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千松甸村 |
释义 | 千松甸村位于隆化县茅荆坝乡是一个年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到100元的贫困山村。十多年后的今天,千松甸村变成了拥有村集体资产约50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200元的富裕村。 千松甸村发展千松甸村是一个只有117户、457口人的小山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班子软弱涣散等原因,1988年以前的村集体累计负债高达14.8万元,村民人均负债3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无法解决这样的难题,相继辞职。千松甸村该往何处去?在这个关键时刻,魏春军放弃了乡办综合厂业务员的优厚待遇,自荐担任村支书。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也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他拿出了1000元钱交给乡党委作为自己任职的风险金,承诺如果3年后千松甸村的贫困状况得不到改变,自己不但不取回风险金而且任职3年的工资分文不取。上任伊始,魏春军在乡党委的帮助下以整顿村班子作为突破口,把能干事、能吃苦、群众威信高的人纳入了村班子。同时,建立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使村级事务有章可循。面对着千松甸村丰富的山林资源,有些人提出砍树卖树发展集体经济的想法,可魏春军并没有那样急功近利,而是提出了“封山育林、管山治山、植树造林、吃山养山”的致富口号。要植树造林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村集体又没有钱,怎么办?“我是村支书、我带头”,魏春军拿出家里的积蓄买来了树苗,带领全体村民在1000亩山地上栽上了落叶松和云杉。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千松甸村的群众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中幼林抚育1988亩,低质林改造277亩,油松营养林育苗10万株,落叶松苗移植7.5万株。1990年种植的2万株云杉苗木,6年后就卖了30多万元,提前还清了村里的14.8万元债务。村民尝到了植树造林的甜头,热情高涨。近几年来,不断扩大造林面积,全村累计投入劳动工6万多个,搬掉了4座山头,填平了7条大沟,植树造林9400多亩,改造更新林地6200多亩,“绿色银行”初具规模。 目前,全村有存栏牛500头、羊1000只,畜牧业成为千松甸村民增收的又一途径。千松甸村只有耕地870亩,长期以来农民总是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一年下来,收入微薄。调整种植业结构势在必行,魏春军积极倡导种植地膜玉米,为降低村民的风险,他承诺凡是种植地膜玉米的村民,如果收入不如以前,由他来补偿损失。现在全村有800亩耕地种植地膜玉米,村民种地的收入翻了一番。为深入挖掘山场资源,魏春军与该县的格林食品公司取得联系,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同,农民春天挖野菜、夏天刨药材、捡蘑菇、秋天采榛子都有稳定的销路,仅这一项收入每户每年就有4000多元。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千松甸村在魏春军的带领下变了,变得焕然一新。昔日进村要走的10公里泥泞山路变成平坦宽阔的砂石路;自来水通到了村民的厨房中;有线电视接通了,村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看到清晰的电视画面;村集体出资修建了手机信号塔,为每户村民买了手机,安装了固定电话,为全体村民加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