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郊尹姓
释义

郊尹姓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复姓,源自春秋时楚国的官名“郊尹”,现在大多衍化为郊姓和尹姓。

郊尹[郊尹,读音作jiāo yǐn(ㄐㄧㄠ ㄧㄣˇ)]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郊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名序中有“郊尹”。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三年》中杜预有注:“郊尹,治郊竟大夫。”郊竟,就是都城郊区。

郊尹,就是专职管理都城郊区行政事务的重要官员,多由当朝君王之子任之,主要有生产、户籍、治安、交通、防灾等,战时还有维护京畿安全的守土之责。

如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春,叔弓围费,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民将叛之,谁与居邑,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若诸侯皆然,费人无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楚子之为令尹也,杀大司马薳掩而取其室,及即位,夺薳居田,迁许而质许围,蔡洧有宠于王,王之灭蔡也,其父死焉,王使与于守,而行申之会,越大夫戮焉,王夺斗韦龟中犨,又夺成然邑,而使为郊尹,蔓成然故事蔡公,故薳氏之族,及薳居,许围,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礼也,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观起之死也,其子从在蔡,事朝吴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请试之,以蔡公之命召子干,子皙,及郊而告之情,强与之盟,入袭蔡,蔡公将食,见之而逃……”

郊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郊尹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郊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高句丽族,出自唐朝时期高句丽国君主王健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公元前后,斯卢部落以金城为中心,联合六部组成部落联盟。从公元四世纪中叶起,王位由金姓世袭,王权逐渐得到加强。到公元四世纪末,新罗国经常受倭军侵扰。晋安帝司马德宗元兴元年(公元402年),高句丽国出兵驱逐了倭军,将新罗国置于自己的庇护之下。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新罗国仿汉制实行州、郡、县制。到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新罗国颁布律令,始定有尊卑差别的百官服色,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体制。

北魏孝武帝元修太昌元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二年(公元532~562年),新罗国先后统一弁韩人加耶部落,完全占有洛东江流域。为与高句丽国争雄,新罗国与百济国结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占领汉江上游地区,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公元553年)又攻占百济国的汉江下游地区,后乘势沿东海岸北上,将其势力一直伸延到今咸镜南道的利原地方。

新罗国的扩张招致高句丽、百济二国的不断进攻。到唐朝时期,新罗国处境危急,吁请唐王朝出兵干预,唐高宗李治发大军至朝鲜半岛,在新罗国的配合下,于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灭了百济国,再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了高句丽国,新罗国借此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

从公元四世纪末起,新罗先后与中国的前秦、南齐、梁、北齐、陈、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文化。使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新罗国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等书,包括当时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不少。

唐朝晚期即新罗国末期,新罗王族之间因争夺王位,引起国内战乱频繁,民不堪命,纷纷起义。唐昭宗李晔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新罗赤裤军曾攻打到王都西部。新罗王族弓裔、军官甄萱等也加入到起义军之中。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甄萱在完山州(今韩国全州)建后百济国。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弓裔在松岳(今韩国开城)建后高句丽,形成后三国分立的局面。后梁末帝朱友瑱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弓裔部将王建取代弓裔,创建高丽王朝。

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王建灭新罗国,到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又灭后百济国,高丽王朝遂统一朝鲜半岛。

王建有后裔出任管理京畿郊区之官员,仿汉制亦称郊尹(??←高丽文可能显示不出来),一直到明朝时期的李氏朝鲜王朝,郊尹一职皆存,其后裔中有以为姓氏者,亦称郊尹氏(???←高丽文可能显示不出来),后有在清朝中叶迁入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者,按汉族习惯,将其姓氏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尹氏(??←高丽文显示不出来)。

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复姓了。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武德四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武德五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武德七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贞观六年废都督府。唐贞观八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天宝元年改为襄阳郡。唐天宝十四年置防御使。唐乾元元年复为襄州。唐上元二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