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抢粽粑 |
释义 | 历史起源抢粽粑来源于仫佬族的依饭节,是仫佬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起源于明朝,流行于东门镇、四把镇一带。每年在仫佬族特有的依饭节日或冬至日举行,庆丰收,祭祖先、敬神灵,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民族一年比一年更繁荣。仫佬族人民借此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和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经发展和不断完善,现已成为我国16万仫佬族同胞接待贵宾和竞技强身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场地器材抢棕粑的场地是在一个平坦的地上,通常在比赛场地上以6米为半径画出个圆圈,中央摆一张约0.7×0.7米的竹方桌,桌上置一个高约0.8米、口径0.5米,外有竹编护壳的大水缸,缸内盛"三角粽"(用竹叶包、底部呈三角的立椎形糯米粽,寓三人为众,民族团结之意),并用开水淹满。沿大圆圈边线等距离地放置"乐登桥"(用长2米、直经约0.15米的竹杆一根,两端各用1个竹筐为"桥墩",钉牢成为一座"独木桥")一座,直经0. 4米,高0.1米的竹圈四个;山门(用竹竿制成,中门高1.7米,两侧门高1.4米,宽度内空0.4米,联成一体,上面插满树枝和谷穗,挂上"五谷丰登"红横幅)一座;并以水缸为中心,等距离、相间隔地摆三个箩筐。 人员规则比赛人员: 比赛一般是以"冬"组队,共三“冬”9名运动员每队由一男二女共三名运动员组成,三个队同时上场竞争,取久久长长,发达兴旺,兴旺发达之意。 比赛规则: 比赛开始:由裁判员二人击鼓鸣锣发令,裁判员一人滴水计时(用1小竹筒,下穿一小孔,内盛1公斤水,开始比赛即滴水入桶,以滴完2筒水为结一局)。比赛通常要进行三局不同形式的角逐。 第1局:三人合力抢粽粑。各队的队员手拉着手,以一只脚独立行走,另一只脚与相邻队员的一只脚在连环套上同步行走,一同走到水缸边,分别用竹筷条、竹夹子、竹捞绞捞缸内的粽粑,再快速返回放进本队的箩筐内,滴尽二筒水结束。 第2局:三人接力抢粽粑。先由各队执筷条的队员快速跑向水缸,抢得粽粑后又快速返回原地,再沿圆圈边线跑,曲身串过"山门",表示"避邪",独脚跳越竹圈表示"消灾",飞身度过"乐登桥"表示"迎乐",绕完一周后返回原地,将粽粑交与执竹夹的队员,依式完成同样动作后复回原地,又将粽粑交给执捞绞的队员,重复同样的绕圈动作,把粽粑投入本队的箩筐内。下一轮仍依次进行,滴尽两筒水结束。 第3局:三人依次抢粽粑。执筷条者、执竹夹者、执捞绞者依次跑向水缸抢捞粽粑,放入本队的箩筐内,滴尽两筒水结束。 按比赛规则,凡给粽粑掉地者,由本人用自己所执的器具拾起,不准用手或由其他队员拾起。 六筒水滴尽,停锣息鼓收场,以抢得粽粑多者为胜,均者并列,按名次分别奖给粽粑、布料或红包以资鼓励。最后由各队把粽粑抛赠观众分享,表示仫佬族慷慨大方、热情好客。 其他说明三角棕是仫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在抢棕粑运动中,谁抢得多,得“福”就多,仫佬族人民以抢棕粑的独特形式,表达他们执着的追求,激励后人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实现美好的未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