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气功养生 |
释义 | 气功养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 简介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概述现代“气功”一词包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 “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坐禅”、“静坐养生”、“修身养性”、“呼吸养生”等等,甚至太极拳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的范围。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功并非静止,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正如王船山所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常用功法介绍和选择1. 放松功 本功可作为练好其他各种气功的基础功夫。健康者练此功,能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对体弱多病者来说,更是理想的康复手段。放松功属于静功,易学易练,不易出偏,它是从意念和身体放松为主的新功种。在练习方法上是吸气时意守要放松的部位,呼气时意念离开意守的部位,同时默念“松”字,体验松感。在姿势方面,初练功者,用仰卧或靠坐;练功熟练者,可在站桩和行动时练习放松。在呼吸上,一般用自然呼吸。 2.内养功 是刘贵珍先生整理总结而成,目前已成为气功的主要功种之一。本功注重调息,对呼吸的要求较为严格,并配合默念字句以诱导入静,从而将调整呼吸与入静意守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大脑静、脏腑动的特点。内养功锻炼一般先由卧式开始,坐卧式可互相配合,也可单独应用。内养功的呼吸法较为复杂,要求呼吸、停顿、舌动、默念字句四种动作相互配合。呼吸要力求自然,尽量保持深、长、细、匀,不要憋气,以防出偏。在意守时,应自然做到似守非守。意识不可过于集中,但也不可无意去守。 3.强壮功 此方是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先生吸取了民间功法以及释、道、儒各家功法的精华,综合整理而成,其特点基本上与内养功相同,属于静功,只在呼吸和姿势方面有其特色,如盘膝坐及站桩等。其作用可以概括为:养气壮力、健身防病、延年益寿。 4. 保健功 是一种由外及内的功法,它是以练功者用自己的双手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按摩为主,辅以呼吸和意念活动的保健按摩疗法。本功简便易行,作用平缓,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对颜面五官的保护和美容,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孙思邈说:“可以使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5.五行掌 是五台山传下来的养生祛病功法,其特点是三调并用。动静兼练、刚柔相济、虚实变换、松紧相辅、运动全面。五行掌包括预备活动和推、拓、扑、捏、摸五种功法,可根据病症或根据四季养生,选练相应功法,也可按顺序全套练习。具体功法如下: ①功前预备活动。宽衣松带,全身放松;轻轻叩齿36次,舌在口内搅动36次;分3次吞津,以意念送至脐下丹田处;以手指梳头数次,双掌相对搓热,然后干洗面36次。 ②推法。属木,与肝相应,默念“嘘”字。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下垂,屈腕,掌心向上,指尖相对,靠近小腹;以鼻缓缓吸气,意念暗示清气从两足大趾沿大腿内侧的肝经上升至两胁;与此同时,两手如托物状,缓缓上移,至胸前与肩平行时吸气尽;随呼气默念嘘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由两胁沿肝经降至足大趾;同时反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随呼气双手缓缓向左前方推出,左脚随之向左前方迈出一步,呈弓步,重心在前屈的左腿上,右腿伸直;至呼气尽时反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向下收回至小腹前,同样伸左腿屈右膝,重心后移至右腿上,再开始吸气,如此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换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并重复5~10次。做推法时,动作宜缓慢,配合柔和自然的呼吸,目光注视双手,屈腕稍用力,使指尖有麻酥酥的得气感,意念暗示气血沿肝经循行路线升降,吸气时大趾微微上翘,容易得气。 ③拓法。属火,与心相应,默念“呵”字。预备姿势及动作基本同推法,但吸气时暗示清气从小指内侧沿心经路线至胸中;呼气时默念“呵”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心经散至小指,同时,推出的双掌如拓碑贴状,由左向右缓缓移动,至呼气尽时,直腰双腿下蹲,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双手向下收至小腹前;再开始吸气如初,并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出右腿,从右向左拓,也重复5~10次。做拓法呼气时,除默念“呵”字外,要意守掌心“劳宫”穴和小指尖内侧的。“少冲”穴,并使手指伸直用力上翘,以产生酥麻的气感,腰要正直,躯干随双手左右升降做圆运动。 ④抃法。属土,与脾相应,默念“呼”字。预备姿势同推法;随吸气左腿屈膝,尽量上抬大腿,足尖向下,暗示清气从足大趾内侧沿腿内侧的脾经上升至腹部;同时左手屈时,掌心向上,五指并拢自然微曲,以肘为轴,从小腹右侧向上,向左划弧运动,至与视线平时,吸气尽,掌心转向面部;随呼气默念“呼”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大腿内侧的脾经下降;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掌转向前方,向左。向下划圆,降至小腹前,又反掌向上,叠于右手背下;再吸气时,换右手右腿,动作同开始,如此交替地做5~10次,再后退做5~10次。做抃法时,手、眼、头、腿、呼吸、意念要配合好。 ⑤捏法。属金,与肺相应,默念“丝”字。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呈弓步,左臂向左前方伸,掌心向上,五指收拢如捏球状;右臂抬起,向后屈时垂腕,掌心向下,五指亦如捏物状,屈肘40度左右,手置胸前,使肩、肘、手相平;随吸气,伸左腿,屈右腿,重心右移,臀向后坐;同时左臂屈时收回,右臂在左臂上方向向左前方伸出,两掌相对经过后,双双反掌,左掌向下,右掌向上;同时,暗示清气从拇指经臂内前缘的肺经吸入肺中;随呼气,左臂向前伸出,右臂屈肘收回,腿也呈前弓后箭,重心移向左前方,同开始动作;同时默念“丝”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肺经散至拇指;如此反复5--10次后,再换右臂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也往复5--10次。做捏法时,动作应缓慢轻柔,躯于前后移动,而胸腰则左右扭转,以扩大肺活量。 ⑥摸法。属水,与肾相应,默念“吹”字。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呈前弓后箭步,两臂自然下垂,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置于小腹左前方平脐;随吸气,双手由左向右、向后收回,做划圆的抚摸动作,收至右下腹时吸气尽;同时左腿伸直,右膝屈曲,重心后移至右腿上,左足尖微微上翘,足跟着地,暗示清气从足心“涌泉”穴沿大腿内侧的肾经上升至腰部两肾;随呼气默念“吹”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肾经降至“涌泉”穴;同时双手向左,向前摸出,意守掌心,手指微微上翘,以产生气感;同时屈左膝,伸右腿,重心前移至右腿上;呼气尽时,再开始做前动作;如此反复做5~10次,再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亦做5~10次。做摸法时,双掌与地面平行划圆,如磨豆腐一般,高不过脐,腰部随呼吸及双掌动作转圈,躯干要保持正直,这可加强对“肾俞”等穴的意守。 以上动作虽然简单,却能使脊椎和上下肢各关节都得到充分活动。因此五行掌既可用于养生保健,也可用于康复医疗,其应用范围是很广的,可做为辨证施功的基本功法。 下面再谈谈有关功法的选择问题: 一般来说,身体瘦弱者,宜先练内养功,待体壮以后,再练站桩功、行功和各种动功。体胖者,宜用强壮功、站桩功、行功等;高血压者,可练松静功及内养功;胃肠病等消化系统疾患及肺结核等,可选内养功;神经衰弱、阳痿、遗精、早泄等,应选强壮功,配合保健功。总之,应根据中医诊断,分清自己的身体偏于阴、阳、寒、热、虚、实哪种状态。如吸为阳、呼为阴,调整呼吸时阴阳的长短,即可调阴阳。例如,阴虚有火的人,可吸短呼长,着意于呼气;阳虚有寒的人,可着意于吸气,吸气深长。阴生于静,阳生于动,调节动静也可调阴阳。如阴虚者以练静功为主,阳虚者,多练动功。意守也可以调节阴阳寒热, 《文始真经》云:“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就是说可以用想象和暗示的方法来建立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寒热温凉的环境。 基本方法1.调息、调身、调心 控制意识活动, 所谓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难以入静是初练气功的一大障碍,由于入静与效果有关,所以往往求静心切,反生急躁,越练越烦,更难入静。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改“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进而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所谓“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体内某一定部位或某种活动,或意想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情。最常用的“意守”方法,是意守呼吸结合意守“丹田”。丹田,指脐下一寸半的“气海穴”。意守呼吸与意守丹田结合,就叫做“气贯丹田”。气贯丹田的一般方法是:行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下降,腹压增加,使小腹外鼓,好像气经肺吸入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好像气从小腹经肺而出。这种气贯丹田法是气功产生良好效果的主要措施,它既可健脾,又可交通心肾。 所谓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细、静、匀、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初练时,求其自然,不可勉强,慢慢做到从有声到无声,由短促到深长。最好是练“气贯丹田”法,至于“大周天”、“小周天”等运气方法,待有一定功夫后再去学习。 运气是通过深长呼吸和停闭呼吸,以意领气,打通经脉,意随气行,运行周天,这在古代也称“闭气”、“引气”、“行气”、“运气”等。若运气攻患处,给自己治病称“行气”;若运气外出,发气给他人治病,则称“布气”。 调息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了呼吸效率,虽然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但潮气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说明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多的氧气。更由于缓慢的呼吸运动,有节奏地改变着胸腹腔的压力,对内脏起了柔和地按摩作用,从而改善了内脏的血液循环。 所谓调身就是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身一般分行、立、坐、卧、做。五种情况都必须与调心和调息配合进行。调身的总要求是宽衣解带,舒适自然,不拘形式。行,要平正不摇,注意道路,气贯丹田,呼气提肛,吸气放松。 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双膝微屈,躯干平直,含胸收腹,两臂向前半举,屈时屈腕如抱球状,两目半闭凝视鼻端,然后调息,意守丹田,此所谓“三圆式站桩”。 坐,有自由式和盘膝式两种:自由式,选适当高度之椅。凳或床,双脚踏地而坐,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仰掌叠放一起置于小腹前,目半睁,视鼻端,或双手合掌如佛,目半睁视指端。盘膝坐,有单盘膝、双盘膝和自然盘膝。单盘膝是将一侧小腿放另一小腿上面;双盘膝是先将右小腿放在左小腿上面,再把左小腿搬起放在右小腿上面,两小腿交叉,两足底朝天放在大腿上;自然盘膝是两小腿自然交叉成八字形,两足压在大腿下。上身姿势皆同自由式。行功应备软垫,两腿发麻时,可行自我按摩后收功。 卧,适于病弱或失眠者,可于睡前行此功。以右侧卧位为佳,头稍向前。下面的一只手自然屈肘放枕前,手心向上,上面一只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手心向下,或放丹田处,手心按腹。腿的姿势是,下面的自然伸直或略屈,上面的屈膝120°放另一腿上面。 做,有两个含意:其一是指日常劳作时,根据工作的性质,采取合理的不易疲劳姿势,配合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其精神实质是时时处处都可意守丹田练丹功;其二是指导引、太极拳等各家各派的动功功法,其姿势动作五花八门,学者应选其一种,认真实行。 总之,调身即调整形体,使自己的身体符合练功姿势。形态的要求。 2.练习气功的要领 著名气功师刘贵珍认为,练习气功要掌握以下要领。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放松,这个松必须掌握松而不懈的状态。采用卧式,全身放松较易实现,但在摆好姿势以后,还应全身微微晃动几下,达到卧之舒适。站、坐两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但也需最大限度的放松。放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识的放松,首先要伴随着全身肌肉放松,使整个身体有一个舒适松快的感觉,另外,就是意守呼吸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过于集中,要消除紧张状态,达到精神意识的放松。所谓静,是指相对安静而言,在呼吸方面出入无声,体会悠闲自得,在意识方面强调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总之,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好,可以迅速获得良效,掌握不当,往往会出偏差。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练气之初,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肺气的锻炼,由于功法的不同,采用的呼吸方式也各异。虽然如此,但不论什么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练功有素之人、每分钟呼吸次数,甚至可达二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气的锻炼,必须由浅入深,由快至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完整的深长呼吸。初练时必须以意念诱导,练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达到入静;二为意守丹田,使整个机体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 练功过程中怎样把练意和练气结合起来?开始锻炼呼吸时,同时也要意守呼吸,以帮助呼吸尽快练好。待深长。均匀的呼吸形成后,再注意腹部随呼吸起落。当呼吸锻炼得很纯熟时,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达到气贯丹田,此时,单纯意守丹田即可以了。这样练气练意,二者就能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达到治病健身。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和欣快的感觉。 (4)循序渐进,勿急求成。 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功效,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以内养功为例,可以先掌握姿式和锻炼深呼吸,在深呼吸比较熟练时,再加上停闭,在停闭呼吸熟练以后,再加默念字句,然后再加舌抵上腭,在这些动作都比较熟练了,再加上意守丹田,这样一步一步地掌握,往往比较顺利。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 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将是个障碍,故练、养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应包括的内容为:注意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这些内容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乃至一生,都应当注意,这往往是战胜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证。每次练功均应贯彻练养相兼的要求。如练内养功或强壮功时,练上半个小时以后,就可以放弃停闭呼吸,放弃意守丹田,单纯全身放松,平卧床上,静养10~20分钟。养后还可以继续再练,如此练练养养,效果也很好。 (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 当前各地流传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临床广泛采用,效果不错;也有些功法,仅限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难定论。练功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选择1~2种合适功法,进行锻炼,这样既便于掌握,又易获效果。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气功疗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锻炼。在锻炼中大都不能一帆风顺,严重者可产生偏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急于求成,不能循序渐进,呼吸用力过大,一味追求深长缓慢,或意守强度太大,或盲目追求某些感觉,结果造成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甚则呼吸紊乱,头痛头昏,精神紧张等。 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显,由轻到重,当开始有所表现时,纠正比较容易,需时也短,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 3.练功注意事项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练功场所。环境安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在室外练功,最好能选择树林、草坪、花圃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在室内练功,也应保持空气流通。练功场所的光线宜暗些,有利于较快入静。但无论室内室外,都不宜让风直接吹在身上,尤其要避免吹在后颈部分。 其次,功前要摆脱烦恼,心情愉快。在上功前20分钟即应停止较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以保证练功时全身肌肉放松、心情平静,有益于调整呼吸和意守入静。作功前要宽衣松带,以便于全身肌肉放松和呼吸通畅。若采用卧式,应脱掉外衣,安卧床上。练功之前还要排除大小便。 还要注意练功的次数和时间。初学者每天宜练一次,练习10~15分钟即可;练功熟练者,可增加一次练功时间,每次延长到20~30分钟。在疗养院或在家中休养者,也可以每天练功3~4次。在练功期间,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营养,去掉烟酒嗜好,同时,要注意避免七情干扰,保持情绪稳定。练功完毕后,不要匆忙站起,应该先用两手擦面,轻轻揉揉两眼,然后再缓缓起立,活动活动四肢。但要注意的是在饥饿和饱食之后,都不宜练功;发热、腹泻、重感冒或身体过度疲劳时,均应暂停练功。 机理气功之所以有养生益寿的作用,首先是因为通过练气功,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流通气血,特别是使人体的元气旺盛,所以无病可以强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为运用气功各种功法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中国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在其所著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较详细地阐明了气功养生的道理,现引用几点如下: 1. 培补元气,扶正法邪 在气功学理论中,贯穿着“以气为本”的论点,在方法锻炼上,也强调培补元气以固本的指导观点。那么,气功是通过何种机理而实现培补元气这一作用的呢?《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阐述与概括。祖国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的内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体的机能状态,气功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精”包括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二者通过肺心脾诸脏,敷布周身,以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活动的实现。气功对精有着明显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练功得法,并持之以恒,对先天精与后天精都有加强充实作用。男性患者的遗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带下、崩漏、经少、病理性闭经等现象,都属于精的病理范围,这些病理现象,通过练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此即是气功对阴精发挥作用的佐证。消化功能紊乱、营养障碍的患者,通过气功心肾相交之法,肾阳因秘,脾阳得肾而健运,胃阴也得肾水上济而滋润,从而,胃腑和降善于纳腐,脾运有度、精微充脉,临床表现为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谢加强、营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这都是气功对水谷之精发挥作用的佐证。以上是气功对后天精的作用表现。气功对先天之精也同样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于肾,气功意守丹田命门之法,就是充实精水之术。先天精依赖于后天精的索养,通过吸抵撮闭锻炼,兼备寡欲持满陶冶,则阴精自然充实而固涩,肾中之精得阴精濡养,则愈加壮益,元精益固、元气自充,这就是“练精化气”的必然趋势。显然,气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气功培补元气 的机转。练功元气充益后,即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这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又能进一步发挥练气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之神和后天识神两种。元神生化于先天之元气,识神生化于后天之精气。元神、识神都来源于物质,又皆反作用于物质。《素问·移精变气论》谈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是气功培补元气的又一重要意义。 2. 调节阴阳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气功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性影响是广泛存在的。祖国医学认为,形、精可以转为功能,此乃阳源于阴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则可使形、精耗伤。气功锻炼入静后,则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气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以纠正,亢强的功能得以调整,这些都是气功抑阳扶阴作用的具体表现。气功的补阳作用也是极其广泛的根据“肾虚”的理论分型,观察到肾阳虚者,练功后出现的四肢由厥冷变暖,尿酮类固醇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浆三磷酸腺苷。环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等变化,都是气功补阳作用的体现。气功调整阴阳动态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抑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而实现的,此作用并在不同层次水平上表现出来,这就是气功治病、保健的机转所在。 3. 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气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过“通经活络”来实现,临床上观察到,经络不通、气血不调的患者,其肢体两侧经络测定值不等或差数悬殊;练功后,凡气血弱者,通过练功,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练功过程中,还观察到经络传感明显和内气循环任、督和其他络脉运行等现象,这都是气功通经活络作用的具体表现。 以上是中国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对于气功益寿保健机理的详细阐述。说明了气功是一种极好的强身健体方法,每一个欲想身体健康、“尽终其天年”的人都应该努力学习,刻苦练功,真正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这一宝贵遗产。那么,又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气功的保健、医疗、益寿、延年的作用呢?我们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地论述。 发展史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道家的老子、庄子,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气功,如《老子》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均是讲练功的。现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锻炼的,要数战国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气玉佩铭》。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 《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有关,如《素间·刺法论》的“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后下津令无数”等。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时许逊《净明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编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目前在应用的动静功法极为相似。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计四十九个动作。 两宋金元时代,道教内丹术兴起,古代气功开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这是该时期气功发展的特点《圣济总录》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书,卷帙浩大。原书未有咽津、导引、服气三部分,是专论气功的。进入明清时代,古代气功发展的特点是更广泛地为医家所掌握、所应用,气功养生的专著各在60余种以上。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种病症的导引运动方法。明朝名医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记载了一些练功方法,提出了“内景坠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的练功体会。清朝汪切庵所著《医方集解》中,记载了调息功的详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政府的中医政策指引下,气功疗法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