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乾坤谱
释义

应用易学原理,对天体的演化和地球的形成,用图论的方法进行了形象的推演,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将古人观象设卦的过程跃然纸上,使笼罩在“八卦起源”这一千古之迷上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书籍介绍

《乾坤谱》用小说语言叙述周易学术问题。成功破译了3000年来,传统文化中,关于周易八卦、大衍之数、其用四十有九等历史谜团,创立了八卦立体坐标学说。主要有以下内容:

在天文物理学方面,本书应用易学原理,对天体的演化和地球的形成,用图论的方法进行了形象的推演。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将古人观象设卦的过程跃然纸上。使笼罩在“八卦起源”这一千古之迷上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在地球物理学方面,地球南极海洋环抱陆地,北极陆地环抱海洋。世界地球物理学家对这一现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让我们换个角度,用易学原理来解释,陆地高而刚者为阳,海洋低而柔者为阴。地球南极为阴包阳,北极为阳包阴。地球表面就是一个标准的古太极图。大陆漂移的规律与易学原理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数学方面,本书阐明了八卦的符号就是三维空间中,确定一个正方体八个顶点的立体坐标。而且代表空间标准形态的立方体也正好是由12条边围成的。八卦的立体模型,解释了易经的空间思维属性。提出立体易学理论。

在季节气象方面,修正了卦气说,创立了全新的二十四节气卦气图,解决了以往卦气说中的卦象与气候冷热的偏差。解释了夏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热,冬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冷。使卦象的阴阳变化完全与自然冷热变化相吻合。在易学学术方面,提出了“大衍之数五十”的新解释: 即"天一:一单.地二:一双. 天三:一单一双.地四:二双. 天五:一单二双.地六:三双.天七:一单三双. 地八:四双.天九:一单四双.地十:五双. 天数共计五单十双,合二十有五.地数共计十五双,合三十.天数中的十双与地数中的十五双合二十五双(五十),即易传中“大衍之数五十”的来历. 这个谜团困扰易学界3000余年.是易学各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乾坤谱>对周易学术的重大贡献之一.

主要内容

周易八卦的立体坐标

乾:x=1,y=1,z=1

巽:x=1,y=1,z=0

离:x=1,y=0,z=1

兑: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大衍理论

大: 音太,tai,去声,指太极。古文“太极”均书为“大极”。衍: 开展;延长: 衍生,繁衍。由简单向复杂方向衍生。

大衍:太极衍生、繁衍、展开、延伸。

大衍之数:太极衍生、繁衍、展开、延伸出的数。

大衍之数五十:由太极衍生、繁衍、展开、延伸出来的数是五十。

太极,混沌一体,为天数一。太极数一衍生出两仪数二,得地数二。

太极数一加地数二,得天数三。

天数三中的太极一再衍生出两仪数二加原有的两仪数二,得地数四 。

太极数一加地数四,得天数五 。

天数五中的太极一再衍生出两仪数二加原有的地数四,得地数六 。

太极数一加地数六,得天数七 。

天数七中的太极一再衍生出两仪数二加原有的地数六,得地数八。

太极数一加地数八,得天数九。

天数九中的太极一再衍生出两仪数二加原有的地数八,得地数十。

上述各数中,凡是双数(包括天数中的双数),都是由太极一衍生出来的,着些衍生出来的数之和为五十。这就是大(太)衍之数五十的来历。

揭开了"太衍之数五十"的秘密,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不全用,因为五十有五中,有五个数代表太极,太极为混沌未开,万物未生之时,所以不能用。太衍之数五十,是因为这五十个数是太极衍生出来的,代表天地已开,万物已生,所以演天地之变,所赖者五十也。来历

大衍之数五十,既天地十数中所藏双数之和。其用四十有九,来源于古代历法。 既以大衍之数五十为基数,对应五十个朔望月,只能选用其中四十九个朔望月用于编制历法。这就是易传中“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原因。

古人连续观测五十个朔望月,历时约1476天,平均每个朔望月约为29.5天。但编制月份不可以出现半天,古人不能采用一天跨俩月的历法,不然会出现上午是一月,下午就进入二月了的情况。或者白天为一月,到了晚上就进入二月。所以古人可能选择30天为一个月,1476天÷30天=49个月+少编的6天,并隐遁了1个朔望月。误差约0.4%千分之四。这个精确度已经很了不起了。古人可能采用过这种历法,因而得出:用大衍之数五十(个朔望月)编制历法,只能组合出四十九个整天数的月份。只有这样,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少编了6天,古人岂能善罢甘休。于是继续求索。如以29天为一个月:则51个月×29天=1479天,多编了3天。并虚出1个朔望月。误差约0.2%千分之二。精确度进一步提高了。

继续努力,交错用之:以25个月编30天,以25个月编29天,交错用之。则25个月×30天+25个月×29天=750天+725天=1475天,少编了1天。这种历法的误差为:(1/1476)×100%≈0.07%,一万天误差七天.这种精确度已令今人被感吃惊。古人可能最终采用了这种历法。以30天为大月,以29天为小月,分出大小两种月份,大月为阳,小月为阴,(“分而为二以象两”的原意是指分出大小两种月份。后来用于筮法时,是指将49策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在易理上可以理解为天地,而其原意是指大、小两种月份)。

编制月份的问题解决了,如何编年呢?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及季节枯荣,掌握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大约对应12个朔望月。50个 朔望月可以编四个回归年(“揲之一四”的原意:是指50个朔望月可以编四个回归年, 当用于筮法时,是指将策数四个为一组的数。“以象四时”历代易学家大多解释为以象四季。非也!“四时”是指四年。)计48个月。余2个月(一大一小)及少编的1天。将少编的1天加到余下2个月中的小月中,(“归奇”的原意:在余下的日期中,30天一月为偶、29天一月为奇、少编的1天为奇。将奇数29和奇数1归为30天一月。这是“归奇”的原意。当用于筮法时,“归奇于扐”是指经揲策之后,将余策归集到一起。象征编四个回归年所余下的日期,既闰月),则余下2个月均含30天。这样就几乎消除了误差。

编年的问题解决了。余下的2个月应如何安排呢?

这是解决“挂一以象几”的问题,一年有6个阳月×30天=180天,有6个阴月×29天=174天。合354天,比一个回归年365天少11天。积三年约少33天,约一个月。故每三年插入一个闰月(一个闰月30天,这三年比公历少3天)。“挂一以象三”的原意,既插入一个闰月弥补三年之中少记的一个月。古人总结出“挂一以象三”的历法。“挂”既既“插”,“一”即“一闰月”,“象”即“对应”,“三”既“三年”。就是将余下的闰月,每三年插入一个闰月。为什么“挂一以象三”不直说“挂一对应三”呢?因为 “挂一以象三”是筮法描述,不是历法记述。从历法的推算中,总结和发明了筮法。反过来用筮法卜算世事,是以抽象求实象,故只能用“象征”来描述。由于筮法起源于历法,所以“筮法描述”必然借助于历法来进行象征性说明。

三年一闰的周期确定了,闰月应安排在哪一年呢?很自然是安排在连续三年中的中间那一年比较合理(参阅“插值法”)如果安排在一头,则另一头偏差较大。

如图:第一年(一岁)为12个月、第二年(二岁)为13个月(其中包含闰月30天)、第三年(三岁)为12个月、第四年(四岁)为12个月、第五年(五岁)为13个月(其中包含闰月30天)(“五岁再闰”的原意)。

这样看来,用50个朔望月只能编制出四个历法年,四个历法年共计月数为四十九,故用大衍之数五十,对应朔望月编制历法,只能采用四十九个月。

如果将五岁中的闰月安排在四岁中,由于前三岁加一闰已经比较精确了,而四岁一年独加一闰,则导致整个四个历法年偏差加大。岂不是前功尽弃。所以必须加在第五年里(五岁再闰)。所以编制四个历法年,只能用49个月。而这49个月是依据50个朔望月推演出来的,如果只连续观察四十九个朔望月,是无法推演出这个结果的。所以,虽然只用49数,但50这个数是不得不提的。由此看来,“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

有九。”虚一不用,并非真的不用。在历法中,用于五岁再闰。在筮法演策中不用是因为四个历法年中只有49月。所以“虚一”就是五岁中的闰月。

结论:采用大衍之数五十,对应朔望月数编制四个历法年,只能组合出四十九个整天数月。这就是易传中“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来历。

团正大衍历

在《乾坤谱》中,团正大衍历,是以八年为一个编制周期。根据“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推导而来。

“大衍之数50+其用49=99(阴历月)=8个回归年。

团正大衍历:三岁一闰,五岁二闰,八岁三闰。 阴历年354天×8年+30天×3闰=2922天。

现 行 阳 历:四年一闰,八年二闰。 阳历年365天×8年+ 1天×2闰=2922天。

大衍数列

大衍数列,来源于《乾坤谱》中对易传“大衍之数五十”的推论。

0、2、4、8、12、18、24、32、40、50------

通项式:

(n*n-1)÷2 (n为奇数)

n*n÷2 (n为偶数)

前n项和公式:

Sn = (n-1)(n+1)(2n+3)÷12 (n为奇数)

Sn = n(n+2)(2n-1)÷12 (n为偶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