1000亩苗木科技示范园,该项目引进了南京林业大学“杂交马褂木体细胞胚胎繁殖技术、红叶枫香选育”两项国家专利技术,项目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桥林镇农民种植苗木花卉的科技含量。 桥林镇通过引进“三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一定成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成三大农业产业带一是通过“三资”农业的带动和发展,形成三大农业产业带。近年来,通过“三资”农业的带动和发展,桥林镇初步形成了三大农业产业带,即:沿江1500亩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带,沿公路两侧15000亩鲜食玉米生产示范带,和沿山地区25000亩苗木花卉产业带。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通过“三资”的引进,加快了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至2003年度,桥林镇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2.5万亩,其中,发展种类苗木花卉1.7万亩,意杨0.8万亩。通过“引进”三资,即促进了桥林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又推动了桥林镇农业结构调整,带动项目区农户种植苗木花卉面积达5000亩。 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乏力问题三是通过引进“三资”进行开发,解决了桥林镇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乏力的问题。桥林镇土地流转亩均价值130元左右,扣除正常税费后,农民亩均可增加收入80元。同时,流转租赁土地通过用工的形式,又能有效的解决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桥林镇流转的土地每年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人左右,按每人每天工资15-20元,每人每年做180个工日,桥林镇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000万元左右,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基础设施桥林镇基础设施齐全推有10KV和35KV两条供电线路,与华东电网联接,可保证大规模企业用电。拥有2家自来水厂,水量充足,日供水量二万立方米。程控电话可直接拨国际、国内长途或上网。 桥林镇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工业有冶金、化工、机械、铸造、建材、造纸、食品生产、黄砂矿石开采等十多个业。农业有鲜食玉米、甜瓜、蔬菜、草坪、花卉、经济林果、牧草等优质农林基地。桥林的茶干、调味食品、春玉米等产品享益海内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