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羌管 |
释义 |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簧管乐器,古老的六声阶双管竖笛。据传为秦汉古羌人发明,音色清脆高亢,流传于四川羌族地区。 中文名:羌管 拼音:qiāng guǎn 别称:羌笛 类别:簧管乐器 基本简介羌管在羌语中称为“其篥”、“士布里”或是“帮”,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竖吹乐器。 外观今用当地油竹制成,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 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 羌笛的管身用竹制或骨制, 由发音簧哨和方筒形管体组成, 两管长短、孔距和音高相同。 音色羌管发的是凄切之声,音色清脆高亢,带悲凉之感 制作羌管的制作步骤,包括选竹、锯竹制作笛管、给笛管打孔定位、管尾装饰、细加工、磨平、清理竹管内竹膜,以及刻字、上漆等30多道工序。 制作羌笛一般选用杆直、筒圆、节长,且头尾粗细较均匀的箭竹,竹肉需厚薄有度、质地坚韧、纤维细密、不易开裂。 文化内涵诗词创作羌管是边塞少有的乐器之一 ,而羌管声响起的时候入目却是“霜满地”的时节,两个意象都表现了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通常用来描写边塞之声,是边塞诗作中惯用的经典意象: 范仲淹即有“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 赵以夫《扬州慢》中有“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黎延瑞《秦楼月》中写到“霜城戍角,月楼羌管”; 吴则礼《木兰花慢》中有“雁入长天,羌管罢、陇云愁”。 当然羌管也并非边塞专用,因其所发幽幽之声引人感慨,词人也常用这个意象来传达内心悠悠的情愫: 元代王冕的“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无疑也是借羌管这个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失意落寞的心境。 刘著《鹧鸪天》开篇句“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同样是用传入楼中的羌管之音来暗写自己内心的离别滋味,羌管悠悠,离愁满目。 “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欧阳修《蝶恋花》)。 “无端羌管,夜阑声入云杪”(袁去华《念奴娇》) “犹有惜花心在,等闲羌管休吹”(管鉴《清平乐》) “憔悴了、羌管里,怨谁始得”(吴潜《暗香》) “最是关情处,高楼上、一声羌管”(晁端礼《水龙吟》)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李清照《临江仙》) 晁补之“那堪羌管惊心,也随繁杏抛掷”(《万年欢》) 羌管一声响,都惊得词人心下一阵,个中愁滋味,虽自不言,更入人心。 文化传承羌笛是羌文化的传承渠道,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