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千年平安国 |
释义 | 辉煌灿烂的古应国文明(古应国文明的核心——千年龙(千年平安国) 古应国文明的图腾崇拜——鹰(应国玉鹰) 古应国文明的科学技术——酿酒(仪狄造酒) 古应国文明的皇权象征——应门(天子之门) 古应国文明的骄傲——古代教育(修建义学) 古应国文明神秘建筑——韭房(韭字排列) 古应国文明女性地位——仪狄(酒祖仪狄)) 古应国遗民的文化瑰宝(浙江省宁波市蜜岩村应氏 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应氏 芝英村是江南应氏始祖 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 福建省峡阳古镇应氏) 千年平安国概述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山西古应国是黄帝时期应龙封国。应龙,古代生翼的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远古时期的应龙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国——应龙氏和应国是炎黄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应龙是千年之龙,古应国被史学界称为《千年龙之国》。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皇权和太平盛世,真龙天子出世象征社会平安,龙意味着平安,古应国自黄帝时期应龙氏朔州市应县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历数近3000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国,也是三代时期国运最长的诸侯方国。更令史学界惊奇的是古应国神秘的文化迄今依然存留遗迹。所以古应国又被史学家称赞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年平安国》。 《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古应国是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其疆域和影响从山西朔州应县、中原滍阳到荆楚孝感应城横跨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应国文明的发现不仅震动中国考古界,也引起国际史学界的关注。 辉煌灿烂的古应国文明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应侯在两周有较为显赫的地位,在西周早期监国,故有应监、应公之称,而后才成为诸侯。周代鹰国【西周初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但古鹰(应yīng)国历史自黄帝时期应龙氏朔州市应县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历数3000年之久。 古应国文明的核心——千年龙(千年平安国)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 山西古应国是黄帝时期应龙封国。应龙,古代生翼的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应龙指远古时期的应龙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国——应龙氏和应国。《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闻一多先生说:“龙族文化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龙族的华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古应国被史学界称为《千年龙之国》。由于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平安和太平,应国又被称赞是《千年平安国》。古应国是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其疆域和影响从山西朔州应县、中原滍阳到荆楚孝感应城横跨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应国文明的图腾崇拜——鹰(应国玉鹰)应国玉鹰发现于1986年6月发掘的滍阳岭应国贵族墓群中部的一号墓中,这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墓葬,在其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玉器、贝币等珍贵文物之中,发现了一只温润光洁,泛青透明的玉鹰,长2.2厘米,宽5.7厘米,顶部与右翅有微斑,是有意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作展翅飞翔状,形象而逼真。向右扭曲的头部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与双翅翅尖的两个小孔都用以穿绳佩戴,设计可谓精巧而独到。玉鹰眼睛和背翅施以线雕,两爪卷曲身下,看去栩栩如生,充盈着艺术的美感。史学界根据多方面的考证,认为这是古应国贵族王室的族徽标志,正与应龙氏族的图腾吻合,也许为原古应国贵族代代留传下来的传国之宝。现在,该玉鹰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古应国文明的科学技术——酿酒(仪狄造酒)古应国是西周早期周武王之子应叔的封国,距今已有3000余年。其都城就位于今平顶山市市区。古应国以鹰为国徽为图腾,在古应国贵族墓群中曾发掘出一应国国君王冠上的标志-----白玉线雕鹰,又因古汉语“应”、“鹰”同源通假,故平顶山别称“鹰城”。 古应国是中国最早的造酒基地和酒礼文化发源地,堪称“中国酒礼文化之都”。自酒祖仪狄造酒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始,该地域酒礼文化日益发展并鼎盛于应国时期。应国酒成为周王朝专供礼酒、贡酒,堪称最早的“国酒”。在古应国贵族墓群中发掘的万余件文物中,酒器酒具就有3000多件,大多为稀世珍品,足证当年酒风之兴盛,酒礼之繁华。 古应国文明的皇权象征——应门(天子之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毛传:王之正门曰应门。《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孔颖达疏引李巡曰: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应是当也。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清钱谦益《寿福清公六十序》:天子高居九重,应门沉沉,莫可扣击。 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 【应监是唯一没有叛乱的西周四监】武王灭商两年后,由于积劳成疾而一病不起。他死后,成王即位,但是由于年幼,暂时由周公辅佐处理朝政,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周公摄政”。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曾为武王灭商和治理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记载,武王伐纣时,历数商王罪恶,鼓舞士卒斗志的著名檄文《牧誓》,就是出自周公的手笔。武王死后,周公又辅佐年幼的成王代行国政,对周初的稳固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周公专权,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烈不满。这时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他们勾结起来,并纠合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过去殷王朝的属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与太公望、召公奭等率军东征,一举歼灭了武庚的叛军,杀了武庚和管叔,将蔡叔等人放逐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接着继续东进,趁势灭掉了薄姑、熊、盈、徐、奄等东方各国,并对参与叛乱的各国大加挞伐。在这次征伐战争中,应国不但没有跟随三监起来叛乱,因而且调集全国的兵力设下防线,堵住了叛军西进之路,与其进行了殊死战斗。因为应国在国家动乱时,坚定地站在周王室一边,因而受到周王室的格外恩宠。《诗·大雅·下武》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歌颂了应侯顺应天理,协助平定叛乱的功德。自此以后,应国在周朝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其国君被尊称为“应公”。周初能被称“公”者,必定是功高位显,对周朝有过特殊贡献的诸侯。 应侯顺应天理,协助平定管叔、蔡叔、霍叔三监叛乱的功德极大地增强应国的西周地位。应门是历史上皇权的象征。朱熹曰:传曰王之郭门曰皋门,王之正门曰应门。 古应国文明的骄傲——古代教育(修建义学)平顶山市滍阳镇考古碑文记载着滍阳街绅士们捐款捐地修建义学的经过,整个义学占地一百二十余亩,剩余的一百余亩地供先生们自行支配,但所有收入必须用于教育之上,凡来求学者,除购买必备书籍外,将不在另行出资,且吃住全在学校。这可能就是后来所谓的义务教育的雏形。若按碑文记载的时间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算来,比世界上记载的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德国(公元1619年)还早上977年。滍阳街,就凭这一点,足可以让国人骄傲,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全世界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是中国!是中国的河南!是河南的滍阳街! 【古应国遗民芝英应氏】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东晋时,汝南有应詹者,从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 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辉煌历史。 【应氏大宗祠】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会负责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后举行祖祭。祭祀异常隆重,祭品非常丰盛。参加祭祀子孙要临场“接筹”。以“红筹”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发给参加祭奠的男姓子孙。各人“红筹”的多寡,和年龄、学历、功名的高低有关。按民国时期分散份子的标准,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满60岁,可加1份;年满70岁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毕业,可加1份;高小毕业,再加1份;初中毕业,又加1份,逢级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匡计好“份子数”,搞好筹划。 应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应氏始祖的场所。大宗祠管事会由族内功名最高、辈份最长、年龄最大、最有权威的人组成。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1949年,历年管事成员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合族订有二十条《家规》,其标题为:建祠宇、守封茔、抚群从、事尊长、端心术、慎言语、养童蒙、行冠礼、议婚姻、严内外、谨称谓、崇节俭、治丧葬、时祭飨、贻世业、黜异端、厚宗渊、驭群小、供赋役、殖资产。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违者,合族共讨。诸如清明祭祀、划田资助学宫义学、纂修省志访核人物、议立社仓、筹建义庄、义会、开创义市、建立文会,创办学校、竞选国大代表、选拔校长镇长保长、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元宵活动、打更防盗等等事宜,一般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开大宗祠时,总管事端坐于正堂,族人旁听于堂前两侧,违者罚跪于堂前。大宗祠裁决之案,县衙一般不再更改。由于这样,非应姓邻村也间有乘开大宗祠之便,委托应氏大宗祠裁决事端。宋明而后,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应仕濂独建县学,应尚道家设私塾,应屏山创建善林书院。至清代,又有应修创建西园书院,应孟义建造洞灵书院,应鼎和营建培风书院。由是文教兴隆,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登进士者有应典、应廷育、应炜、应振绪、应德完、应济川、应凤仪等7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以后,培英小学经费全由应氏大宗祠包揽。凡是应姓,学杂费全免。 应氏大宗祠管事会的族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逐步解体,其儒礼遗风直至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转由人民政府主持兴办。 古应国文明神秘建筑——韭房(韭字排列)【宁波市蜜岩村古应国遗民建筑“韭房”】从锦鸡山上看蜜岩村落建筑,非常明显可以看到蜜岩的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不同。它更多的是中间为长条式的天井,两边为整排1~2层的等高木质为主的房屋,门口有长廊,因两旁民居安“韭”字排列,故名“韭房”。韭房是按古应国建筑风格建造。 密岩古村建村于宋朝,已有近千年,村中百姓多为应姓。查宋、明、清、民历代所修《蜜岩应氏宗谱》中所载,四明的应氏,本是河南省汝南县南顿(现项城县忠顺乡)的名门望族。而鄞州的应氏,则起源于唐长庆年间(约公元820年)的应彪公,官拜明州刺史时,其子肃跟随一同上任到鄞州,后便定居于鄞江。到了刺史的第十二世孙(约1120年宋始南迁时)应高时,迁到了风景秀美的蜜岩村定居。 古应国文明女性地位——仪狄(酒祖仪狄)仪狄,夏朝人,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战国策·魏策》上记载:“昔者,帝女令仪锹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意思是,过去,夏禹的女人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好。可是他说:“后世君王,如喝了这种美酒,一定要亡国的。”从此就疏远了仪狄而自己也和酒断绝了关系。仪狄造旨酒,不仅没受到奖励,反而遭到了惩罚。 仪狄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女性。但两千余年来,史文记仪狄均以为男性,其实大误。《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文献本早记为女。性异化是入汉后男子中心主义史观影响与男人政治作用的结果。 古应国是中国最早的造酒基地和酒礼文化发源地,堪称“中国酒礼文化之都”。自酒祖仪狄造酒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始,该地域酒礼文化日益发展并鼎盛于应国时期。应国酒成为周王朝专供礼酒、贡酒,堪称最早的“国酒”。在古应国贵族墓群中发掘的万余件文物中,酒器酒具就有3000多件,大多为稀世珍品,足证当年酒风之兴盛,酒礼之繁华。 古应国遗民的文化瑰宝浙江省宁波市蜜岩村应氏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蜜岩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的东南缘。距宁波市区(县府所在地)35公里处,东经121度25分。北纬29度78分。蜜岩建村已近千年,村中90%的百姓都为应姓。据应氏族谱记载,蜜岩应氏居此历时已过八百七十年之久。查宋、明、清、民历代所修《蜜岩应氏宗谱》中所载,四明应氏,本系河南省汝南县南顿(现项城县忠顺乡)名门望族。而鄞州的应氏,起源于唐长庆年间(约公元820年)的应彪公,官拜明州刺史,其子肃,跟随父亲,一同上任到鄞州,后固家于鄞。初择居鄞江光溪(唐时县治)。至刺史之十二世孙(约1120年宋始南迁时)应高时,方迁至蜜岩村定居。 应氏族人在他们的族谱上是如此描述的:左“青龙”(樟溪河紫气东来),右“白虎”(锦鸡山雄卧村边)、前“朱雀”(蜜岩潭深如谷宽如江)、后“玄武”(龙山、望海尖、四明七十二峰),还有“狮子山”(即蜜岩山)和“白象山”把守。从蜜岩山顶往北望去,正方位穿过蜜岩村中轴线,对应北斗星。狮子山上是祭天之地,设有祭天坛,白象山下则设祭地之坛。 另外村庄远离宁波市区(约35公里),和当时的鄞县治所小溪也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农业生产上,村落坐落在章水冲积平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6度左右(如果这个数据可靠,那么这里就是宁波的避暑胜地了),而日照充足,作物生长期长,一年三熟,俨然是世外桃源气象。 蜜岩村锦鸡山下的海澄庵(俗称道观)在山中放养大量蜜蜂,加上蜜源充足,久而久之,蜂蜜竟溢流到山岩上顺着岩缝往下流,顺着岩缝流入山脚的清潭内。村南的狮子山因此称为蜜岩山,山下龙潭因此而成为蜜岩潭,村落也因此命名为蜜岩。蜜岩山上的祭天坛即为道观所建,蜜岩村落的规划布局即按照道家的《内经图》设计,难得的是现今蜜岩村的整个布局基本完整,在经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军入侵后还留有现在相对完整的村落格局,实属难得。也许这背后有着日本人对蜜岩村的大量研究的因素,因此而免遭兵灾。所以整体而言,蜜岩村带有浓重的道家养生色彩,结合以山水形胜,蜜岩的确是一方养生的乐土。 日本人在此驻扎并非没有任何破坏。蜜岩村蜜岩潭有一种鱼,叫蜜光鱼(又名月光鱼),因长久地食用山上流下的蜂蜜而鳞发亮光,食用时鲜美无比而得名。有诗《句余土音赋蜜岩蜜》曰:“空岩万蜂巢,曾为霸王储(原注:勾践尝贡甘蜜九瓮于吴王)。春波下新涨,酝为仙蜜鱼。”蜜鲒鱼是蜜岩村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部分。据《道书》记载:“蜜岩山有石匣,盛仙蜜,曾动星象。内有石室,藏神仙秘典”。《丹山图咏》注云:“内有石室藏贮神仙秘典,禹时,有逸士王真曾入观之,亦是嵩少虎口之亚也”。蜜岩藏宝石室仿佛确有其地,但具体在何处,却已无人知晓,但据说可能的地方有四处。一是在蜜岩山某处悬壁涧间,晴天从蜜岩桥上望去隐约可见,清代著名的梨洲先生(黄宗羲)曾亲眼所见。二是在蜜岩古道的某个凉亭附近。古道宽1.5~2.5米,直通“天竺庵”(在后山茅洋,是僧人的养生之地,也称“和尚岭”,距离蜜岩十余里,距离大皎乡下塘村五里,盛时有1200位僧人,天童寺僧人密云禅师、重庆双桂寺破山禅师、竹禅禅师常来此。此外文人谢全祖、贺知章等也经常到天竺庵拜访,俨然一个人文胜地。后为四明武装总部驻地,再后为“鄞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如今近30余间校舍依然屹立)。通向“天竺庵”的道路有三条,一条为官道,一条为禅道,另一条由民间集资建造。民间集资建造的道路边上有“雷触岩”、“横山头”、“默林”、“半路凉亭”四个凉亭,誉称鄞州第一古道,秘典就在某个凉亭的附近。三是“双韭山房”。蜜岩曾是名人、巨匠、大官们所争相居住之地。“双韭山房”本是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别墅之名,在上宅。全谢山太史全祖望(1705~1755) 藏书5万卷,冠于同年代之藏书楼,楼内藏有南宋宝庆至明嘉靖间的七种《四明方志》,极为珍贵,其中《开庆四明》在全国仅有三套。四是在应桂馨(1876~1914,又名应秉钧、应夔丞)创建的崇义学堂通往其父应文生墓道之间的暗道内,可能藏有稀世珍宝。 日本人为得到蜜光鱼(月光鱼)美食,用手榴弹炸鱼吃,此后蜜光鱼就所剩无几。但真正令蜜光鱼灭绝的,却是上世纪70年代皎口水库的建造,大坝拦水破坏了蜜光鱼回流的栖息环境,于是最终成了绝迹。 蜜岩村的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不同。它更多的是中间为长条式的天井,两边为整排1~2层的等高木质为主的房屋,门口有长廊,因两旁民居安“韭”字排列,故名“韭房”。韭房是按古应国建筑风格建造。 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应氏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东晋时,汝南有应詹者,从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 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历史。 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芝英是有名的工业重镇,原汁原味的古民居数量、历史古迹甚至比乌镇还多。芝英是应昌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经过长达5年的走访、调查,他惊奇地发现芝英并不只有轰鸣的机器声、高耸的厂房,在工业欣欣向荣的繁华背后,还深藏着重脊高檐、深宅大院,芝英历史古迹之多世界罕见。应昌金老人花三个多月时间,绘制了“芝英祠堂古迹世界之最”图,上面详细标明芝英现存丰富的文化遗产:宗祠81个、大宅院30处、寺庙道观11个、牌坊8个……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数量众多的明清、民国古建筑及大宅院竟然分布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且都为一个姓———应。浙江省永康市芝英2平方公里分布81处宗祠、30幢大宅院,六旬老人着手申报吉尼斯纪录。 芝英自古就有“芝英驮(大)祠堂多”的谚语,不过,这只是芝英人一代代口口相传,谁也没想到会与世界吉尼斯纪录联系在一起。近段时间,芝英六村应昌金老人绘制了“芝英祠堂古迹世界之最图”,把81个祠堂、30处大宅院、11座道观、8块牌坊等等古迹都标入图中,着手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与此同时,他还在编制《中华应氏三千年》上、中、下三本应氏家族宗谱,也准备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芝英不亚于水乡乌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原汁原味的古民居数量、历史古迹甚至比乌镇还多。”“芝英这么多古迹如不加保护,二三十年后有可能全部被毁。”“要让芝英祠堂古迹流芳百世,必须有一个热心人,而这个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有经济实力,二是家人支持,三是有兴趣,四是有文化懂历史。”应昌金如数家珍。应昌金老人一边向芝英干部村民呼吁,一边寻访村里上年纪的老人,弄清楚族谱记载,果然发现未经破坏的明末清初古建筑比南社多,古建筑的工艺档次也比南社高,虽然随着天灾人祸,芝英的古建筑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但现存完整的祠堂就有50幢,经过小修葺能恢复原貌的有十几幢。应昌金说,南社由民居、祠堂、家庙、里巷、牌门等构成,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等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但这些在芝英俯拾即是,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申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将会引来世界关注。 芝英村是江南应氏始祖应姓在全国来说是个小姓,在古代的中华百家姓中排列第173位。然而,应姓却是永康市的大姓之一,尤其在芝英街道一带,应姓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现在,大家生活富裕了,许多地方开始修村志、宗谱,作为应氏后人,应昌金也对应姓的来源产生了兴趣。 芝英耆老应昌金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查出南方应姓始祖是应詹。应詹在东晋元帝年间(公元317年至公元322年),随元帝渡江南下,因功封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侯、忠国武平王。应詹死后葬于杭州,后迁葬永康芝英前山杨将军坛。应詹的长子应玄随至留居永康官田(即今芝英一带)。应昌金得出结论,应詹就是南方应氏的始祖。应昌金的研究与不久前公开的《义乌应氏宗谱》对接,内容相符。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欣然应允题写“重建应氏南宗始祖詹公墓志”几个大字。 应龙就是千年龙,是龙中之精,龙中之贵。史学界和考古界对应龙、应龙氏与应国的研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应珍(约1062-1127),宋元间武状元及第,授予右班殿直,任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调任泉州公海四县巡检,后以母忧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于闽中”。其为官政简刑清,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故为民所称颂,为同僚所敬佩,里人遂立祠奉祀至今。宋代,应氏还出了个应环秀将军,到明清时代又有应伯真、应丹诏在朝为官;现如今应氏子弟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取得博士学位的就有20多人。应氏家族真不愧是目前峡阳六大姓之首,历代文风炽盛,英才不断,名人辈出。 应氏“状元祠”座落在镇上,主祀宋武状元应珍。祠原在西峰庵,明嘉靖间毁于兵燹,清乾隆七年乃于上鼎建新祠,后又毁,1993年由海内外乡亲集资重建。祠占地385.69平方米,北向,共分前楼、牌楼、正厅等部分,正厅建筑系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堂中设龛,主祀状元应珍,以及峡阳应氏四世祖、宋武威将军应环秀的塑像,正厅中央供奉应世哲及夫人的神位牌。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峡阳,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应氏“状元祠”号“雁翼堂”,郡望“汝南”。祠堂正厅两侧还贴有“应氏祖训”和“成人祭祖誓词”,应氏祠堂每年都会结合祭扫活动,举行对年满16岁青年的"成人节"教育活动,向青年讲述前贤的典型故事,要求青年学生牢记祖训,不忘家乡故里,对后人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福建省峡阳古镇应氏古镇峡阳位于南平市西北,西连顺昌,北接建瓯,是闽北商贸重镇之一。境内玉屏山、招科山环抱集镇,富屯溪穿境而过,取 两山一水谓之峡,山南水北谓之阳而得名。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在峡阳游牧、生息。周显王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334年,越王族入闽后,峡阳就有人烟三百,铁匠二十四炉之说,当时形成了金、郭、黄、谢、彭、汤六大姓。唐朝光启年间,河南光州节度使王审知率光州百姓南下闽中避乱,后王审知为闽王,跟随南下的百姓便散居八闽各地,这以后峡阳出现了新的六大姓应、骆、张、范、连、梁。从此,峡阳人在这里世代繁衍,遂成大邑,历逾千载。 峡阳自唐代以来就形成了应、骆、范、张、连、梁六大姓,其人口占全镇人口总数的74%。沿袭历史传统,各姓都有祭祖朝拜、行使宗族权力的会集地--宗祠。历经千年风雨,如今现存的仅四家--应氏、张氏、范氏及骆氏。 应氏家族是目前峡阳六大姓之首,历代名人辈出。汉代有应(王旁加易字)等数人,以文章佳作著称,名列当时建安七子之一;宋代,有应珍状元,应环秀将军,现在的应氏状元祠便是当时为应珍状元建的;到明清时代又有应伯真、应丹诏在朝为官;现如今应氏子弟分布在港、澳、台及德国、意大利、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取得博士学位的就有20多人。对于许多身在海外的应氏子弟来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他们魂牵梦绕。在应氏祠堂,记者见到了一幅铜质金匾--状元祠。一问才知道,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馆吴平先生专为峡阳应氏祠堂题写的。一幅墨宝两岸情,原来这是远离故土多年的一位台湾中将应植棠先生受乡亲之托,邀请好友吴平先生写的。后来,应植棠先生又托人把吴平的墨宝带回家乡。南平工艺厂的职工听说这件事以后,便选择优质铜,以特殊工艺制成了金匾。南平市政协联络办公室主任应祚熙告诉记者,应植棠先生一直非常关注家乡的情况。他先后汇款2万多元,资助应氏状元祠老人活动中心、溪中公园、屏山书院等公益建设。2000年6月,台湾影视明星应晓微的父亲--应耀恭先生回峡阳祭祖时,应植棠先生兴奋不已,犹如自己要返乡一样,很早就打电话告诉家乡亲友这一消息。耀恭先生回到台湾,他又和耀恭先生促膝谈心,了解所有关于家乡峡阳的见闻,并深有感触地说,故乡充满童年的气息,自己的根在大陆,一旦三通,身体状况又方便时,一定要回家乡看看。 应祚熙曾接待过许多回家乡探亲的台湾同胞,他说,当台胞们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变后都十分激动,希望百年之后把骨灰送回家乡峡阳。 古应国文明发现经过1974年3月陕西蓝田县红星村出土应侯见工钟。蓝田《应侯钟》和日本美术家兼文物收藏家中村不折(1968—1943)所收藏的《应侯钟》双钟连铭,两铭连读,得见“见工”乃应侯之名,是初封应国武王之子应叔的曾孙。铭文中有“雁侯见工遗王于周。”“朕皇祖雁侯。”“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此钟为周昭王时所铸,按照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先生的考证,是周昭王准备移封应侯见工之时,举行了隆重的移封典礼,并在镐京附近铸钟纪念。《应侯钟》铭文多“雁”字,《路史·国名记·戊》释:“雁,今作应。”从中国古文字“六书”的造字方法来说,依清代学者王国维的解释,“雁”与“膺”、“应”是互通而同意的,都从鸟从月(肉)。从古音韵方面讲,它们是同音同声,是符合同音同韵相转的音变规律的。从古文字考古学的角度看,郭沫若同志经考证甲骨文及1958年9月28日江西馀干县黄金埠初级中学,因平球场,取土约50厘米处所发现的《应监甗yǎn》之铭文“雁监作宝尊彝”也认为:“雁即应国之应”。“应国之器已见著录者”,如《应公鼎》、《应公彝》等,其字皆作应,是知周初第一代应侯之后,应君有称应公的。“膺”字在其后的演变中,又把下面的“肉”换为“鸟”字,衍生出“鹰”字来。这一字体的演变,在其后的考古发现中,又多次得到佐证。 1986年6月6日,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西滍阳岭上,应国墓葬1号墓出土了以后鹰城的标志性的文物——玉鹰。后来以两周时期应国和楚国贵族墓地为主兼有两汉时期的墓地,经过连续十年的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其中大多数是周代青铜器。该墓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特别是在墓冢内出土了大量有关应国贵族婚嫁、封赏、往来、葬礼等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其中有“应伯壶”、“应伯盘”、“应公鼎”、“应事爵”、“应事鼎”、“应事簋”、“应事觯”,以及有关古邓国国君的铭文铜器,为研究古应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应侯钟:目前发现两件,一件是1974年蓝田县县红门村出土。另一件早年出土,现藏日本书道博物馆,两钟形制,花纹相同,大小相次。铭文连续,蓝田出土通高24、高8.5厘米,篆间饰例“S”云纹,鼓部饰“T”字形云纹和鸾鸟,钲间及上篆铭文39字,日本所藏铸33字,铭文首句与蓝田的铭文末句正好衔接。其铭文曰: 隹(唯)正二月初吉,王(归)自成周,(应)(侯)见工遗王于周,辛未,王各(格)于康,(荥)白(伯)内(入)右(应)(侯)见工,易(锡) (彤弓)一, (彤矢)百,马…… 这段铭文最末一句与日本人中村不折现收藏的“应侯钟”铭文起头一句相衔接。其铭文曰:“四匹(四匹二字合文)。见工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朕皇祖(应)(侯)大钟。用易(锡)眉寿多宗永(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