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气鼓
释义

气鼓,病证名。鼓胀之一,也是一种糕点的俗称

糕点——气鼓

气鼓(cream puff),以面粉、油脂、蛋为主要原料,加热调制成糊,经挤注、烘烤成空心坯,冷却后加馅、装饰而制成的糕点。

同义词:泡夫;哈斗。

病证——气鼓

病症解析

【中医】气鼓 。病证名。鼓胀之一。 ①气机郁滞所致鼓胀。见《万病回春·鼓胀》:“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涩不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分消汤加减。” ②气虚所致全身肿胀。见《石室秘录·内伤门》:“气臌乃气虚作肿,似水臌而非水臌也。其症一如水鼓之状,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从脚面肿起,后渐渐肿至上身,于是头面皆肿者有之。”治改以健脾行气加利水之药,方用消气散。勿以水臌法治之。并禁食盐。

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肿胀,故又有骨囊样结核和气鼓之称。

气鼓脉弦数论

医学中,刘、李、朱、张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讱庵,独于气鼓症,列之湿门中,殊不谓然,究其源,方书俱然,不自讱庵始。余考其症,是气也,当列于气门。气以类而方明;病虽难而易治。夫气之功用,全赖脾土为之转运(气分气与炁,土分有无形。脾属土,有形者也,有形之土运气。脾藏意,意亦属土,无形者也。无形之土运炁。有形之土,以药补之;无形之土,以心养之。二者得兼,而土斯健矣)。土旺而气乃周流四体,土衰而气遂停滞中州,贯注躯壳,充盈腠理,郁而为热,气鼓成焉。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是也。其为症也,四肢日见瘦羸,肚腹日见胀满,任人揉按,痛痒不关。稍进糇粮,饱闷难受。脾愈虚,肝益肆其侮;气愈积,热益张其威。脉之弦且数,其所由来者,有明征矣。治是症者,当青筋未大见,脐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满之时,重用黄连,以解其热。

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经验方:人参、黄连、焦术、麦冬、青皮、肉桂、炙草)。药固有维持之力,尤宜却咸味,断妄想,存神静虑,以养无形之土,不治气而气自宣通,多有得安者。其名不一,曰单胀,以其独胀于腹也;曰鼓胀,以其中空无物也;曰蛊胀,若虫食物而中空也;曰热胀,由热而胀也;曰气胀,由气而胀也。统名之曰气鼓也。彼水胀、寒胀,列于湿门,宜也,原与此症毫不相涉。东垣一代伟人,中满分消丸(厚朴一两,枳实、黄连、黄芩、法夏五钱,陈皮、知母、泽泻三钱,茯苓、砂仁、干姜二钱,人参、白术、甘草、猪苓一钱,蒸饼为丸),亦尚未晰分也。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①指气机部滞所致的鼓胀。见《万病回春·膨胀》 。症见胸腹臌胀,中空无物,外皮绷急,叩之有声。甚则腹大皮厚,一身尽肿,青筋暴露,肤色苍黄等。治宜健脾行气为主。如调中健脾丸、分消散等。②指气虚所致的全身肿胀。 《石室秘录·内伤门》 “气臌乃气虚作肿,似水臌而非水臌也。”治用消气散(《石室秘录》 :白术、薏仁、茯苓、人参、甘草、枳壳、山药、肉桂、车前子、莱菔子、神曲)等方加减。参见臌胀条。

黄元御的气鼓理论:

气鼓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而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

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三钱,炙)砂仁(一钱,炒,研)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菀陈,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瓜蒂散

瓜蒂(二十个,研)赤小豆(三钱,研)香豉(三钱,研)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者,不可服此,当用葶苈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