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环跳穴 |
释义 | 环跳穴(GB30)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穴近髋关节。故又称髋骨、环谷、髀厌、髀枢、枢中、枢合中。穴名之意的“环”为圆形、环曲;“跳”,跳跃;穴在臀部。主下肢动作,指下肢屈膝屈髋环曲跳跃时。足跟可触及此穴,故名。同时经此穴治疗可使下肢疾病好转,做环曲跳跃运动。 概述【定位】 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 有臀大肌,坐骨神经和股方肌;浅层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和臀下动、静脉等。 【主治】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 【操作】 直刺2~3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主治下肢痹痛;配风池、曲池主治风疹。 详细解释1、环跳。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 2、膑骨。膑,膝盖骨也。骨,肾气也。膑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发之气旺盛,使人体的活动如膝关节般运转自如。理同环跳名解(古有膑刑,即切去膝盖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膑者取义则正相反)。髋骨名意与膑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与外相对,指内部。分中名意指穴内气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地部水湿气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胆经气血的分流之处,故名分中。 4、环各。环同上解,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各,指穴周各部。环各名意指胆经的凉性水气在此输向髋之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5、髀枢。髀,通脾,指穴内的肌肉部位。枢,门户的转轴也。髀枢名意指穴内的肌肉层次中大量气化阳气并输向穴外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6、髀厌。髀,通脾,指穴内脾土。厌,厌恶也。髀厌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下传的水湿太过则为穴内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厌。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经、闭孔内肌(腱)与上下孖肌。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的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发达,富有纤维和脂肪组织,臀部的后下部有肥厚而致密脂肪形成脂肪垫。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经由骨盆出闭孔内肌上方的梨状肌下孔。该点的体表定位在骨客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向下则投影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稍内侧。坐骨神经的内侧有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血管及阴部神经、血管等。神经下方的闭孔内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丛的肌支支配。 定位概述环跳穴又称髀厌、髀枢、环谷、枢中等,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它是治疗腰腿疾病重要的穴位,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取穴准确与否,针感能否传导至足至关重要。《灵腧·经络篇》曰:“胆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在这里的髀厌即环跳穴,后虽经历代医学家的系统整理,但对环跳穴仍无准确的定点,均曰此穴在髀枢中。至1961年由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写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针灸学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才正式提出环跳穴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在大转子与督脉腰俞之直线上近大转子侧1/3处陷中取之,针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然而在临床上,如不问病情及患者体形的胖瘦,亦不论取穴方便与否均照搬屈上腿伸下腿取之,其针感不易传导至足,更不利下肢另一要穴—委中的针刺。针刺环跳要想获得理想针感就应该视病痛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体位,形体的胖瘦有异取穴亦应该有别,如此求实方能使针感传导至足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具体方法(1)先用传统的取穴方法即先刺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直刺2到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简称传统取穴法)。 (2)再针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3/5与外2/5的交点处,直刺2到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简称新法取穴法)。 实验:用传统取穴法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25例针感传导至足,占89.3%;体形偏胖者23例,针感均未传导至足;正常体形者149例,有6例针感传导至足,占4.0%。用新法取穴位法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10.7%;体形偏胖者23例,全部传导至足,占100%;正常体形者149例,有14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96.0%。2种取穴方法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主治病症主要功效功能作用:健脾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配伍:配殷门、阳陵泉穴、委中穴、昆仑穴,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经痛。 配居髎、委中、悬钟,有祛风除温散寒的作用,主治风寒湿痹证。 配风池穴、曲池穴,有祛风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遍身风疹。 治疗病症1、运动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2、其它: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 操作方法1、针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疗坐骨神经及下肢疾患。 2、针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胀感可达外生殖器,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针尖向髋关节直刺2.0~2.5寸,局部酸胀感,治疗髋关节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临床运用基本概述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骶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针刺拨罐环跳穴治疗睾丸疼痛 针法:环跳穴取3寸毫针,垂直进针2.5寸,其余穴均用2寸毫针,垂直1.5寸,皆强刺激,留针30分钟,去针后拨火罐10分钟,每日2次。功可温经散寒止痛。10天为1个疗程。主治睾丸疼痛。 针刺按摩环跳穴治疗痹症 电针环跳穴环跳穴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经痛患者,其症状以太阳经和少阳经循行部位疼痛最多,对该病针灸治疗效果独到,而针感能否传导至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时舒展的下肢既有利于其它穴位和针刺,又利于经气的疏通,以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痹证”此病乃由风寒侵袭、经脉受阻、气血瘀滞而引起,即“不通则痛”而引发。受寒、受潮可为其诱发原因。环跳穴与足三阳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针刺环跳穴能疏通气血,治疗足三阳经所过之病变,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电针疗法:取腰3、4穴、环跳、阿是穴作为主穴;配穴: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等穴。 操作:腰3、4穴用1寸针,提插,寻找针感,一旦得气立刻出现电击样感觉沿坐骨神经通络传至足背足趾,反复提插2~3次即刻出针;环跳、阿是穴取3~5寸针,施以指针和毫针,指尖及针尖方向朝着足少阳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得气后令患者缓慢移动患腿,已感疼痛减轻时,留针30分钟,并在环跳穴旁各3cm的正方形四个角上加5寸针各1针(“围针”),注意针尖指向环跳穴,对环跳、阿是穴较强刺激行针4次,注意出针后指导患者缓缓抬动患腿;对其他的穴位如阳陵泉、委中、昆仑等视病情予以补、泻手法,亦可适当施以捻转手法,然后用G-5806型电针仪连接,以连续波持续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5分钟。对虚寒或血瘀阻滞型的病人,可不用电针改为温针灸,以增强温通之力。以上针刺法每日1次,第一天针患侧,第二日针健侧,交换轮流。? 按摩:一指禅指点环跳3分钟,指导患者掌握一指禅的基本练功手法,然后左、右拇指呈施功状分置左、右环跳穴处用力压、揉3分钟;③活动髋、膝等下肢部位:指导患者做髋、膝及下肢的旋转、弯曲、下蹲等活动。? 环跳穴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 选穴:主穴:环跳,配穴:L4、L5、S1患侧,1号羊肠线,4cmU线法。 治疗方法 1、羊肠线的制备:取3号或4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cm左右数段,浸泡于75%酒精瓶中备用. 2、无菌包配置:弯盘1个、纱布10cm见方数块、敷料镊1把、小洞巾1块、11#刀片及刀柄个1枚、6#封闭针尖1个(长10cm),环跳穴埋线专用针1支(22#、15cm长套管针),高压消毒备用. 3、取穴:患者背对术者侧卧位,患肢在上,下面腿伸直,上面腿屈膝成90度,身体稍向前倾斜,以上面的膝关节接触治疗床为适宜.此种体位病人舒适,便于取穴,大转子最高点尾骨联线的外1/3和内2/3交接处是穴,有明显压痛,以甲紫作标记。 4、消毒:以标记点为中心常规消毒,消毒面积直径15cm左右,打开无菌包,铺无菌小洞巾,将备用羊肠线取出10段左右放于无菌包内。 5、麻醉:将2%利多卡因及注射用水瓶颈折断,将5ml一次性注射器撕开放入无菌包内。戴一次性无菌手套,用注射器抽取利多卡因及注射用水个2ml,做皮内注射,注出皮丘直径1cm大,改换封闭针头,左手夹持直刺向生殖器方向或向髋关节深部,由浅至深缓慢注入到穴内约6cm左右(因人而宜)。 6、操作:用手术刀于皮丘处垂直刺入,刺破肌肉筋膜抽出刀片,用纱布按压刀口片刻,见无血渗出,将埋线针沿麻醉方向稍加用力刺入到穴内,做拨动按摩2-5分钟,待患者产生舒适发热感时,稍改变针尖方向寻找针感,当患者出现向下肢沿坐骨神经通路放电样传导或局部酸胀时,将针停在此处,将羊肠线放入针内(每次只能放1根,以防堵针)。将针向上稍提用针芯将羊肠线送入穴内,依次将羊肠线全部放入,将针抽出,消毒刀口不做缝合,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手术完成。嘱患者禁做剧烈运动,少走路,10天之内不要洗澡或大量出汗,7天后待刀口愈合去掉纱布,每月治疗一次,两次为一疗程。 研究进展(1)腰痛:针刺环跳穴,治疗腰痛100例,效果良好。 (2) 带下病:针刺环跳穴治疗白带,用强刺激手法,若行针时针感能达到足跟,则能提高治疗效果。(3)调整胃液分泌功能:针刺环跳穴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使低者升高。 (4) 调整甲状腺功能:有实验报道用甲状腺粉或硫氧嘧啶分别造成小白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后,电针环跳穴,能调整甲状腺功能。 (5)抗炎作用:有实验报道,电针家兔坐骨神经“环跳穴”可使人工感染的腹膜炎渗出减少或停止。 主要成果李征宇等探索按揉环跳穴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中枢镇痛机理。方法:采用热测痛法观察按揉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结扎所致的神经痛大鼠其疼痛耐受值(s)的变化情况;并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以痛为腧”推拿法对神经痛大鼠中枢某些核团的β-内啡肽的变化。结果:在大鼠环跳穴(坐骨神经结扎处)进行按揉后可即刻显著增加其疼痛耐受值,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治疗组大鼠疼痛耐受值也逐渐增大,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推拿治疗1周和推拿治疗2周组杏仁核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明显强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导水管周围灰质(PAG)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仅在治疗2周组强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以痛为腧”推拿方法治疗神经痛大鼠具有较明显的即刻和累积的镇痛作用;推拿治疗神经痛的中枢机制与杏仁核的相关性比与PAG更为密切。 傅建明等观察腰椎牵引配合同侧环跳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痛的疗效。方法:86例以一侧下肢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采用腰椎牵引和同侧环跳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腰椎牵引配合同侧环跳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痛优于单纯腰椎牵引。 文献摘要《素问》:王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 :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肱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铜人》:治冷风温痹,风疹,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侧。 《针灸大成》: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 《金鉴》:主治肱、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