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潜江八景 |
释义 | 潜江八景潜江旧志载东城烟柳、南浦荷香、僧寺晓钟、蚌湖秋月、浩口仙桥、芦洑宝塔、清溪山色和白洑波八景,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东城烟柳居八景之冠。位于城东朝宗门外县河对岸,具有最佳景色。传说这东城烟柳是在五代荆州藩王高季昌所筑的“高氏堤”上,其遍植垂柳,多建亭榭,无论晴雨,沿道总是烟雾迷蒙。城东曾有一座桥叫龙凤桥,邑人朱继智在此住了3年,写了一首题名《龙凤桥》的诗:“三年移住此桥头,浅水芦边且系舟。霞有竹栖烟有柳,云深添个酒家楼。”这诗像一幅恣肆泼洒的水墨画,勾勒出东城烟柳的全貌。 南浦荷香位于潜江环城南十字街口,即今章华中路南端。明朝初叶,江西泰和的儒士曾恺被派到潜江来当教谕,他第一次发现了这片神奇的天然景观,并写出了《南浦荷香》的命题诗:“太华移来玉井莲,花开南浦绿荷鲜。风生四岸清香远,日上千枝翠盖园。绝胜芝兰沾化雨,不同桃李斗春艳。令人几度来游处,惹得余芬满袖边。”继后,潜江一位文人题有《大通桥夜坐》一诗:“荷花荷花迎水滨,石桥月划一钓银,不往更酌荷筒酒,只嗅荷香已醉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南浦荷香的夏夜景观。至清康熙四年(1665年),时任潜江教谕的黄岗举人冯立傅又写了《南浦观莲》:“暗香不渡野云奢,一月风清柳半斜。未许尘心观色界,西池自在白莲花。” 南浦依水势成形,曲岸通幽,沿坡细柳垂丝,隐露亭角。每到暮春时节,小荷露出尖角,蜻蜒点水戏波。到了盛夏,莲花竞相开放,如烟似霞,花多是绯红色,红绿相间,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偶有阵阵和风送爽,沁来丝丝荷香袭人,游人每每归去,裙袖总带芳香。往往花开花谢,层出不穷,别具水乡风韵。 1988年,潜江县政府在南浦荷香原址雕塑了一座手托荷花的仙女塑像。那洁白如玉的女神,那晶莹似雪的荷花,令人遐思当年南浦荷香的绝佳景色。 僧寺晓钟在潜江八景的序列中居三。僧寺即大佛寺,建在城西的寿灵山上。潜城本无山,寿灵山“势若隆起,实本非山。”从清乡人黄玉辉写的《马昌湖打鱼歌》:“……小渔舟,往来大佛寺前;三板桥头拍手呼,卖鱼得钱美酒沽。……”中,可窥寿灵山上的大佛寺就在城西的马昌湖畔近三板桥。大佛寺始建无稽考查,其开山祖是幽谷大师,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大佛寺和“晓钟”连在一起成为一景,志载传说嘉靖初年,潜江护城堤决口,滔滔的洪流把一口大钟径直“送”到山门前,寺僧打捞起来,将其置于殿内。大钟上刻有一行字:“大元国湖北道江陵路潜江县长乐乡梁王庄土地施主周兴旺造大钟一口,舍入本邑阳西广佛寺。延祐二年六月。”僧寺晓钟不同凡响。这钟声,在晨雾缠绕的平原村庄里,在曙光初照的江汉泽国中,悠悠回荡。它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听到钟声,田野的农夫把绿浪撒向大地,舟楫的渔子将碧波拉入网中。明代本县教谕曾恺,曾写了一首《僧寺晓钟》,诗曰:“上方月晓度疏钟,声彻闾阎处处同。鸦噪松林频出定,香焚石鼎漫谈空。响回银汉星初落,催起扶桑日渐红。欹枕教人请省听,此身浑在梵王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